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众道德是指既满足个人自身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要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损害后果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该行为方式也常常是对他人和集体有利大众道德是时代需要,也是道德榜样基础。它非常重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有效整合,并将其融汇在个体工作和生活之中。

  • 标签: 大众道德 道德榜样 道德评价 道德义务 道德权利
  • 简介:政治对于政治主体而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双重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对政治主体肯定性价值和应然意义。政治价值具有多维内在构成,它对政治社会进步、政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政治价值 政治发展 政治文明
  • 简介:事实与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与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关于世界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与价值(v)乘积就是效用(u),即:u=f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与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科学化。

  • 标签: 事实 价值 效用 事实与价值函数
  • 简介:<正>拜金主义亦称货币拜物教,是种金钱至上道德观念,认为金钱高于切,主宰切,社会切关系都是金钱关系,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其特征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穷奢极欲,生活极度腐朽,具有极大腐蚀性。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产物。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金钱,谁就是竞争胜利者,谁手里就掌握了种社会权力,就可以做别人做不到事情。对此恩格斯指出,货币是“

  • 标签: 拜金主义 危害及对策 金钱关系 党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人们思想
  • 简介:<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在其毕生致力于改革旧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时常论及道德问题,认为“道德是做人根本。根本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途。”(《陶行全集》第3卷,第464页。以下引该书均只注卷、

  • 标签: 陶行知 教育伦理 述要 德育自治 人中 人上人
  • 简介:佛教慈悲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种为他人利益与幸福做贡献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伦理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原点。这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正能量,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慈悲与利他 慈悲的正能量 池田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 简介:<正>清朝初年,博野有个宋赓休的人,特别善排解乡里民事纠纷。周围数十乡有什么纷难难解之事,只要他到场,三言五语,纠纷便马上被排解开。次,乡间有兄弟俩闹纠纷。弟弟打了哥哥孩子,哥哥气愤地要报复,并准备到官府告状。赓休听说后赶去解劝,对哥哥说:“你是多么痛爱自己孩子啊!可惜你父亲不在了。要是他在,你弟弟胸前伤痕能让他老人家看得下去吗?”席话说得那位兄长满面羞愧,马上打消了报复念头。乡里有个年轻媳妇上吊死了,她母亲非要女婿家大作佛事超度不可。赓休听说后便赶去劝说这

  • 标签: 乡里 巧解 妇人 清朝初年 民事纠纷 谢礼
  • 简介:众所周知,理学对性讨论,通常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这两个角度展开,而此论性之功常常归于张载与二程。而实际上,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祖师,其论性之说已然触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分别,而其善恶之说并非伦理上判定,而是气质上多寡,其论性以中之性为至善,其论修养工夫最终目的也是使人归于性之中。而后世理学家,如闽学朱熹和湖湘学派张栻等人,在理解周敦颐论性说上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说影响之深远与广泛。

  • 标签: 周敦颐 性之善恶 朱熹 湖湘学派
  • 简介: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人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新版金规则“人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是回归这原则,真正践行它。

  • 标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价值共识公正
  • 简介: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问题上,直存在着两种矛盾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都是对于自身文化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时代,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态,确立坚定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以种开放姿态对待文化多元化浪潮,从容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挑战,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影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文化自卑 文化自负 传统文化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与"体"。作为文化之"魂"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德勒兹思考伦理学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伦理学。西方近代伦理学(如康德)关注核心问题是道德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律令——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行动遵守于规范。而德勒兹反复坚称他伦理学是基于"生存论"/"实存论",这种伦理学不是规范伦理学,也不是描述伦理学,因为,后二者都关系到伦理规范,而德勒兹伦理学朝向种"内在性生存模式"伦理,德勒兹对伦理学与道德区分也是奠基于这"内在性生存模式"。同时,也正是因为"内在性生存模式",德勒兹伦理学是"内在性生存模式表型学",它代替了总是将存在归于先验诸价值道德,据此,这种关切到"内在性生存模式"伦理学,它根植论域不再是意识层面上先验神圣道德律,相反,它关注是个体身体被影响能力、力量,等等。

  • 标签: 德勒兹 伦理 道德 内在性 身体
  • 简介:<正>、谈及医学伦理思想中医医籍我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生道德修养,历史上有很多医籍中都谈及医生道德问题。最早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通过讲述医生临床治疗中容易犯过失,指出医生应该具备道德修养。

  • 标签: 中医学伦理 医生 古代医家 吴瑭 太医 孙思邈
  • 简介:德性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德性?从麦金太尔至今,"德性"直是人们追逐和关注的话题。种德性是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德性是人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本性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育,以心理定势对人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善品质,即道德品质。

  • 标签: 麦金太尔 德性 理性动物 人类 依赖性 读解
  • 简介:信息化生产方式产生会给人类伦理学带来诸多新变动、新发展和新要求,因此,科学地分析信息化生产方式产生对资本益与忧,正确地看待信息化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发展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任务。

  • 标签: 信息化 生产方式 资本 人伦关系
  • 简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筑牢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遴选标准和现代转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在遴选标准建构上,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构建由政治遴选标准、伦理遴选标准、"生态"遴选标准和"生产力"遴选标准构成遴选标准体系。在现代转换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遴选标准 现代转换
  • 简介: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涉及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多对范畴之间关系,认真思考这几对范畴之间关系,对于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 先进文化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核心和精华,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解读和梳理儒家文化,必须正视儒家文化泛道德性.儒家道德衍射到儒家文化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突出表现为以德治代政治、以礼治代刑法、德本财末、文以载道及美善统等思想.从定意义上说,儒家文化是泛道德文化.

  • 标签: 儒家文化 儒家道德 泛道德
  • 简介:<正>李奇在《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特殊价值,这已是国际学术界公认对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来说,对自己祖国文化传统,不仅应该引以自豪,而且更应该熟悉它、掌握它、积极发掘其科学价值,从而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标签: 中国伦理 我国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 李奇 思想学说 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