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神道设教”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教”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稳定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 标签: 周易 神道设教 宗法等级制 宗教
  • 简介:道德视角来审视,慈善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人文诉求,体现了对生命和人的价值的敬畏。慈善之爱表现了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人道精神;展现了一切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关爱所有人的博爱情怀;体现了超越一切功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折射了从动物到人的伟大历史进步。

  • 标签: 慈善 人道精神 道德精神 价值理念 无私奉献精神 社会保障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周易》 民族精神 民族道德 创新精神 改革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试述《周易》道德准则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迪毕玉增《周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德传统,以及《易经》和《易传》中体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从诚信、尚谦、仁义、忠孝四个方面揭示《周易》当中包含的道德原则,...

  • 标签: 《周易》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准则 《易传》 《论语》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 简介:“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 标签: “儒家精神” “性” 民族文化 “践形”
  • 简介: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已任,立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现实,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结合,阐扬了原始儒家的伦理经世的思想。

  • 标签: 清初儒 伦理道德 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
  • 简介:经济规则与道德规范●周荣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道德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从社会整体来看,道德的滑坡也相当严重。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能带来道德的堕落呢?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必然以牺性道德为代价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虽...

  • 标签: 道德规范 经济规则 经济与道德 经济规律 经济活动 利益关系
  • 简介:<正>孔子作为思想家,他与耶酥、释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自许拥有authority(权力),因而他的思想言谈就不是教条,而是探索。尽管在当时就有弟子子贡等抬举他为圣人,但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学”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下引只注篇名)这种态度无疑给我们理解孔子指出了一个方向:理解他而不是顶礼、崇拜,也不是歪曲、利用。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孔子进行历史的还原。

  • 标签: 孔子 道德形而上学 《论语》 知天命 礼乐制度 礼乐文化
  • 简介:<正>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家都很关心我国的文明传统.我们主张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文明传统.我们也不是以传统为现代化,但现代化忘不了传统.传统的文明,传统的科学精神,那为真理而多辩的精神,那至高无上的道德哲学,我们有理由自豪,不失去信心而现代化.而中庸思想正是我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洪范》 传统道德 道德哲学 刚健中正 《吕刑》 《中庸》
  • 简介:<正>要重新理解和翻译像《道德经》这种已经常常传用并被译成了许多种语言的著作,乃是一种需要一定证据的难以办到之事情,因此我们就把L′·D·贝尔纳教授那句朴实无华而富有意义的话放在本书的开头当作解释:“在有所发现中的最大困难,不是在于进行那些必要的观察,而是在于观察理解中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历史中的科学》,柏林1967年版,第38页)。

  • 标签: 《道德经》 部落 宇宙起源学 宗教礼仪 《庄子》 献祭
  • 简介:<正>《易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历史和人生经历表达“易道”。所谓“易道”,就是这四千九百多字及六十四卦排列所表达的中心哲理,这个哲理由三个因素组合而成:一、波浪起伏原理;二、事物发展的连贯性或叫做因果性;三、世界总是不停地演化的,或叫做变易。要证实这就是原著的中心哲理并不太困难,作者已很有心地将它们同时安放在三个重要的地方:(一)卦画的排列,(二)卦爻辞中不同程度,不同吉凶方向的判断辞,(三)卦爻辞中频繁出现的哲理警句。

  • 标签: 易经 原著精神 六十四卦 哲理 周文王 作者
  • 简介:道德的中心问题是善.在儒家文化体系里,善、仁与圣都具有这一含义.善何以可能这一道德哲学的问题,在儒家思想体系里,也就演变为仁、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仁的本义是爱亲人,因此,爱亲人的孝自然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而将仁爱上升为博爱众生,则为圣.因此,圣不仅是道德理想,同样也是政治理念.仁与圣的实现,在孔子那里,依靠忠恕,推己及人;在孟子那里,则为推恩.以自我的情感为基础发生的情感转移,休谟称之为同情.因此,聚合理念与生理因素的同情是孔、孟善何以可能的基础.同时,这也揭示了道德发生的机制.

  • 标签: 儒家 同情
  • 简介:<正>李泽厚先生曾说过:“《老子》是由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历史的观察、领悟概括而为政治——哲学理论的.其后更直接衍化为政治统治的权谋策略(韩非).……贯串在这条线索中对待人生世事的那种极端‘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给中国民族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是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因素.”(《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78页)这个认识无疑是合理的.不过,对于三者的精神特质和承传异变的逻辑脉络尚未进行具体阐述.本文拟就此方面谈一点体会,浅陋之处敬请指正.

  • 标签: 实践理性 《孙子兵法》 《老子》 《韩非子》 理性精神 “术”
  • 简介: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