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的宗教思想在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面均有理论创新,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的战略思想,也包括具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决策。这些理论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理论创新
  • 简介:“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是在以基督教传统为文化背景的近代西方提出的问题①,但正如何怀宏先生所指出,这里的“上帝”可置换成上天、鬼神、六道轮回等传统中国人熟悉的信仰②,因而它是个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尤其因为现代中国处于

  • 标签: 宗教信仰 现代 中国 道德问题 道德评价 社会道德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性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的现象学进路的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 标签: 全球伦理 普世伦理 宗教伦理学 文化视域
  • 简介: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 文化精神 德性精神
  • 简介: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 标签: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的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的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的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的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的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正>读了宗桂同志所撰书稿《中国文化概论》,欣喜之余,禁不住要写几句话,既祝贺它出而问世,也谈谈当前“文化研究热”的一些问题,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谈的恐怕只能是即兴式的借题发挥。中断了近40年之后,文化学老专家或早已改行,或已谢世,可说凋零殆尽。可喜的是,有志于文化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们,正以充沛的理论勇气,冲破了以为历史唯物主义包揽

  • 标签: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研究 文化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 封建社会
  • 简介:方东美指出:具有道家精神的中国文化讲究“和”,道家的和谐精神通过“有”“无”双回运行体现,并对儒家和佛教的和谐文化思想产生积极影响;西方文化重视“分”,这种价值观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说,形成于中世纪的神人“恶性二分法”,发展于近代的知、情分离价值观实践。

  • 标签: 方东美 道家精神
  • 简介:现代新墨家是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派别.他们以复兴墨学为职志,以对墨家文本的现代解释为途径,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文化资源.该文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现代新墨家的产生、学术活动、工作思路、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给予简要的评析.

  • 标签: 现代新墨家 现代新墨学
  • 简介:<正>文化哲学是当代研究文化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化的本质、文化与历史、社会的关系,各种文化的冲突、交流、比较,文化宗教、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与哲学本身的关系等。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已经由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此届大会“具有一个极为广泛和普遍的议题——哲学和文化。科学技术问题已

  • 标签: 价值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 文化哲学研究 传统文化 东西文化 主体
  • 简介: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的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的道统观。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一以贯之的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的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一授受的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的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的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时的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的统一。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的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的纠缠,有排斥异己的流弊。

  • 标签: 杨时 道学 道统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矛盾 融合 承传 创新
  • 简介:本文针对西方“毛泽东学”的一些学者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说成是“儒学化”的观点,着重通过对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分析,揭示了毛泽东哲学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夸大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独创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相异性,实际上是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放的体系,从而也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哲学的文化特征。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文化特征
  • 简介:"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 标签: 文化激进主义 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 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
  • 简介: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以西律中”,主张中国走西方的路;二是“以中释中”,主张中国走传统的老路;三是姓社姓资、两军对垒,主张走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走综合创新的路。前三种路径都是形而上学的,尽管在某一阶段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选择路径,只有综合创新才是符合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对综合创新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工作,“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于进一步阐述综合创新理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综合创新 路径选择 “马魂、 中体、西用”
  • 简介:文章以作者二十年来对毛泽东个人思想之当代价值的三次思考为主线而展开,指出:(1)不能把毛泽东所确立的革命传统与其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立起来,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极左错误与其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价值观相混淆;(2)晚年毛泽东的错误与落后民族国家革命后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困难直接相关,不能直接照搬经典思想,而是必须从世情国情出发;(3)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重新定位毛泽东、重新发明毛泽东、重新发现毛泽东的理想主义遗产。

  • 标签: 毛泽东 革命 社会主义 现代化
  • 简介:现有的书院研究注重于其教学、藏书功能方面,而对于祭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缺乏必要的关照。书院并非单纯的教学组织,应该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书院祭祀仪式中的符号崇拜和符号消费,展现了书院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书院祭祀所体现的文化载体功能,表明了它作为社会组织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独特地位。

  • 标签: 书院祭祀 仪式 文化 传播
  • 简介:<正>认识和掌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提出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不是今天的事,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可是至今总体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主要

  • 标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思想文化观念 观念的转变 社会主义现代化 集约型 粗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