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正义社会的首要价值,维系社会秩序、塑造社会风尚的伦理智慧。新自由主义者诺奇克与罗尔斯的正义观在自由问题上无实质分歧,二人争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平等,具体表现在正义基石—权利VS公正、政府角色—最低限度的国家VS多功能国家,以及分配正义—资格理论VS背景制度三方面。分析这些争论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和大同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等思想渊源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可借鉴“最大最小值”规则,从尊重公民基本权利,平等优先于善;合理把握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之张力,发挥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健全社会扶贫体系,增进百姓福祉等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期做好扶贫工作,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 标签: 正义 权利 公正 最低限度国家 社会扶贫
  • 简介: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的联系杨浩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之间的联系,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

  • 标签: 为人民服务 集体主义原则 人民群众 人民利益 集体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简介:"比德玉"的相关说法见于《礼记·聘义》、《荀子·法行》、《孔子家语·问玉》。关于"比德"多见于美学的讨论,就"比德"出现的文本语境来看,"比德"原本不是一个文学的话题,而是一个伦理学的话题。"比德"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比喻的手法,而是一个伦理学的方法,一个说明美德的方法。"比德"的方法具有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的某种特征。"

  • 标签: 比德 “子曰” 君子 文献 文学比喻 伦理学
  • 简介:作者由卢梭的生活经历及这些经历对卢梭政治思想的影响引入,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了贯穿卢梭主要著作,特别是《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的社会理想: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和它的自主公民。作者认为,卢梭首先指出了洛克式的、由个人利益和财产权所驱动的个人所形成的社会契约既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也是人类堕落之源;而要在社会状态中保证个人的利益和意志不依赖/服从他人意志,只能靠普遍同意形成的、人民作为主权者的社会契约。最后,要成为这样的共和国公民,只能通过爱弥儿式的教育才可能实现。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公意 公民 自主性
  • 简介: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民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公民根基性的“生存”,二公民尊严性的“生活”,三公民理想性的“好的生活”。基于对中国当下民生的现状及问题的全面把握,政府在民生制度和民生实践首先应遵循刚性的公正原则,它既能够一般地解决资源供给的有限与人的欲望的无限之间的冲突,又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民生的突出问题。但公正原则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它无法惠及每一特殊个体的需求,强调具体性、关系性、情境性、理解与关爱的关怀原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以刚性的“公正”与柔性的“关怀”为伦理原则的民生制度与民生实践,最终引领全体公民过上他们所珍视的和值得过的“好的生活”。

  • 标签: 公正 关怀 民生 伦理原则
  • 简介:在康德和罗尔斯的平等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明显的扬弃关系。罗尔斯追随康德,把人之平等的基础归于人的道德能力。康德对公民追求幸福的手段施加正当性限制,罗尔斯将此发展为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原则,此一进路保障了公民权利的平等。与康德拒绝给予缺乏财产的臣民政治自由恰成对比,罗尔斯主张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康德的机会平等原则否定出身阶层和特权之间的联系,罗尔斯主张进一步消解自然禀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关于背景正义的考虑使得罗尔斯比康德对经济不平等施加更多限制。

  • 标签: 康德 罗尔斯 平等
  • 简介:当代道德生活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底线伦理 道德结构 文化生态 政治正义
  • 简介:“幸福”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亭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 标签: 幸福 幸福广东 创造幸福 享受幸福
  • 简介:近代“道德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深入,首先表现在一些革命派人士提出了‘‘三纲革命’’的口号,使人们斗争的矛头更集中地指向三纲。其次,不少革命党人将自由、平等、博爱定为新道德的精神、原则,这就使近代道德革命的方向更为明确。其三,这一时期又有人对利己主义有所批评、矫正,这对近代道德革命向健康方向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 标签: 三纲革命 自由平等博爱 利己利人
  • 简介: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与"应当"的问题,特别是"应当"的问题。在新闻工作,应当的问题表现为应当如何选择新闻题材,应当如何报道新闻事实以及如何处理新闻报道的各种应当之冲突的问题,而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 标签: “是”与“应当” 事实与价值 前见 伦理冲突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一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的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的正义”一个充满现实纠结的社会问题。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一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的大劳动报酬观。一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的再生产需求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的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一个和谐共融的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正>一、谈及医学伦理思想的中医医籍我国的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历史上有很多医籍中都谈及医生道德问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有《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通过讲述医生临床治疗容易犯的过失,指出医生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 标签: 中医学伦理 医生 古代医家 吴瑭 太医 孙思邈
  • 简介:<正>“人目的,不是手段”的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目的,而自然物只是人的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的自然物,只能充当人的工具,只具有手段的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作为一

  • 标签: 劳动者 剥削者 康德 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和手段
  • 简介:一年一度的“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已风雨兼程地走过了18个年头,伴随着中韩建交(1992年)而开始的两国伦理学会之间的学术交流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这在国际间学术交流不多见的。

  • 标签: 中韩伦理学 学术交流 政治伦理 政府工作
  • 简介:<正>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杂志《东岳论丛》,自一九八一年开辟《精神文明与伦理学》专栏以来,每期发表伦理学的文章三几篇不等,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已发有关伦理学文章二十九篇。总观这些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东岳论丛》虽然地方性刊物,但伦理学文章的作者并不限于山东,这样,不仅保证了所发论文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些成果或侧面。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科学杂志 山东省
  • 简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核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事实与价值"这一特定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尤其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康德主义者如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有一种思想上的联系。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即是对此一可能的思想联系,给出一个简明的勾画,以期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理解。

  • 标签: 事实 价值 文德尔班 李凯尔特 维特根斯坦
  • 简介:仁智统一孔子的成人之道,仁且智既蕴含结合二者,又蕴含分离二者且偏重前者的倾向;在孟子前后,存在着对智的广泛批评;仁智分离且偏重前者最终促成由孔子仁智向孟子仁义的转承,这一转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孔子 仁智 孟子 仁义
  • 简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在这种意识之下形成的普遍品质。只有当创新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和自发意向时,创新才会渗透并体现在国家和人民的一切活动之中。如此,中国人民才会真正成为创新性的人民,中国才会真正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并走

  • 标签: 心理定势 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 社会环境 课程教育 实现理论
  • 简介: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根本制度安排和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产权社会道德的基础.一定的利益差别和产权界定,道德产生的前提;社会产权制度的性质和变迁,规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特质和演变;社会产权安排的结构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安定人们的生活心态,创造积极的道德环境和条件,从而优化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

  • 标签: 产权安排 社会道德 道德行为 道德秩序
  • 简介: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初创期、孔子"缀礼正乐"的定型期、墨子"非礼难乐"的失范期、荀子"论礼释乐"的再造期四个发展阶段。根据他们对礼乐思想的独特诠释,可以归纳为"缘德说礼""以仁释礼""因利非礼""援法入礼"四个不同特点。从周公荀子,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演进,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乐观念的基本框架。

  • 标签: 礼乐思想 周公 孔子 墨子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