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层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4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5类岩性岩相、5类成岩相、4类裂缝相及4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层定量评价标准。优质层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致密砂岩储层 岩石物理相 优质储层 须二段 川中安岳地区
  • 简介:以碳酸盐岩地震层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针对碳酸盐岩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并以碳酸盐岩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综合分析、三维地震相干体分析、频谱分解、叠前和叠后裂缝预测、岩石物理分析、三维可视化等一套针对碳酸盐岩层的综合预测技术。该技术有效地指导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大力推动了碳酸盐岩地震层学的深入发展,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震储层学 储层预测技术
  • 简介: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层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层学是地震层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火山岩的层建模。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是火山岩地震层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测井岩性识别技术、层地震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层建模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火山岩地震层学研究的六大关键技术。火山岩地震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由于受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火山岩优质薄层仅能识别到10m左右,对层物性、层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半定量化阶段。

  • 标签: 火山岩 地震储层学 测井分析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 储层流体预测 储层建模
  • 简介: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层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层物性得到改善。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 简介: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和少量裂缝,其中,溶蚀孔占较大比重,对改善该区层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岩作用对层的集性能影响较大,成岩作用强度,特别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对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层物性影响较大。

  • 标签: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侏罗系 鱼卡-九龙山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 简介: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发现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录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岩性和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岩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板岩,集空间可分为构造缝、溶蚀缝和溶蚀孔三大类,集层类型为裂缝-溶蚀型。基岩薄片和物性分析数据表明基岩集空间复杂,渗透率低,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隙物性较好。最后分析认为影响集空间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基岩岩性、构造运动、成岩作用等。

  • 标签: 储层特征 基岩油藏 昆北断阶带 柴西南地区
  • 简介:碳酸盐岩地震层学是地震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层学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层学是碳酸盐岩层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震储层学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
  • 简介:火成岩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与常规油气层相比,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已发现的各种火成岩油气藏,文中分析了常见的火成岩层的岩性及其特征,讨论了火成岩层形成的控制因素。火成岩的集性能与其岩性和岩相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岩作用中挥发组分的逸散作用、溶蚀作用、冷凝收缩、溶解作用,构造运动以及陆上喷发环境都能够改善火成岩的集性能。

  • 标签: 火成岩 油气藏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运用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恒速压汞等技术,对致密砂岩层进行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层,渗透率小于0.3mD,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半径为162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3μm,与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602,大孔隙被小喉道所控制,从而造成层非均质性强、渗流能力差。致密砂岩层的规模开发需采用先进的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喉道半径,降低孔喉比,提高层渗流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 标签: 致密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盘古梁西长6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梁西长6段油层组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段层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层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层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层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种驱油类型。

  • 标签: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岩作用 微观非均质性 油水驱替模型 盘古梁西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层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层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层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层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层和层非均质性以及层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岩心和铸体薄片分析表明,长岭气田登娄库组为低孔、低渗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孔隙度在2.7%~6.6%,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影响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岩石结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沉积环境中分流河道的层物性相对较好,天然堤和决口扇次之,河道间的层物性最差。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对集层原生孔隙破坏性较大,使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层物性。该区以破坏层物性的成岩作用为主。

  • 标签: 储层 物性 登娄库组 长岭气田
  • 简介:为了评价致密砂岩层类型,为致密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分形理论和高压压汞方法,结合层物性资料,通过对11个致密砂岩样品的压汞实验,研究了冀中坳陷致密砂岩层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根据进汞曲线拐点,将致密砂岩层孔隙系统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裂隙(>10μm)、大孔(1~10μm)、中孔(0.1~1.0μm)和微孔(<0.1μm)。依据分形理论,分别求取各尺度孔隙分形维数,验证了孔隙系统划分的正确性。根据不同尺度孔隙的分布频率,结合样品孔渗、排驱压力和退汞效率等参数将致密砂岩层分为3类:Ⅰ类层微孔分布频率高,但几乎无连通孔隙,具有较低的渗透率;Ⅱ类层连通孔隙发育,但微孔较少;Ⅲ类层不仅有大量微孔,同时有丰富的连通孔隙,渗透率也较高。通过分析得出,微孔分布频率越高,退汞效率越高,孔隙结构越简单,均质性越好;裂隙和大孔均决定了层的渗流能力。因此,Ⅲ类致密砂岩层为最优质的层,可作为致密油气勘探与开采的首选目标。

  • 标签: 致密砂岩 高压压汞 孔隙分类 分形维数 储层评价 冀中坳陷
  • 简介:针对松辽盆地南部GD区泉四段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等资料,对泉四段砂岩层微观孔隙类型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泉四段层砂岩主要发育压实剩余孔隙、胶结剩余孔隙、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其中粒间溶蚀孔主要由粒问杂基及胶结物、长石及岩屑边缘溶蚀形成,粒内溶蚀孔主要由长石粒内溶蚀或岩屑内部易溶组分溶蚀形成.局部层段发育的少量构造裂缝对集物性的改造具有一定作用。现今层发育的孔隙类型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低能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决定了该区具有细粒、多泥质的层岩石学特征及较差的原生孔隙发育特点;压实作用决定了压实剩余孔隙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胶结作用是破坏原生孔隙的主要因素,而碳酸盐胶结作用为后期溶蚀孔隙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层的孔隙性。系统分析大量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首次明确GD区泉四段砂岩为混合成因孔隙类型层.孔隙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后期形成的溶蚀孔对层物性的改善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广泛发育的杂基内微孔对层物性贡献不大。

  • 标签: 孔隙成因类型 控制因素 泉四段 GD区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镇53井区长8段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地区及层系之一。通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了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相对发育。同时,通过分析沉积微相与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利沉积微相。

  • 标签: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微相 长81储层 镇53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分析总结层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的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层学的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层地震实验的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地震层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层从不同地震波的发射和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层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埋深1600~35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为中孔、低渗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层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400~26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使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改善了层物性,其中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可达50mD。因此,溶蚀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段对于有利层的预测非常重要。

  • 标签: 沙河街组 基山三角洲砂体 成岩作用 有利储层 惠民凹陷
  • 简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层,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偏低;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集性能差到中等,原始产能低,非均质性强。结合生产动态,选用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孔隙度等低渗透层评价参数,将长81层划分为3类:Ⅰ类为较好层;Ⅱ类为中等层;Ⅲ类为较差层。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层.有少量的Ⅰ类层.分类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

  • 标签: 储层评价 评价参数 长81储层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南祁连盆地碳酸盐岩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和少量的白云岩,其中最佳集体鲕粒灰岩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大加连组;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裂缝;层物性差,为特低孔、低渗层。研究认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层孔、渗性具有改善作用,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对层孔、渗性具有破坏作用,导致层孔、渗能力变差。根据层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层划分为Ⅲ类和Ⅳ类层。

  • 标签: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南祁连盆地
  • 简介:LZ地区层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层,裂缝控制了层的渗空间和井的产能。通过对LZ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对裂缝产状进行分期配套,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横张缝、剪切缝以及断层伴生缝和派生缝等构造成因裂缝。针对以上3种构造裂缝类型,分别采用构造曲率法、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法、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法等对该区不同类型裂缝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权重评价方法综合这3种预测成果进行裂缝的综合预测,即建立各预测方法的准确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函数,再根据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将不同方法的预测成果进行综合权重计算,从而对研究区致密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经钻井资料证实其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裂缝综合预测 构造曲率法 古构造应力场 地震不连续性检测 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