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特色,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礼德是较之仁要出现更早、更为重要的观念实践。礼,三代甚至更早既已产生,到了周代形成了礼乐文明制度,德观念的出现,体现了周代人文意识的觉醒。要研究清楚中国道德文明的渊源、本质、特色规律,就不能不对上古社会的礼德或者宗教伦理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注重礼仪,礼仪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因此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 标签: 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 中华民族 礼仪文化 核心观念 信仰
  • 简介:在勒维纳斯的时间概念中,存在“作为历史的过去”“作为谜的过去”。正是在对后一种过去的“忘不了”之中,勒维纳斯经由踪迹见证,阐发出一种对他者的无限、超越责任。同时,也正是在“作为谜的过去”及其踪迹中,勒维纳斯通过“记不住”遗忘,讨论了宽恕的可能。这种宽恕的可能实际上在勒维纳斯那里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样式,而本真和现实的宽恕都是奠基在“作为谜的过去”中,奠基在责任基础上的。

  • 标签: 过去 踪迹 见证 责任 宽恕
  • 简介:一德性本身乃是关于德性的理念曼诺说:"男子的德性即在于他有能力治理城邦的事物,管理它们,使朋友获益,使敌人受害。而他自己却能注意免受其害。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女人的德性,那说起来也并不难:她的职责是必须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看管好家中的财物,听从丈夫。如果你想知道,那么除了男性和女性外,还有孩子的德性、老人的德性、自由人的德性和奴隶的德性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德性存在。

  • 标签: 德性 幸福 性存在 自由人 事物 城邦
  • 简介: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的状态中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的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的机制所不同的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的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的获得和服从问题的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 标签: 博弈困境 合作 正义 服从问题
  • 简介: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丰富外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引领,寻求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为契合点,建构中国香港梦,形成两地人民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国梦”价值引导,以国家意识形态有效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切实推进香港以国家认同、民族依附、价值归属等为核心要素的人心全面回归。

  • 标签: 中国梦 香港梦 香港群体意识
  • 简介:“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伦理型领导能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移动、上海中兴通讯、盛大游戏、浙江烟草等多家企业的207名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伦理型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伦理型领导对促进产品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诚信公正、公益责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伦理型领导对塑造良好的伦理气氛有显著的正影响;(3)组织伦理气氛对伦理型领导企业社会责任在以上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制度导向的伦理气氛在伦理型领导产品责任、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之间均担当中介角色;关爱导向伦理气氛则只在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间存在中介作用。

  • 标签: 伦理型领导 企业社会责任 组织伦理气氛
  • 简介:伦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资格等指向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 标签: 人格 伦理学 法学
  • 简介:气候问题的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的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的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的德性练习正义原则有助-t-~t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的行动。

  • 标签: 普遍伦理 道德金律 气候问题 共识
  • 简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欺诈性道德风险是经济运行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商业欺诈的动机在于谋取更大的利益或非分的利益。在经济活动的非人为的、客观性的风险之外,出现了另一种风险,这就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表明人性总有幽暗性的一面。人们或以诚信的手段,或以欺诈的手段,来满足自己追求利益的欲望。进一步完善法制,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是我们经济欺诈进行斗争,减少道德风险的有效武器之一;重建经济诚信,则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根本所在。

  • 标签: 诚信 欺诈 道德风险
  • 简介:在传统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价值关联。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言,"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应然性的目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人的完成在焉。政治生活在人生里有其位置,正是因为政治生活跟达成该一目标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考架构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的正当性,可以由政治生活该一目标的关联导出。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大学》 形而上 “道” “命” 维度
  • 简介: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的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的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的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的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的伦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的视角,将关注的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的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 标签: 医疗差错 临床伦理 组织伦理
  • 简介:择偶在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道德治理究竟"治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此后,道德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道德治理问题更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部门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道德治理 内在统一 范式 伦理 经济 极端个人主义
  • 简介: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际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的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的后台;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负有伦理义务。因此,当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和阐释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和扫除的错误观念和理论障碍。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物种歧视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的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一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的认识探讨。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受强迫”而做出的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性的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的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区分不自愿的行动非自愿的行动、出于无知的行动和处于无知的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性的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的“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的把握判断,并进一步转向行动者的品格。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的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的美德恶行以及品格的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责任 自愿 无知 决定 品格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道德滑坡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的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中,不同的道德观念行为之间相互评价的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的分析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的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行为预期。

  • 标签: 社会转型 血缘伦理 陌生人社会 伦理规范缺位 道德评价错位
  • 简介:一问题的引出:关于"法权论""道德形而上学"关系的争论近年来,康德的《法权论》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康德为何把法权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法权论》和《道德形而上学》究竟是何种关系;康德如何在绝对命令的基础上建立法权(正当)形而上学,法权(正当)的普遍原则绝对命令的关系如何,它对应着绝对命令的哪个公式等。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立法权 哲学关系 康德 绝对命令 普遍原则
  • 简介:一导言我将在本文中使用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观点,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的概念。这似乎是不可信的事情,因为目前学界关于价值和语言的大量讨论的语境迥然有别,就个体而言,这些讨论还处在不断争议之中。然而,马克思自己曾经用一个类比说明价值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有用对象有价值的特性是社会的产物,就如同人们的语言有价值的特性是社会的产物一样。"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思想 商品拜物教 价值 语言 生活形式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中心话题可以说是"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又是和"俄罗斯思想"密切相关的,俄罗斯人希望从"俄罗斯思想"中找到民族的共识,找到自己的未来道路和精神归宿。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思想的一些传统流派获得了某种复兴,"俄罗斯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受到关注,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取向。

  • 标签: 俄罗斯思想 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价值观 民族文化传统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