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以道德为基础来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求所立之法为体现基本道德精神的良法、善法,还将道德理念、道德价值、道德追求等贯穿于执政、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真正发挥道德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在立法环节,将道德价值和精神渗入立法过程的始终,保证所立之法都为良法;在执法环节,培育执法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使之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在司法环节,促使司法工作者将公平正义作为首的道德价值追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树立道德信仰,真正做到公正司法;在守法环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构建全民守法的道德基础,凝聚全民守法的道德共识,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道德支撑。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治国家 道德基础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 标签: 国家治理 生态伦理 美丽中国 生态治理 善治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基础》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而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历史性跨越。这部著作理论研究有深度、有新意,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价值基础
  • 简介:合作与人性的关联,是当今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探讨的热点问题。当代进化生物学和博弈论都证实,自利可以导向合作,其路径就是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实验经济学家认为,合作并不全然基于个体利益,而且还基于人的社会偏好。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作为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于一身的二重性存在物,其本性是社会交往。但人的交往以竞争与合作为最基本的共生并存的交往形式。合作首先基于利益,同时合作以正义为前提约束,也与人的利他性情感即道德感有机融通。因此,合作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从本质上说,人就是一个合作性的物种。

  • 标签: 合作 亲缘选择 互惠利他 社会偏好
  • 简介:现代社会中西的婚姻基础各有不同.中国的婚姻以生育为基础,西方的婚姻以性爱为基础,中国婚姻重家庭责任,西方婚姻重个人感情,两种婚姻模式各有利弊?它们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 标签: 中西 婚姻基础 婚姻
  • 简介:价值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也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西方的普世价值论以价值的个体性代替共同性、一元性取代多元性;习近平的共同价值论则强调个性与共性、自身一元与世界多元的有机统一。基于这种统一,各国倡导“共同价值”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共同威胁”,满足共同需要、实现共同利益,也就不会构成国家价值安全威胁。价值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立足共同价值,尊重不同价值体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实现多元价值体系的和谐共存。维护国家价值安全并不仅是关心自身安全,也须在尊重价值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共同性,强调世界各国围绕共同利益以实现共同安全,遵循“彼此尊重,平等相交”“合作共赢,共生共荣”“共建共享,权责共担”的行动准则,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标签: 共同价值 价值安全 国家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一贱民一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 标签: 家庭 伦理实体 伦理失依
  • 简介: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当前的国情现实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行深刻认识和把握的结果。从我国的国情现实来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但因此而形成的丰硕社会发展成果并没有在国民中间得到很好地共享,贫富悬殊、机会欠均

  • 标签: 伦理基础 道德价值 人类社会 社会资源 社会民众 医学伦理
  • 简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在这种意识之下形成的普遍品质。只有当创新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和自发意向时,创新才会渗透于并体现在国家和人民的一切活动之中。如此,中国人民才会真正成为创新性的人民,中国才会真正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并走

  • 标签: 心理定势 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 社会环境 课程教育 实现理论
  • 简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包含的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的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的道德能力、治理过程的道德落实、治理客体的道德塑造以及治理的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国家治理 道德能力 伦理意义
  • 简介:法的价值定位或取向是法的基本问题之一。正义是衡量法律之善的尺度,是法的首要价值。自由和公平作为建构正义理论的两个核心理念和价值维度,是实现法的正义价值的两条必然理路。竞争正义是反垄断法的伦理基础,保护经营者竞争自由的权利因市场机制使然而具有优先性,而反垄断法对竞争公平的价值承诺应止于或限于竞争机会和竞争过程两个层面,否则就有可能会背离市场竞争机制及其功能。

  • 标签: 反垄断法 竞争正义 竞争自由 竞争公平
  • 简介: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根本制度安排和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一定的利益差别和产权界定,是道德产生的前提;社会产权制度的性质和变迁,规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特质和演变;社会产权安排的结构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安定人们的生活心态,创造积极的道德环境和条件,从而优化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

  • 标签: 产权安排 社会道德 道德行为 道德秩序
  • 简介:科学揭示管理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及管理伦理的本质,对于完善人类的科学管理之道,充分发挥“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管理伦理研究存在的一个根本缺陷是没有从理论上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本文认为,管理伦理的发生是由管理活动和管理系统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管理本身内在地具有道德性;管理的道德性表现为管理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管理伦理就是这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管理的外在道德是指管理活动的合伦理性或合理性;管理的内在道德是指管理本身的结构和内涵所应有的道德要求,是管理最根本的活动准则。管理的道德性规定为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现伦理在管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管理伦理 道德性 交互主体性 内在道德 外在道德
  • 简介: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性的内在矛盾,道德的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的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 标签: 人性 内在矛盾 道德
  • 简介: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其国家凝聚力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对于国家凝聚力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国家凝聚力最具广泛性的道德基石,而且是国家凝聚力最坚突的精神支柱。当今中国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克服几个认识上的障碍:一是把“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进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把爱国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分裂开来,因而把人们的认知引向歧途。

  • 标签: 爱国主义 国家凝聚力 精神核心 世界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幸福是老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幸福,它以老年个体的存在为形式,关涉到老年群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是老年人的主观体验感受和整体生活实践。老年幸福实现的伦理基础就在于幸福权的确立、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老年需求的满足。老年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养老政策、完善老年权益实体法律制度和完善老年权益程序法律制度。

  • 标签: 老年幸福 伦理基础 制度保障
  • 简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熟人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为志愿行动留出社会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制解体、社会流动加快、单位制弱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成员越发单子化和陌生化。陌生人社会为志愿行动的勃兴创造了客观条件。陌生人社会志愿行动依托于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行动的德性伦理基础;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是志愿行动的责任伦理基础

  • 标签: 陌生人社会 志愿行动 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