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对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颜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颜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颜师古从而在政治失宠;颜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颜师古排挤出去;颜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颜师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颜师古的名字。

  • 标签: 颜师古《五经正义》 编撰
  • 简介:发式是指头发梳成的各种样式。饰是安、固冠、装饰的梳理工具。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男女老少还是一直沿用着前人蓄发不剪的习俗,梳成发髻,在头上插簪笄、饰珠翠精心梳理,从简到繁。随着社会审美观的发展,人们对发式、饰造型美的追求也日渐增强,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发式及饰。发式的发展大体是从春秋的垂云髻到秦代的凌云髻、九鬟仙髻,汉代的堕马髻、高髻等发式。饰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木笄、玉笄、竹笄等。秦汉逐渐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笄,雕刻形象更加细致生动活泼。发式、饰的发展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丰富我国传统的发式与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发式 发饰 春秋战国 秦汉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