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传统产业的没落促使欠发达社区将旅游作为地方发展的工具。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形式,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居民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旅游者出游形式的不同,可将旅游者分为团队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两种类型。游客类型不同决定了游客行为特点的差异,因而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应当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团队旅游者 自助旅游者 社区 旅游影响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到城市,他们对城市及其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城市社区民族关系趋于敏感,从而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而从目前成都市社区治理中民族工作的现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管理存在滞后或缺位.本文以成都社区民族工作为例,力图就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思路作初步探索.

  • 标签: 城市社区 民族工作 思路探讨
  • 简介:企业型社区建设是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新课题.本文立足成都市成华区实际,就企业型社区的定性、现状及问题剖析,较系统地探讨了促进企业分离社会职能和企业型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新模式.

  • 标签: 企业型社区 建设 探索
  • 简介:根据鄂温克族人口的就业形式,鄂温克族文化可分为牧区文化、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农耕文化较早地与汉、满、达斡尔等民族的文化碰撞,社区民族文化差异较小;狩猎文化至今仍保持着鲜明的社区民族文化个性,其中聚居在额尔古纳左旗

  • 标签: 鄂温克社区 文化演进 辩证观 民族文化 文化类型 鄂温克族
  • 简介:本文以收入来源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青海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以及两者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2年的这13年间,青海城乡收入呈现出由不断扩大向逐步缩小的变化趋势,总体呈现“倒U”变化,且城乡居民各项收入来源的分配均衡程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也存在差异.本文针对各项收入差距贡献程度的不同以及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缩小青海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问题.

  • 标签: 青海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收入来源
  • 简介:散杂居民族是我国学术界对散居民族和杂居民族的总称。作为相对聚居民族而言的一种特殊分布样态,散杂居民族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激增,流动地域也逐步扩大,散杂居化趋势越发明显。

  • 标签: 散杂居 民族研究 民族志 文化特征 学术论文 牛背
  • 简介:通过对哈尔滨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条件,并保持其特有的乡村氛围;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既要保持自然古朴,又要干净整洁,还应尽可能地实现舒适、方便;距离城市不太远的乡村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 标签: 哈尔滨市居民 乡村旅游 需求意愿 乡村氛围
  • 简介:在提出城市社区内在特质的基础上,对民族社区研究的文化意义进行摭析;从语言视角分析民族社区的文化现象、从精神视角研究民族社区的归属感、从建设视角探讨民族社区的发展、从文化视角了解民族社区流动青年的异质性,从而申释了对民族社区研究文化意义的思考及其观点。

  • 标签: 民族社区 特质 文化意义 研究
  • 简介:本文分析了促使乌鲁木齐市民族社区居住格局变迁的几个主要因素。详细分析了经济转型、国家政策、技术变革、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因素对城市传统民族社区居住格局变迁所起的作用。建议在城市改建中应避免追求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而应以人为本,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宜居的现代社区

  • 标签: 民族社区 居住格局 变迁 动因
  • 简介:以川藏公路和鲁朗社区为例,基于田野调查以探讨旅游语境中道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分析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边缘地区如何借助道路变迁卷入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借此寻找偏远社区去边缘化的基本逻辑。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川藏公路实现了意义转变和功能重构,道路与社区的关系因而引申为景观空间乃至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社区被纳入道路旅游空间,实现旅游联结,推动社区从被动卷入向主动参与、从单向发展向多元现代化的转变。鲁朗社区也依托重要道路而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中并构建政治联结,边缘社区借助川藏公路而实现'旅游中心化'及去边缘化。

  • 标签: 道路人类学 川藏公路 鲁朗 旅游中心化
  • 简介: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参与不足”与“过度参与”同时并存,导致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续。为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进行,需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涵进行全面的解析。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包含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对决策与选择过程的介入、利益分享、承诺与贡献、能力建设、自组织能力、乡土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等。

  • 标签: 少数民族村寨 社区参与 旅游发展 内涵解析
  • 简介:通过对广州市兴丰垃圾场上拾荒者的日常工作描述,认为由于搭荒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匮乏和其他结构性因素,他们所拥有的生活机会和选择都极其有限。由于职业需要,他们的生活环境简陋,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较大,他们的工作为国家资源的循环作出了贡献。

  • 标签: 拾荒者 社区工作 生活空间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走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低碳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低碳消费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有林区。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探究人口统计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当地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后,对如何促进内蒙古国有林区居民低碳消费提供建议和对策。

  • 标签: 内蒙古 国有林区 低碳消费行为 对策建议
  • 简介:通过福建庄寨民居保护的案例说明社区参与遗产保护需要充分调动社区现有自组织,在政府积极合理地引导下,培育自组织的自我管理和延展性,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遗产保护的本土路径。遗产保护立足于社区自组织后呈现出多重延展性,以及传统结构和现代事务的共度性:社区积极修缮保护祖产民居,民居保护也加强了社区向心力;在谋求进入官方认证体系的过程中,祖产延展为社会遗产;当地社会动员结构也从庄寨内部动员延伸到了跨庄寨的行动网络,从本地社区扩大到了跨地域的宗亲网络。这种延展和共度,建立在互助、人情、脸面等乡村社会的典型逻辑基础之上。

  • 标签: 社区参与 遗产保护 庄寨
  • 简介:社区参与”这一来自政治学具有民主属性的概念被应用于旅游研究已三十载,然而,概念“照进”现实,其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实践中的旅游社区参与总是阻力重重、问题重重。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4个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与社区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反思这一概念的本土适用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并讨论当下旅游社区参与的保障及其障碍。

  • 标签: 乡村旅游 社区参与 黔东南苗族 侗族研究
  • 简介:社区是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积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提升。针对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社区管理创新,提出了创新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着重点与六条相关政策建议。

  • 标签: 社区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创新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
  • 简介:今天,互联网作为一种开发、利用、传播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的网络载体,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各类网站已达67万之多。人们对互联网也不再陌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早已引起了社会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而言,人类学对于互联网的研究比较滞后,对于互联网能否纳入其研究视阈意见也不统一。

  • 标签: 社会生活 互联网 人类学 互动研究 虚拟社区 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