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17纪的西方文化中,为了某种功用的艺术的古老艺术系统逐渐向现代纯艺术系统过渡,但古老系统的价值和实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情境仍然缺乏现代作者、艺术家观念的自主特征。艺术家的形象的关键要素如天才和灵感渐渐受到重视,但并没有凌驾于理性和判断力之上,而是与后者相协调。艺术家和身份和形象得到提高,但离现代艺术家的后浪漫主义的理念非常遥远。17纪并没有固定下来的纯艺术范畴,但在个别艺术门类中迈出一些重要的过渡性步伐,为纯艺术范畴的出现打通了道路。在这个过渡期,艺术主要依据目的和功用来看待,但趣味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标签: 17世纪艺术观 古老艺术系统 现代艺术系统 纯艺术 趣味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21纪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主要是由该思想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世界意义决定的。要深刻理解这一表述,首先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从词义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纪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同义词,而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鲜明区别的两个概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中国讲的,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21纪马克思主义”则主要是针对世界讲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当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体系 民族特色 辩证统一
  • 简介:发展21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立足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自觉,又是基于当今世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理论创新,基于推进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勇敢担当,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经验总结,基于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智慧结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 标签: 21世纪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视野
  • 简介: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财富基础、技术手段及全球性问题等方面,决定了未来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制度;世界历史将经过多元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推动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曲折性前进的历史辩证法,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会实质性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深远地影响未来的世界历史,并对21纪的世界历史进程逐渐发挥引领性作用。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在古典文学领域,《诗经》学是第一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完成转型的著作。在众多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中,最为古老的《诗经》能够捷足先登,主要是其本身天然具备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真实性,二是艺术审美发生论,即劳动创造美基础上的个体本能情感活动,三是唯物史观。因为《诗经》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此三方面的天然共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诗经》学便迅速接受其影响,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模式和解诗体系,影响深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诗经》学 20世纪早期
  • 简介:在20纪2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处于不同立场的论战参与者都曾通过译介来自日本的社会主义论著,以攻击、反驳论敌,并巩固自身的立场。李达、施存统等人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社会主义研究者的文章译载于《觉悟》《学灯》《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使社会主义论战的内容更为丰富,社会主义的探讨与争论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日文社会主义论著被有效地运用在此次探讨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的论战之中。

  • 标签: 社会主义论战 翻译 日本 河上肇 山川均
  • 简介:纵观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其他任何思想体系都无法比拟的强大生命力。时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返本开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开辟21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以此筑牢我国治国理政、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共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吴宏政:孙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哲学与21纪马克思哲学创新”是当前哲学界最为关切的重大问题。您经常提到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您看来,哲学的这一本性构成了哲学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应该怎样理解21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您曾经把21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对于这个基本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