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鲍德里亚的objet概念是贯穿鲍德里亚一生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在其早期和晚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来翻译这个词。因此,在面对鲍德里亚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仔细地辨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objet既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承袭而来的相对于主体(subjet)的对象一的概念,也是他自己提出的符号一的概念,更为基础的是,所有这些对objet的描述都是基于价值的架构,即价值一。而这种价值一会在不稳定、不对称的象征交换中走向临界点,最终变成纯粹的objets的体系。

  • 标签: 鲍德里亚 OBJET 辨析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的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本身有不同层次的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的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名实论》中,公孙龙以""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一"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 标签: 《名实论》
  • 简介: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的根源在技艺(tehne),但其中艺术的一面受到压抑,因而此技术的本质就被硬化为强逼产出的座架,超出了人类的掌控.这个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古希腊就出现了的“数学因素”它通过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化使世界成为被主体表象的图象,万成为确定的客体.要摆脱座架的控制,必须重现技艺的艺术维度,让它“自身缘构发生”(Erelgms)的柔性允诺性重新主导技术.在这方面,海德格尔和海森堡都曾从老庄之道中得到过启发或与之产生了共鸣.儒家会十分欣赏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批判,特别是这种批判与归家思想的结合.但是,儒家要指出海德格尔的批判的不足,它忽视了个体主义对座架的促成力和单向度的存在论区分导致的忽视实际家庭的家园观,由此而使得他的解决方案稀松无根.只有以家庭为源头的有机社团,不管是儒家的还是阿米什人的,才可能摆脱现代技术本质对人的裹挟.

  • 标签: 技艺 数学因素 座架 家庭 儒家社团
  • 简介:<正>当代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潮流,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正从总体上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人性堕落等等。由于这些“副作用”的存在,西方学者在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便截然分为两大学派,即“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他们都总体或部分地否定了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价值,这样或那样地抹煞了新技术革命的进步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进步意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 新技术革命
  • 简介:<正>近年来,我厂在县经委的直接领导下,正确地执行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工业生产要“稳得住、上得去,走外向,求发展”的指示精神,围绕一要稳定,二要鼓劲,切实加强经济工作的领导;党政工和全厂上下志力于以开发新产品求生存,求发展,抓好技术改造,积极开拓市场,使我厂生产经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值、销售、税利实现同步增长。

  • 标签: 技术改造 同步增长 开发新产品 求发展 新产品开发 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