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四川省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促进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 标签: 地方历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育人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高擎文艺这个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生动表现人民大众丰富的精神世界,面向人民大众,倾听民众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真实记录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要树立文艺创作上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和社会效益观,绝不迁就任何低级趣味,使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良性运动和良好氛围之中;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民族文化建设大军,其关键是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精神世界进一步丰富和高尚起来。

  • 标签: 文学艺术 民族精神 和谐文化
  • 简介:郑忆石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民本主义是其主要内容。传统爱国主义于毛泽东哲学,体现在为求民族独立解放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价值指向,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是对传统哲学经世致用“求实之学”的新解,对传统伦理化认识论“知行之辩”的改造。

  • 标签: 民族文化传统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 省委党校
  • 简介: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廉政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毛泽东通过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批判改造,吸收了其中有益部分,并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廉洁政治的建设过程中加以科学地运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中国化。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廉政思想 廉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中国人民
  • 简介:坚定文化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的智慧蕴涵和价值理念,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源于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文化坚守与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 标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当代各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一些包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常常被建构成国家认同的符号,并在长期的审美再造中积淀起民族文化资本的蕴藏,进而产生了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和审美体验等三种重要的文化操演功能。

  • 标签: 文化遗产 审美再造 国家认同
  • 简介:罗嗣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民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和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作为近代以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一生对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有过许多思考。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要占个半壁的地位”。

  • 标签: 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现代化 精神支撑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创造开辟新的境界的历史。不仅改革开放,而且全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都不符合任何一种既定的理论,原因正是在于其独特的起始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民的发奋图强和自我创造。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 民族创新
  • 简介:马克思在阐述其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对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马克思的文化安全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国家民族利益安全为实质,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关键,以构建世界文化为出路。

  • 标签: 文化 世界历史 阶级意识
  • 简介:当代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起飞期、体制转轨关键期和社会现代化临界期。然而,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和新课题。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道德风气的问题也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的目标是蛩建设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就应当把社会道德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二者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 标签: 社会现代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道德建设 经济建设发展
  • 简介: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的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但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毋庸置疑,九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推进密不可分。如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如何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强国战略及其演进轨迹?如何通过研究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借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学举、杨

  • 标签: 文化进步 史学方法 中国梦 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 简介:仿真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地区治理的主流策略,其本质是将历史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开发。文化符号的仿真重组表面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实现了空间的经济复兴,但是透过城市文化大众化转型的视角可以发现,仿真更新实质上并不能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其仅仅创造了一个将历史文化符号资本化的消费场所,而资本的逐利性势必将城市历史文化引向消亡。因此,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将培育历史社区自我更新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文化价值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实现城市历史地区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仿真 后现代城市文化 文化资本 空间生产 历史社区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的,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的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的基础,它就不可能是真正深刻的,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偏转"。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这个当代在现代性批判中最有价值的转变,这个转变正是从经济维度向文化维度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 葛兰西 经济 文化
  • 简介:论弘扬民族主体性王锐生一、民族主体性:当代的潮流在所谓后冷战时代,与民族生存与发展有关的事务,愈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现象。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民族主体性的强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使世界日益一体化,从而各民族交往空前频繁起来;冷...

  • 标签: 民族主体性 亚洲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个体主义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