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公民权利观念的进一步凸现,是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点。探讨权利与利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对于确立正确的权利观十分重要。“利益”是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及其满足。“权利”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物,是基于人的独立性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主体对利益诉求的资格确认,是人的尊严的“护身符”。“权力”或“公共权力”则是一种支配性的强制性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不仅不能侵犯而且要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为此,公共权力应有所限制和受到监督,公共权力即使是出于公共利益也不能任意侵犯个人的权利。

  • 标签: 公民权利 社会形态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权利观念 人权保障
  • 简介:<正>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主体实践的内在动因,是激活主体能力、驱使主体实践的力量源泉,是当代实践的主体性条件。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当代发展,促进了当代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代实践的负效应。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当代实践所面临的种种全球性问题,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和合理地发展人的主体性需要和利益

  • 标签: 共同利益 当代人 主体需要 人类实践 当代发展 人与自然
  • 简介: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长江的《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一文发表后,引起多人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是一件大好事。通过讨论,使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毛泽东的党的利益观的迫切性,认识到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没有自私自利性的、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人民服务的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建立这样的党,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臆想出来的,而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社会历史赋予的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共产党 利益 个人利益 特殊利益 人民利益
  • 简介: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学说,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下,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属政治思想性而非经济性,对于规模的群众集体行动,笼统的称为“群众闹事”,处理方式一般压制多于疏导,依据的是人民的信赖和执政党的“威权”。

  • 标签: 非直接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50年代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毛泽东农民利益表达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毛泽东看来,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动机是诉求土地权益;而农民的利益表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有鉴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即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乡村自治制度、人民监督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等。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表达的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中国的当下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 利益表达 思想 启示
  • 简介:人民利益在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提出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革命与建设生涯,就在于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他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找到了实现人民利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那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前提,以群众路线为思想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邓小平人民利益观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人民利益观 生产力 三个代表 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本文指出,世纪之交在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处理好社会利益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实践中,已初步摸索出了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必须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最广大人民'范畴的演进,同时代表好最广大人民内部各个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必须协调和处理好最广大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特别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 标签: 21世纪 中国共产党 利益关系 基本原则 社会阶层 “根本利益”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但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国家的政治利益问题。他认为,在冷战格局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争取与维护好国内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局面,如何扩大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空间,如何妥善处理与保持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何建立与巩固好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的新社会制度,都是事关新中国政治利益的既刻不容缓而又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不少争取和维护新中国政治利益的观点与主张,逐步形成为他的国家政治利益观,并将其付诸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对其展开研究和探讨,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奋斗目标颇有益处。

  • 标签: 毛泽东 国家政治利益观 实践途径
  • 简介:论弘扬民族主体性王锐生一、民族主体性:当代的潮流在所谓后冷战时代,与民族生存与发展有关的事务,愈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现象。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民族主体性的强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使世界日益一体化,从而各民族交往空前频繁起来;冷...

  • 标签: 民族主体性 亚洲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个体主义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
  • 简介:<正>"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又是一种价值判断。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关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即全球化是否已经或正在导致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出现,以及全球化到底应该"化"什么和怎样"化"等等,都存在着复杂的争议。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蕴涵着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或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种"二

  • 标签: 政治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 民族性 经济全球化 民族国家 西方哲学
  • 简介:胡为雄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有着宽广的理论来源。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及民族自决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并对他在中国发起民族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做好民族工作、在国际上倡导广大的亚非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在思想上起着指导作用。

  • 标签: 民族思想 毛泽东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民族民主革命 反对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 简介:1990年前后,邓小平从当时我国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出发,系统论述了民族自尊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中国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有民族自信心,自卑没有出路;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立不起来;要实现民族自尊自信,必须实现民族自强。

  • 标签: 邓小平 民族自尊 民族自信 民族自强
  • 简介:《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思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 标签: 《莱茵报》时期 物质利益 社会关系 阶级对立 共产主义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高擎文艺这个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生动表现人民大众丰富的精神世界,面向人民大众,倾听民众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真实记录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要树立文艺创作上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和社会效益观,绝不迁就任何低级趣味,使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良性运动和良好氛围之中;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民族文化建设大军,其关键是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精神世界进一步丰富和高尚起来。

  • 标签: 文学艺术 民族精神 和谐文化
  • 简介: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成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并展现出光明前景。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如何实现这样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有着怎样内在的必然的历史联系?这些问题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所必须要清晰明了的。

  • 标签: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三个问题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四次面临美国公开的核威胁、核讹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正确认识原子弹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民族的力量,打破了核讹诈。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场合,毛泽东多次发表关于原子弹、核战争、核威胁的讲话,这些讲话一方面解放了中华民族受压抑的精神,激发了全民族与强敌战斗的自信;另一方面这些讲话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以战止战”的军事智慧和“以民为本”的人文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对外军事斗争中的民族品格。

  • 标签: 毛泽东 美国 核讹诈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