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周来祥以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大力倡导和对美是和谐命题的研究,创立了一个以审美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三大美理论为构架的具有丰富历史内容的美学体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体系已扩展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流派。以崇高范畴在周来祥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参照,和谐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和谐说中的崇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从属范畴,而后期和谐说则将重心调整到以对立分化为历史走向的崇高,拓展了和谐美学阐释中西当代美学和艺术的理论空间。

  • 标签: 周来祥 和谐美学 更新崇高
  • 简介:阿多尔诺的否定辩证法是围绕着建立具体的辩证法展开的。在阿多尔诺看来,现代哲学家们,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还是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都是在纯形式的规定上谈论辩证法的具体性,从而把具体抽象化、概念化。如此建立的具体辩证法是"骗取"的、非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克服这一弊端,建立植根于历史土壤上的具体的辩证法,就必须对传统哲学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一是在认识论层面上,批判传统的同一性思维形式,建立以矛盾的必然性为原则的非同一性思维形式;二是在存在论的层面上,改造柯尔施和卢卡奇对理论与实践关系所作意识形态本体论的说明,把理论和实践关系植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之中,建立文化批判的形而上学。正是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价值向度。

  • 标签: 阿多尔诺 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 否定辩证法 非同一性思维 具体的辩证法
  • 简介:建军初期,在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人民军队的影响中,在认识和分析游民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对流寇思想的危害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并采取多种举措改造流寇思想,从而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真正建设成了'铁一样的巩固'的军队。

  • 标签: 毛泽东 游民 流寇思想 改造
  • 简介:尹胜、朱春花在《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1956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农业合作化和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

  • 标签: 传统农业 改造思想 毛泽东 《党的文献》 农业合作化 农村发展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乃至国际共运史上的大事,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转眼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距今已经60个年头。然而,在这60年里,人们对它的是非功过的争论从未曾停止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出现并取得合法地位,许多学者出于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需要,开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历史反思,社会主义改造再次成为研究争论的热点。

  • 标签: 社会主义改造 反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 纪念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仿真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地区治理的主流策略,其本质是将历史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开发。文化符号的仿真重组表面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实现了空间的经济复兴,但是透过城市文化大众化转型的视角可以发现,仿真更新实质上并不能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其仅仅创造了一个将历史文化符号资本化的消费场所,而资本的逐利性势必将城市历史文化引向消亡。因此,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将培育历史社区自我更新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文化价值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实现城市历史地区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仿真 后现代城市文化 文化资本 空间生产 历史社区
  • 简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增加节约运动一起被毛泽东称为建国初期的“五大运动”。然而,有关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研究成果较为薄弱。

  • 标签: 思想改造运动 知识分子 建国初期 述评 镇压反革命 土地改革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既面临着威胁新政权稳定的反革命分子和散兵游勇问题,又面临着旧社会遗留的烟毒赌问题、娼妓问题和游民乞丐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失业、社会救济、通货膨胀等问题。其中娼妓问题既是旧社会遗留的问题,又是对新社会产生严重危害的问题。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把娼妓改造与其他社会问题的治理相结合,不仅废除了存在中国几千年的娼妓制度,而且把昔日的娼妓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娼妓改造的成功也为当今卖淫嫖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现实启示。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娼妓问题 社会问题 共产党 改造 治理
  • 简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热点。这项改革与半个世纪之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者在改革性质、改革对象、改革目的、改革动力等四方面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基于这些相似性,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被视为一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能够提炼出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规律,从而认清当前改革的战略定位、关键对象、成功保证和持续趋势等决定其前景的基本要素。

  • 标签: 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经验 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 前景
  • 简介: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本身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技术专家体制的社会背景、组织和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东方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似乎完全不同,但其基本目标和价值又很相像。苏联模式是国家主义,其基本弱点在于过分集中且服务于官僚统治精英的利益。南斯拉夫模式是国家主义和自治的结合,其特征是工人和经理在企业层次上起一定作用,但官僚在更高层次上起更大作用。技术专家体制的哲学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的哲学。一种批判的社会哲学既要为技术进步提供各种可能,又要铭记技术考量最终必须服从于人道主义考量。

  • 标签: 当代社会 技术专家体制 技术创新
  • 简介:在毛泽东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对“技术革命”的倡导和论述是核心内容却又容易被忽视。笔者试通过对毛泽东。技术革命“理论与实践主要内涵与特征的考察分析,探讨它的科学价值、深刻意义及其于今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技术革命 毛泽东 理论与实践 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 科学价值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列宁也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主席曾指出,评价一个政党作用的大小及好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

  • 标签: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工作 马克思主义 直接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发展
  • 简介: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问题”,即人不但丧失了自由个性,而且由于片面发展而成为机器附属物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因而导致了人失去了社会生活所应该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异化了的分工”。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消灭“异化了的分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综合技术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综合技术教育的“多元”本质能够促进劳动者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进而恢复其自由个性;它的技术(工艺)内容则能够让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进而为恢复人的意义提供社会基础。

  • 标签: 人的问题 分工 综合技术教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国有企业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改革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运作。本文依据近现代市场规则以及国企性质和特征,阐述了国企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作为竞争性经济组织的矛盾,分析了国企作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存在是否具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合理前提与条件。认为,国企虽然具有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但在实践中维护国企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逻辑上仍然要求国家或社会直接承担创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这不仅不利于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形成以民间资本为投资和收益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格局,而且有悖于改制的初衷,进而指出了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出路。

  • 标签: 国有企业 技术创新 市场规则 资源配置 民间资本 投资
  • 简介: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霍克海默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等同于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及马尔库塞“社会生产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等思想。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政府干预的视角,认为科学技术掩盖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成为新的合法性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我们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共进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哈贝马斯夸大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混淆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值得警惕。

  • 标签: 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互动关系
  • 简介: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不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扩散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整体谋划技术创新政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网络。

  • 标签: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政策 创新驱动 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