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几本有影响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史开创者春秋末年郑国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产生、"正名"理论提出和《论语》中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作坊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陈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齐国故地。通过对陈介祺收藏铜镜及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陈氏所藏铜镜及范中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资料支持。

  • 标签: 陈介祺 齐故城 铸镜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中印文化交流史为,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潜隐外化、互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相互提供一反观自身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本文主要是纪念黄寿祺(1912—1990)六庵先生百年诞辰写,汲引章学诚(1738—1801)《校雠通义》“辨章学术,考源流”与著名新儒学大家唐君毅(1909—1978)、牟宗三(1909—1995)常说“返本开新”,汇为本文标题,以表彰先生易学总体成就与贡献。全文分节为四:首述缘起,次论先生易学旨趣,三则举《易学群书平议》中焦循(1763—1820)《仲轩易义解诂》例释先生易学进路与裁识,终以“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精研象理,不废术数”为先生《易》学结论。

  • 标签: 黄寿祺 《易学群书平议》 《黄寿祺论易学》 《仲轩易义解诂》
  • 简介: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问题开始,儒学所说天,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神,天有形而上超越层面,但不超自然绝对实体,人天之所生,又是德性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德合一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儒学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 标签: 儒学 宗教 究天人之际 人文主义宗教
  • 简介:孔子与《易》有密切关系,抛开《史记》和帛书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德性学说。

  • 标签: 孔子 《周易》 五十以学《易》 天人之学
  • 简介:现在我想在下面的论述中表明,即使在一般价值先天(Wertapriori)以内,形式东西也绝不会与先天东西相等同,在这里存在着先天本质关系基本种类.但我在此并不想把所有包含在这些基本种类中东西都加以阐释.这种做法将意味着展开这门实证伦理学本身,而这里并没有这样意图.

  • 标签: 先天 实证 做法 伦理学 关系 质料
  • 简介:<正>作家徐迟在有关陈景润报告文学中用了一个比喻,认为数论好比数学王冠,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明珠。我们可以把同样比喻用于中国哲学,那么什么中国哲学王冠,什么又是王冠明珠呢?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回答,而我认为,心性哲学中国哲学王冠,良知论王冠明珠。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惟在于人心性。心性智慧渊泉,又是烦恼根源。人生活在社会上有一个如何安身立命问题,此问题不解决,人精神就会陷于困境。心性哲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运用智慧之剑,斩除烦恼,安顿其心。此就个人而言。若从社会而言,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教育设施,也无不以心性哲学为依据。

  • 标签: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良知论 心性哲学 哥德巴赫猜想 儒家
  • 简介:关于年鉴选题选材几个问题()陈仁礼方亚光年鉴既是一项信息产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框架结构、选题选材、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各个方面。但一旦框架结构确定之后,选题选材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选题选材是否全面、新颖、精当、连续可比,不仅影响到框架...

  • 标签: 年鉴选题 选材 框架结构 地方综合年鉴 编辑工作 几个问题
  • 简介:《管子》中“宙合”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合》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通又)橐天地。"橐,无底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万物生于天地;二天地开放,生化万物功能无限。《宙合》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 标签: 《管子》四篇 本体概念 天地万物 郭沫若 圣人之道 《易传》
  • 简介:本文最近面世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同类历史、人文水平,稍晚于阜阳简本;2.楚竹书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缘故;3.楚竹书"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具有"、下部分"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分析.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卦符 首符 尾符 经传
  • 简介:哲学第一问题或者说元问题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问题。几千年哲学发展史就是哲学寻求自身合理定位历史。由于对哲学自身身份或定位认识不清,我们哲学书总是以一种非哲学方式诉说着哲学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分别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虽然离不开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关注,但从根本看,哲学面对仅仅是人自身,并且也只能站在人立场上去关注和理解自然、社会以及思维。

  • 标签: 哲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意义 哲学研究 元问题
  • 简介:以《道德经》为参照,以曹锦炎先生释文为底本,借鉴学界已取得研究成果,将上博简《凡物流形》部分简文重新释文、断句、注释,并做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作者分析了《凡物流形》性质及作者,认为其一篇听课笔录,《道德经》来源文献之一,其作者老子(周太史儋)。

  • 标签: 上博简 凡物流形 老子 周太史儋
  • 简介: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那篇著名《说儒》,对其中两个问题更感兴趣,即《说儒》中第二个问题:论儒殷民族教士;第六个问题:论老子正宗儒,并且个殷商派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由于与其有关考古文物资料尚

  • 标签: 老子 儒家思想 道家文化 宋国
  • 简介:西方学术机构中和平研究对西方大学来说,和平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新,大致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内,学术机构对和平问题很少研究.当时,英国和美国政治状况比较稳定,由两个传统政党精英人物控制;两国政府以及几乎所有的对立党派都坚定地推行一种大力发展军力、以核武器为后盾、针对苏联战略.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学科建设 联合国 国际关系
  • 简介:论文学价值一个流动范畴余逊涛文学价值问题文学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价值认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价值文本属性,作为事物客观属性一成不变”这一静态层面上。然而一个不争事实是:同一作品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氛围里,对不同接...

  • 标签: 文学价值 一个流 论文学 接受者 潜价值 二重性
  • 简介: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功法指导,不是描述世界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能力,不是对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简文中部份疑难字词提出解释,如将第十四简"可豫悔"、"猷豫"释为"歌豫悔"、"谣豫";释第二十一简"勿药有菜"为"勿药有瘥";释简二十四"■经于北涯"为"拂径于丘、洍"。并讨论第二简"■"、第十五简"■"等字。透过本文讨论,对于许多《周易》爻辞文义可以得到较清楚理解。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