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对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以及二者关系的认知偏失亟需辨析廓清。文章对治理的内涵、范畴及其与管理、统治在性质上的区分进行论析,揭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论证二者的客体皆不是民众,不是纳税人,而是国家公共生活和国民生存环境中相关的需要改善的社会建构或物质建构;如果把民众视为被治理者,不仅是历史观、政治观的大倒退,而且必然导致治理性质的改变和把矛头指向民众的恶果。

  • 标签: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 治理性质 治理客体
  • 简介:边疆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地带,既拱为着国家的核心区域又为国家提供安全屏障和战略纵深,意义重大。在边疆治理中民族政策立下大功,值得大书特书,但当民族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后,其他的边疆问题的地位会变得凸显出来,民族政策毕竟不能使其他的边疆问题迎刃而解。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都各有特殊性,运用恰当的边疆治理模式和民族问题治理模式,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民族问题 边疆问题 民族政策 战略纵深 云南边疆 边疆民族地区
  • 简介:当前我国乡村正处于剧烈的转型阶段,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的挑战,单纯依靠原有危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因此需要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从单纯依靠危险管理模式转换成以风险治理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其不仅能够对已经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有效管理,而且能够将管理有效地转移到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控制上,从而建立一个有预见性的基层治理体制,确保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

  • 标签: 乡村治理 风险社会 危险管理 风险治理
  • 简介:本文认为民主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提出从加强民主治理的主体建设、完善民主治理的制度安排、优化民主治理的程序设计和强化民主治理的法治保障等路径来实现民主治理,以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民主治理 实现路径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与深入研究,本文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义、必要性和实现路径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与推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综述
  • 简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发展形势对我国国家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战和更高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动回应时代和人民呼声,高度重视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协商民主引入到治国理政实践之中,并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等路径确保协商治理取得良好实效,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标签: 习近平 协商治理 中国梦 思想
  • 简介:文章对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其贫困治理思想主要由本质论、目标论、动力论、方法论以及保障论五个方面组成,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的重要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品格。

  • 标签: 习近平 贫困治理思想
  • 简介: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主要包括网络治理目标、网络治理原则、网络治理战略、网络治理方式、网络治理动力、网络治理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重要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网络治理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网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网信事业 网络治理 互联网
  • 简介:社会治理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自由主义模式和法团主义模式。在中国,由于基本国情的不同,形成的是政府主导、社会辅助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中国的现实基础和历史经验,是理解中国社会治理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协同参与治理的过程和领域,对有效治理的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三重困境的制约,即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困境、社会组织发展的管理体制困境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 标签: 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 协同治理 政府职能转变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提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正确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准确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特点,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体制
  • 简介:贫困村治理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探讨贫困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贫困村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乡政村治”模式下,具有单向被动、单元主导和粗放漫灌等三大缺陷,从而使贫困村治理陷入困境。治理现代化内涵四大基本特征:治理主体具有多元性、治理过程的上下互动、政府角色和地位的转换和公众参与治理过程。治理现代化为贫困村的治理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精准扶贫作为新型的贫困治理模式,能有效的解决贫困村治理困境。且其内涵参与式、多元合作式和精准式三大治理理念,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势,也能实现贫困村的有效治理,从而为我国基层农村治理提供有效的治理模式。最后针对完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村的有效治理,本文提出了干部下乡、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参与治理,转变职能、规范管理等三条建议。

  • 标签: 精准扶贫 治理现代化 “乡政村治”模式 贫困村治理
  • 简介: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是危机治理实践发展与治理范式转换的需要,具有多层次的目标和重要功能。它是运用营销的理念与方法,说服、诱导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并培育危机治理文化和能力的活动过程与战略工具。作为危机治理的创新策略和社会管理过程,公共危机治理营销需要考虑危机治理的特点与要求,针对细分市场和目标顾客,基于危机周期与治理过程,结合4P营销策略,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组合。

  • 标签: 公共危机 社会营销 危机治理 危机治理营销
  • 简介:近年来,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多发态势。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管理的实践成效有限。社会管理的困境源于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偏离。作为对传统管理理念的反思与超越,社会治理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蕴含着公平正义、平等、民主法治、包容自由等价值诉求。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要以社会治理价值诉求为指向,加强制度建构与治理机制的完善;以社会治理价值诉求为导向,促进治理主体实现理念转变和能力提升。

  • 标签: 社会治理 价值诉求 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
  • 简介:策略主义是近年来学术界对基层政府运行逻辑和治理特点的一种描述和概括。从基层政府的运行角度看,策略主义虽然产生于微观层次的组织制度环境,但如果从社会宏观层面看,策略主义其实是当前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逻辑和行为特点,泛滥于各行各业,而非只是基层政府的行为特点。只不过,由于基层政府处于各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最前端,加之处于压力型体系的最底端,受制于各类结构性因素,其策略主义的逻辑才如此彰显。因此,从根本上说,策略主义源于一种缺乏伦理底线、缺乏是非标准、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宏观背景。因为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是制度运行的基础,是制度构成的底线秩序,脱离相应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之上的制度运行,很容易沦为一种纯粹的权力技术。

  • 标签: 策略主义 社会基础 制度组织约束 底线秩序
  • 简介:进入后农业税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由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变,乡村基层组织的财政基础、治理方式和权力结构以及治理运行逻辑都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整个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乡镇财政空壳化倒逼下的基层政府几乎完全丧失治理功能,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渐疏远,传统地方权威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着失效和失语。而乡村自身的内生秩序控制力量离不开乡村精英力量的形成与推动,当前非体制精英的崛起成为村庄权力结构变迁显著的特点,乡村社会的精英政治从一元政治精英向多元精英治理转变。重塑乡村精英的“新乡贤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后农业税时代直接治理模式下的治理困境。

  • 标签: 乡村治理 后农业税时代 新乡贤治理 乡政村治 乡村内生权威
  • 简介:城市社区治理向高效、快捷、低成本的自治模式转变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阻碍了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本文从“外部性”视角对其根源性进行分析,并以城市社区环境卫生治理为例,阐述外部性问题所带来的治理困境以及内化设计机理,为城市社区其他领域的治理提供创新思路.

  • 标签: 外部性问题 内部化设计 城市社区治理
  • 简介:看过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人对“皇家理工学院”一定印象深刻,这所学校有极为浓烈的印度理工学院的影子。一天深夜,印度理工学院(IIT)院长印地立桑返回办公室时,发现面前站着将近两百名学生,手里拎着水桶愤怒地抱怨着学校的供水。学生们失去了耐心,情绪激动,要求校长立即解决问题。

  • 标签: 印度电影 印度理工学院 骄傲 办公室 学校 学生
  • 简介:面对资本逻辑、私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存的"物的依赖性"依然具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效开展生态治理,需要处理好生态治理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既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传统社会和西方社会中好的方法和措施,又要超越这些方法和措施,不断发展生产力,直至消除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社会根源——资本逻辑和私有生产方式,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实现在生态治理问题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 标签: 生态治理 内在维度 生态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