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以8不同孔结构活性炭为实验对象,利用低温N2(77K)吸附法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并将其涂布到铝箔集流体上组装成双电层超级电容器。以1mol/L四氟硼酸四乙基铵乙腈溶液(Et4NBF4/AN)为电解液,利用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技术研究活性炭比表面积、中孔和微孔分布以及孔容等对双电层电容器倍率衰减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适量增大均能提高活性炭比容量;中孔适量增加不仅可以减小超级电容器电阻,还可以提高活性炭大电流充放电性能,降低大电流充放电时电容衰减。当电流密度从0.15A/g增大到9.6A/g时:中孔活性炭比电容衰减率平均为14.13%,而微孔活性炭平均衰减率为20.58%;中孔表面积对比电容贡献由10.10μF/cm2降至9.95μF/cm2,而微孔表面积贡献则由5.68μF/cm2降至4.21μF/cm2。

  • 标签: 超级电容器 活性炭 孔分布 倍率衰减性能
  • 简介: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Q800)等分析手段研究粉末冶金法制备Ti-47Al-2Cr-2Nb-0.2W(原子分数,%)合金微观组织对阻尼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47Al-2Cr-2Nb-0.2W合金初始组织为近γ组织,阻尼性能最差,振幅为100μm时,损耗因子仅为0.007;1330℃保温15min空冷可获得细小全层片组织,层片晶团平均尺寸约为200μm,损耗因子振幅为100μm时达到0.012。随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层片尺寸和晶团尺寸明显增大,合金阻尼性能下降,保温120min时层片晶团平均尺寸约为510μm,损耗因子振幅为100μm时为0.009。细小全层片阻尼性能最好,而双态组织阻尼性能介于近γ组织和细小全层片组织之间。

  • 标签: 钛铝基合金 显微组织 阻尼性能
  • 简介: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显微硬度测试、热分析、能谱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研究Mg-10Gd-4.8Y-0.6Zr合金铸态和520℃固溶处理不同时间后显微组织以及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Mg-10Gd-4.8Y-0.6Zr合金经520℃/16h固溶处理后,铸态时网状共晶完全溶解到基体中,Gd、Y富集立方体相弥散分布晶内;晶内偏析消除,硬度有所降低。合金固溶处理过程中发生以下组织演变:α-Mg固溶体+网状Mg24(GdY)5相→α-Mg固溶体+断续破碎Mg24(GdY)5相→α-Mg过饱和固溶体+立方体相。该合金520℃固溶处理适宜时间为16h。

  • 标签: Mg-10Gd-4.8Y-0.6Zr合金 固溶处理 显微组织 硬度 组织演变
  • 简介:分别以针刺编织预制体(2.5D)和三维编织预制体(3D)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结合高温熔渗工艺制备2不同预制体结构C/C-SiC-Zr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等测试手段,对材料微观结构进行分析,采用三点弯曲实验和压缩实验研究材料力学性能,得出不同预制体对最终复合材料断裂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材料中SiC与ZrC呈偏聚态分布,2.5D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高达147.38MPa,252.4MPa;与3D复合材料相比,2.5D复合材料强度分别提高了192%和90.7%。这主要是由于2.5D复合材料纤维含量少,孔隙多,反应后密度较高所致。

  • 标签: C C-SiC-ZrC复合材料 预制体结构 断裂性能
  • 简介:针对无机纳米粉体表面改性,以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以马来酸酐及其单酯物为锚固基团、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溶剂化链、苯乙烯(St)为功能基团超分散剂SMB。研究不同超分散剂种类、用量以及传统分散剂改性无机纳米粉末效果,改性前后纳米粉末通过亲油化度、润湿性检测以及SEM和TEM观察以表征改性效果。研究表明,超分散剂适宜用量为8%;超分散剂SMB-2改性纳米TiO2粉体改性效果较好;通过对比超分散剂与传统改性剂钛酸酯、硅烷偶联剂和TDI改性纳米TiO2粉体改性效果可知,超分散剂改性效果较佳。

  • 标签: 超分散剂 无机纳米粉体 表面改性 改性效果
  • 简介:片状触媒六面顶压机合成金刚石过程中,触媒片两面金刚石形核、生长情况通常存在差别,本文介绍现有理论对此现象解释方法及其存在问题;在对合成腔体、合成触媒片受力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碳传输内应力机制。

  • 标签: 碳传输 形核密度 重力效应 胶体理论 内应力机制
  • 简介:对硬质合金渗碳时碳原子粘结相钴中扩散系数进行了研究,假定C与O、N等非金属扩散原子液态金属中扩散具有相似之处,导出了个求算碳原子液态金属钴中扩散系数方程式(DAB=D0(dB/dAexp[-0.17Tm(16+K0)/T])。式中:D0为液态金属自扩散ARRHENIUS方程频率因子,dB和dA分别为溶剂金属原子和扩散原子直径,Tm为金属熔点温度,K0为溶剂金属原子价态,T为扩散温度。)该方程适用于碳及其它非金属扩散原子液态金属中扩散系数计算,经与实测结果对比,证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致性。

  • 标签: 硬质合金 粘结相 扩散系数
  • 简介:采用无压熔渗工艺制备1新型具有自润滑耐磨性能炭纤维整体织物/炭-铜(C/C-Cu)复合材料,分别在环-块运动模式、销-盘运动模式和往复运动模式对该材料摩擦磨损特性进行研究,并与粉末冶金方法制备滑板用C/Cu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C/C-Cu复合材料不同试验模式下表现出迥异摩擦磨损特性。往复运动模式试样表面形成完整光滑磨屑层,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均分别维持0.02和1.70mm3较低水平,摩擦磨损性能优于C/Cu复合材料;环-块模式试样磨损面粗糙,摩擦因数最高,达到0.25以上,磨损量最低,仅为0.75mm3与C/Cu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相当;销-盘模式试样磨损量远高于其它2摩擦模式,最高达55mm3,摩擦磨损性能比C/Cu复合材料差。

  • 标签: C/C-CU复合材料 熔渗 摩擦磨损特性 试验模式
  • 简介:MM-1000型摩擦试验机上,对炭/炭复合材料分别在氮气和空气中模拟正常着陆能量条件摩擦磨损行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氮气中,炭/炭复合材料摩擦因数较高,达到0.32~0.4,磨损率较低,质量磨损率为18mg/次,线性磨损率为1.4μm/次;空气中,材料摩擦因数较低,为0.2~0.3,但磨损率较高,质量磨损率为48mg/次,线性磨损率为3.8μm/次。磨损表面及磨屑SEM形貌表明:空气中,材料摩擦表面易形成炭纤维、基体炭相互脱离磨屑,其主要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氮气中,则有纤维与基体炭连接良好、大尺寸磨屑出现,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

  • 标签: 炭/炭复合材料 氮气 摩擦磨损
  • 简介:根据摩擦粘着理论公式,计算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因数与工作条件测出摩擦因数接近,因此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过程中,同样可用粘着理论来解释。

  • 标签: 粘着理论 摩擦因数 计算公式 摩擦层
  • 简介:采用真空无压熔渗工艺制备炭纤维整体织物炭/炭-铜(C/C—Cu)复合材料,改装QDM150型干式摩擦性能试验机上进行载流条件干滑动模拟实验,研究电流及紫铜对偶盘转速对C/C—Cu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磨损表面及磨屑形貌。结果表明:C/C—Cu复合材料摩擦因数随电流增大而减小,质量磨损率随电流增大而增大,接触表面的化学反应使得正极磨损大于负极;复合材料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随着转速增大而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发现正极生成磨屑主要以片状剥落层形式存在,而负极磨屑细小松散,呈等轴状。

  • 标签: C/C—Cu复合材料 电流强度 摩擦磨损
  • 简介:利用蒙特卡罗方法,通过建立合理模拟规则,对单个圆形颗粒液相中被溶解并形成溶质、溶质扩散、以及溶质析出等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颗粒溶解度随模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液相中溶质浓度相应趋于饱和;升高模拟温度会加快颗粒溶解速率,使溶质液相中达到饱和所需要时间缩短,饱和浓度值相应增加;尺寸越小颗粒表现出越高溶解活性,通过对不同初始尺寸颗粒液相中达到溶解平衡过程模拟,所得平衡尺寸及饱和浓度之间关联性与Gibbs-Thomson关系较为吻合。上述模拟结果均与实际溶解情况较致。

  • 标签: 蒙特卡罗方法 模拟 溶解-析出过程 颗粒 液相
  • 简介:简述热电偶测温中作用以及测控温过程中易忽视“小问题”,对这些“小问题”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热电偶正确使用和减小静、动态误差方法。

  • 标签: 热电偶 自动控制 温度测量
  • 简介:通过第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l^-离子Al(100)表面的吸附行为,获得了不同覆盖度Cl^-离子Al(100)表面吸附后能量、结构参数和电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Cl^-离子Al(100)表面的顶位(T)和桥位(B)吸附较稳定,而洞位(H)是能量上最不稳定吸附位,吸附能随着覆盖度增大而减小。同时,表面吸附Cl^-离子,还引起靠近表面的多层Al原子发生不同程度收缩;随着覆盖度增加,吸附Cl^-离子之间距离变短,使得它们之间静电排斥和静电能增大,并导致表面吸附能和吸附Cl^-离子与最外层Al原子间垂直距离逐渐减小。通过对清洁Al(100)表面及Cl^-离子不同位置吸附表面的态密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Cl^-离子Al(100)表面的吸附主要是由于Cl^-2s和2p轨道与基底金属3p轨道相互作用结果。

  • 标签: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吸附 吸附能 表面
  • 简介:研究4J50铁镍合金500~520℃空气中、22%~60%湿度范围内氧化规律和氧化动力学,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对氧化膜形貌和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氧化初期,基体表面生成不连续氧化膜,其主要成分为Fe2O3;氧化时间为10~15min时,生成均匀氧化膜,其主要成分为Fe2O3和Fe3O4;提高氧化温度和相对湿度可加快4J50铁镍合金氧化过程,相对湿度高于60%会显著降低氧化膜粘附性。

  • 标签: 4J50铁镍合金 氧化 相对湿度
  • 简介:《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覆盖粉末冶金学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与工程综合性双月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粉体、粉末冶金学科及材料等领域具有创造性、探索性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报告、阶段性研究和新产品试制总结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动向,本刊编辑部热忱欢迎国内外同行踊跃投稿。

  • 标签: 工程征稿启事 材料科学工程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