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超越,它所内蕴"从实体性出发"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道德弊端。

  • 标签: 伦理精神 伦理实体 原子主义 共同体伦理 民族精神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学说。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历史,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它包括“有生命个人存在”,“现实的人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马克思"社会意识"、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精神体系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是伦理道德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关系,"冲动形态伦理"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三个哲学维度。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 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 伦理精神—民族精神
  • 简介:时下流行一个段子,说:男人=吃+睡+挣钱,猪=吃+睡,代入得,男人=猪+挣钱,移项得,男人-挣钱=猪,所以,不挣钱男人等于猪。女人=吃+睡+花钱,猪=吃+睡,代入得,女人=猪+花钱,移项得,女人-花钱=猪,所以,不花钱女人都是猪。这个段子精辟地概括了很多当代人生活,甚至概括了当代人对人性理解。

  • 标签: 禽兽 当代人 挣钱 男人 花钱 女人
  • 简介:邬妮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关系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炕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斯特凡纳·卢普斯科开拓性工作发展。基于邬妮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信息社会规范伦理学之发展必要因素。

  • 标签: 信息时代 哲学精神 邬妮
  • 简介: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政治品格和以个体善为旨归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和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社会中趋向融合。

  • 标签: 古希腊城邦 公民精神 交往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伦理道德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统一。黑格尔所建立"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伦理道德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自强不息精神超越。伦理世界亲和、生活世界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超越,三者构成伦理道德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 标签: 伦理道德 精神哲学形态 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 中国气派
  • 简介:我还以为章鱼保罗是个人呢,男性,名字叫保罗,章鱼是外号。直到近日童世骏先生命题令作文:分析一下章鱼猜球;推辞不得,勉为其难,构思打腹稿时候.心里用代词还是“他”。开笔了,总得了解一些其人其事吧,打开“谷歌”,这才知道保罗真是一条章鱼。以一条鱼而掀动全地球人类听闻,成为一时热议焦点,这事够奇了,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没有问题

  • 标签: 章鱼 保罗 “他”
  • 简介:邬焜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关系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焜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斯特凡纳·卢普斯科开拓性工作发展。基于邬焜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信息社会规范伦理学之发展必要因素。更多还原

  • 标签: 信息时代 哲学精神 邬焜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晚期狄尔泰哲学主题乃是对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诠释学诞生》和1910年《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建构》之中.在《诠释学诞生》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结构与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对持久固定文本解释和阐释.这一诠释学奠基方案在1910年达到了高峰.在《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与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和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超个体文化世界,使人们对他人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40周年诞辰,而"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位置。

  • 标签: 文化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 舍勒 哲社版 大哲 学术研究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和形下之间互动、理论和历史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工作体现了自身特点。从历史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哲学。就对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精神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理解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注重以及对精神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精神 道德形上学
  • 简介:如果要对三十年左右伦理学研究做反思性概括,我最强调是两个概念:一是“伦理”,一是“精神”,其集中表达和标志性话语就是二者同一所生成“伦理精神”。在问题意识方面,“伦理”相对于“道德”,“精神”相对于“理性”,“伦理精神”相对于“道德理性”或所谓“实践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在宗教型文化与伦理型文化两大文明宏观视域下,试图发掘伦理型中国文化独特资源优势,建构当代伦理道德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所做努力,也是试图为中国学术所做出

  • 标签: 樊浩 黑格尔哲学 哲学形态 现代伦理学 实践理性 君子好逑
  • 简介:樊浩先生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旨趣、铸造品格到创设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价值生态"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 标签: 樊浩 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伦理共和
  • 简介: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附一学术自传。"传"者诠释也,地道"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一次读懂自己机会,"学术自传"真义是在学术反思中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一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一,学术乃是"一种在场方式,是""之"生"呈现和""之"命"轨迹,是"生"之"学"与"命"之"术",

  • 标签: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学术生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樊浩 学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