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7月19日,正值《哲学分析》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哲学分析》论坛“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召开。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研究 论坛 当代 上海社会科学院 综述
  • 简介:对于新理学"负的方法",目前学术界常认为其来源于中国哲学的直觉法。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逻辑分析贯彻始终的新理学,不能直接容纳以直觉为特质的"负的方法"。众所周知,"负的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和神秘主义方法,但它与新理学兼容的关键,却在于它的基本形式是逻辑分析。就逻辑化的"负的方法"而言,它的中国哲学来源是道家和禅宗在语言层面的破执法,即内涵为空的形式命题和应机语用法。实际上,新理学"负的方法中国哲学直觉法虽都是"负的方法",但前者是以逻辑分析间接地呈现形而上学中的神秘部分,而后者则直面神秘本身,亲身获得直觉感知,这是逻辑分析无法完成的任务。因而新理学"负的方法中国哲学直觉法之间存在质的差异。

  • 标签: 冯友兰 负的方法 道家 禅宗 直觉法
  • 简介: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 标签: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在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的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的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的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的突破是赶超和创新的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的源头,又是理论研究的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的龙头,在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突破、超越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上,隶属于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学会成立。伴随着这一过程,国内学者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新的论文、专著、译著不断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云南大学哲学系曹青云副教授的《流变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一书自2014年11月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古希腊哲学界的关注,并引发了相关学术讨论。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学者进行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在此和大家分享和讨论。

  • 标签: 古希腊哲学 哲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 当代中国 方法论 学说
  • 简介:实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的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的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的逻辑建立起的赋予美感的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的一般性理论,再将其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的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弗洛伊德曾著有《梦的释义》一书,解析了梦的原动力何在。我在多年前就买了最早的中译本,记住了书中的核心要义:梦性之间的关系密切。我个人理解,这里的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诸如受压抑的性情、受压抑的情绪、受压抑的精神、受压抑的个性,当然也包括受压抑的性欲,对实现美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休闲 释梦 弗洛伊德 负面影响 中译本 情绪
  • 简介:在《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的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在自己以往的论著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在康德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性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的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的观点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 标签: 理解 批判 构成性的 范导性的
  • 简介:系统说理发展出专门论理的方式。其核心在论理词。比较一下“寻找钱包”和“寻找自我”、“把蛋糕分为平等的两份”和“人生来平等”,不难看出“自我”和后一个“平等”是论理词或语词的论理用法。考察了几种主要的论理用法。总体上说,论理词的意义不尽受日常用法约束.而多多少少是根据某些道理设计和规定的,要掌握论理词的确切含义,就需要了解它背后的理论。由于论理词较少受日常用海约束,若不加自律,论理领域很容易出现新语词新用法的癌变.从而降低论理的公共可理解性。最后建议论理者尽可能少创新语汇、新用法。如确需新创,最好用可感的语词及搭配创造合成词,尽可能与普通语言保持联系。

  • 标签: 论理词 普通用法 理论负载
  • 简介: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一。他的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哲学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发现游戏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处。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的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的目的是微末的,而非取效的。但哲学应有一定的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哲学。

  • 标签: 元哲学 游戏 休茨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游乐之心
  • 简介:所谓“中止说理”,一种是强制中止.另种是自愿中止。所谓“实践智慧”主要不指前者,而指后者。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居于二者之间。概略地说,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论理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辩论、讨论、对话方式进行,其中说理在原则上是不被中止的;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活动模式,通过博弈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强制中止的;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协商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自愿中止的。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弱自愿中止,就是搀杂了强制中止要件的自愿中止,以谈判(讨价还价)为模型;另种是强自愿中止,就是纯粹自愿中止,以协商(求同存异)为模型。

  • 标签: 中止说理 强制中止 自愿中止(弱自愿中止 强自愿中止) 实践智慧(实践哲学)
  • 简介:卢梭的同时代人对追求幸福的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的幸福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满足之间的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的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的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的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的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 标签: 追求幸福 消遣 卢梭
  • 简介: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将于2016年5月28日-5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联合主办“事实证据:哲学法学的对话”国际研讨会。我们诚邀对事实证据问题有研究兴趣的中外哲学家和法学家积极参与,共同促进证据科学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证据法 大会主题报告 证据科学 司法文明 会议议程 中北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视见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的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的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的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的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的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的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的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的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的"知识"—"积层"的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争辩中,人们常常需要说理。从“道理”“真理”的概念分疏出发.建议用“讲道理”来取代“讲真理”的说法,并在存在论上放弃具有绝对性和独一无二性的传统真理概念。但是,在哲学存在论上放弃真理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非理性地“蛮不讲理”或根本“无理可讲”。而是说.生根和生长在中国思想传统和生活实践中“道理”的概念,比较起西方哲学正统中的“真理”的概念,应该更能使我们日常以交往和沟通为核心目标的“讲理”活动成为可能。

  • 标签: 道理 真理 讲理 思想解放
  • 简介:摘要:代表整体主义的迪昂-蒯因论题通常被混同为非充分决定论题,或被当作非充分决定论题的理论依据。然而,存在两种不同的非充分决定论题:(1)“局部理论”的非充分决定论题;(2)“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整体主义“局部理论”的非充分决定论题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仅仅“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逻辑相容。但整体主义不能保障“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成立。此外,“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本身是一个充满歧义、语义模糊的论题;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意义上的理解,它都使得我们在认识论上所知甚少。

  • 标签: 迪昂-蒯因论题 经验等价 全体科学 非充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