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根·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社会价值规范实践是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基本交往形态,其核心是公民权利、经济效率与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因此,它们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底线。同时,也应是政治改革实践的立足点。

  • 标签: 社会规范 社会生活 公民权利 经济效率 和谐社会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及其司法体制得到改革,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然而,中国的司法体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职业法学家的匮乏、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似乎是根本性的难题。中国的“法治”(Meoflaw)和“法制”(Mebylaw)依然根据各方各自的政治、官僚和经济权力而不是根据法律或平等的原则来解释。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将会继续下去,但实现社会和国际社会法律要求的政治转化仍有待时日。同时,风险、挫折和困境将继续阻挠中国建立真正独立的司法体制和法治。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国 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压力 司法体制
  • 简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一部思想规范、行为规范,也是适用于各级党组织的一部组织规范。全面落实《准则》,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逻辑起点上,要明晰《准则》的历史地位和在党内法规中的地位。《准则》因党内外情况的变化而修订,与其他党内法规协同配合,助力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笼子。理论基点上,要厘清《准则》与《党章》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变化,《准则》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征程。实践支点上,要把《准则》的要求落在日常,加强对《准则》的研究。

  • 标签: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新时代 党内法规
  • 简介: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时期具有开创意义,分别是:中共创建时期初步地确立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形成了中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红色基因”;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得到飞跃发展,以其理论上的中国化、系统化和实践上的普遍化、常规化特点,标志着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了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党内政治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的创新。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形成 发展 创新
  • 简介:政党建设有多种途径,从保障政党政治合法角度看,加强政党伦理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整的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政党伦理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所以,加强政党建设需要构建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亦即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是一个由政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的整体。我国尚未制定内容统一、结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与领导干部道德相关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颁布的规章之中,通过对这些规章中与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相关"关键词"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十二个要素,构建起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到社会道德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

  • 标签: 领导干部 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体系 政治道德 职业道德
  • 简介:当前,关于道德规范问题的探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依赖任何道德规范性理念,而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因为任何道德理念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时代会接受不同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不同的立场、地位出发,会拥有各自的特殊的道德观念;而无产阶级为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也会提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从单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讲,深入探讨道德规范问题是必要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道德规范 历史必然性
  • 简介: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展开。以当代理论文本学研究规范为参照,现有研究存在着欠缺现代文本解释学方法论的自觉、实践关联与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拘泥于反映论式研究思维、"独白式"研究视域凸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应深入思想史脉络、关注社会空间、秉持实践问题意识,并在这三重维度中生成其应有的方法论研究规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本研究 思想史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经验,提出“坚持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双创”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有着丰富的当代价值。为我们如何整理和利用传统文化、如何发扬和创新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立场、正确态度、科学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造性 创新性 新时代
  • 简介:现实,即现实的形而上学抽象。黑格尔哲学隐藏了现实的秘密,它把现实指认为抽象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抽象形式。现代形而上学,以资本逻辑为轴心,把现实描述为合乎资本逻辑的客观、规律和目的的活动过程,从而它把现实当成资本的抽象和资本生产的抽象形式。而现代形而上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思想事业的主要病症。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生产的前提,它使思想真正把捉住了现实。

  • 标签: 现实性 现代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执政合法和领导科学。从历史的必然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的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执政的合法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选择给与了党深厚的执政合法基础。从领导的科学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厚的贤能政治,独特的政党制度,独创的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合法与科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的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保持先进和纯洁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规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完成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既保持党的先进,又保持党的纯洁,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自我革命使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之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理论,为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先进性 纯洁性
  • 简介:'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抓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三严三实'的提出把握了很好的时机,为在党内'四风'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社会进入经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如何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方法;'三严三实'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抓住'严'和'实'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点放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 标签: “三严三实” 习近平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观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缺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对它的扬弃与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仅凭"感性直观"还不能确定感性的实在,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只能与人的现实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正是在阐明"感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 标签: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实践
  • 简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和革命。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现实 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