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在海上多波地震勘探中,野外施工设计采用海水中激发,海底接收的观测方式,由于炮点和检波点不在一个基准面上,就带来了基准校正问题,在选定海底为基准后,通常将炮点校正到海底,若海水层的深度超过100m,简单时移校正的误差比较大,应该采用更精确的波场延拓基准校正方式,对理论合成记录和莺歌海地区的实际资料进行了方法测试,效果令人满意。

  • 标签: 有限差分法 波场延拓 海水层 基准面校正 海上多波地震勘探
  • 简介:针对八河油田十二区沙段开展了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根据聚合物的筛选评价和数值模拟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投入现场实施后,根据动态反应特点及监测资料评价了聚合物驱效果,认为在聚合物注入量为0.10~0.24PV(6~10个月)时,聚合物驱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之后注聚合物效果变差,产油量下降,含水迅速回升,后续水驱时这一情况也未得到改善。本文分析了后期注聚合物效果差的原因,希望为八河油田下一步开展化学驱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聚合物驱油 采民率 数值模拟 效果评价
  • 简介: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河街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前三角洲湖相泥岩、远砂坝、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砂、粒屑滩、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本文重点对北区、广北区沙三段、沙段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进行描述。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沉积微相 沉积时期 沙四段 展布 演化
  • 简介:1992年7月1日在中外报刊上发布了我国决定在东海海域实行第轮招标的消息,中外石油界反应强烈,东海盆地的石油勘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月来,已有17个国家的62家公司报名,并有37家公司到北京阅读资料。第一批订购资料已经发送。招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政府批准的第轮招标海域是东海近海部分,包括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总面积72800km~2。北块位于上海以东约230km,面积18800km~2;南块位于浙江温州以东110km,

  • 标签: 对外开放 进展 1992年7月 东海油域 油气勘探 第四轮指标
  • 简介: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的盆地,盆地中发育了众多的地震异常性。在对其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磁资料、钻井资料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认为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异常是贯穿新生界古火山活动的遗迹。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地震异常体 成因机制 含油盆地 地震勘探 泥丘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和微粒。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和含气态烃包裹,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纪,运用有机包裹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4D就是加入时间维的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在油田内安装一套永久性的地震采集系统,反复进行3D地震工作,就可得知油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开发方案.预计,4D技术可使采收率达到65%~70%.

  • 标签: 四维 地震监测技术 油田开发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而孔隙充填物中的流体包裹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从有机包裹及成岩作用研究的角度对崖21-1构造油气成藏作了初步分析。崖21-1构造上第三系砂岩储层烃类丰度高,演化程度也较高,储层经历了两期烃类运聚过程,运聚时储层温度在145-165℃,埋深在3100-3600m,时间为上新世-第纪,油/气源来自梅山组。构造顶部下第三系砂岩储层为含烃水层,少量的烃类是崖城组烃源岩早期排烃的产物。构造顶部砂岩储层中可能存在一致密胶结带,此胶结带对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了封堵作用。构造形态及沉积特征是形成胶结带的主要原因,而成岩胶结作用与油气运移的时间导致油气运聚最终与构造顶部浅层无缘。推测在胶结带下方和构造翼部可能形成油气富集。

  • 标签: 储层 成岩作用 有机包裹体 崖21-1构造 成藏 研究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