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政治哲学涉及政治和哲学,而政治哲学的首要和中心问题就是检讨哲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这一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前现代——非政治的哲学和非哲学的政治;现代——哲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哲学化;后现代——哲学的去政治化和政治的去哲学化。无论是“政治的去哲学化”还是“哲学的去政治化”,作为历史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对此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消灭阶级,国家才能消亡,意识形态才能消亡,这也就是说用实践来解决理论问题。反过来说,在整个过渡时期里,由于阶级存在,政治的党派性、哲学的党派性是无法消灭的;然而,在消灭阶级的过程中,公共政治领域的建设、哲学学术领域的建设则是必需的。

  • 标签: 政治哲学 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 去政治化 哲学化 政治社会
  • 简介: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它不是一般的过去,而是有意义的、能被我们所理解的过去。而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这种整体意义的一般否定。虚无主义并不是泛泛地关注于“无”本身,而是要将一切存在者在根据或结果上归结为“无”。它是一般的、普遍的东西,是消灭了内在结构与自身发展的东西,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最为一般的无规定性的东西。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种类 整体意义 生存活动 一般否定 内在结构
  • 简介: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一革新势力的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的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和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的新力量。

  • 标签: 日本 市民运动 住民运动 社区营造
  • 简介:国内学术界对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研究大都是一种静力学的或日静态的考察。这种研究方式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地思”的运思特点,遮蔽了价值的历史展现性质,从而妨碍了对其本真性的揭示。按照马克思的运思方式,只有把价值范畴当作一种历史的规定加以追问才是恰当的。价值同理性的分裂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或事实,它在本质上属于现代维度。“价值”被作为一个自觉的问题提出,意味着价值同理性的分裂及其对立已然在历史基础层面上实际地发生了。从历史上看,价值理想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批判的尺度,要求“从后思索”,但若脱离了历史基础,就有可能沦为“乌托邦”,从而酿成历史悲剧。

  • 标签: 历史维度 价值范畴 哲学范畴 运思方式 历史基础 “双刃剑”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化承诺。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的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的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的文化范式的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经验主义的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相比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前提条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自觉 学术意义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中国古代对老年人和鳏寡孤独等无助群体,以及贫困无以自存的居民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救助措施,有效地缓和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科学有序的救助举措,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活救济 保障措施 中国古代 启示
  • 简介:人们通常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互为他者乃至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一种误解。真实的情况是,非实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并不隔阂,历史必然性告诫也并未消解正义,而正义研究最终只能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两者之间相激互融、彼此依托的内在兼容性关系,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发掘与开显需要在重新解读和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上推进。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此路径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逻辑,同时也由于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生的基本要求。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正义思想 兼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哲学 辩护
  • 简介: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到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的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的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类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性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 标签: 人民政治 公民政治 两类矛盾学说 社会冲突治理
  • 简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10月12日在北京什刹海书院和清华大学召开,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化寺方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怡学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以及其他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 标签: 佛教文化 北京市 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明代 清华大学
  • 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10月21日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与云南省教育厅,以及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会共同合作组办。北京师范大学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与云南省教育厅前厅长罗崇敏先生担任名誉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 标签: 研究机构 哲学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哲学 教育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
  • 简介:10月19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由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毕节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海峡两岸逻辑学界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的发展现状、前沿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会上,台湾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台湾哲学会创会会长林正弘提出了逻辑研究的“中文化”议题。他认为,在以字母为书写模式的众多西方国家,形式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在以中文为书写模式的中国或许并非如此。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海峡两岸 逻辑教学 西南财经大学 南开大学 台湾大学
  • 简介:8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等出席成立大会。本届“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3—2017年,主任委员由韩震教授担任,秘书长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担任,委员会由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44位专家组成。

  • 标签: 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哲学 成立大会 高等学校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10月25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刘放桐教授的40余位学生齐聚上海,祝贺刘放桐教授执教60周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和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了会议。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江怡代表学会致辞。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主持。

  • 标签: 哲学教学 回顾与前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学术成就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