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名文《中华民族是一个》。此文既非应景的时务策,也非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理论提纲。事实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思考,贯穿顾颉刚的整个学术生涯。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旧“一”向新“一”的进步。30年代,其理论逻辑转向“多”与“一”的协调。40年代后,顾颉刚试图将上述两个逻辑调和起来,以进步观念阐明中华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过程,并赋予此历史过程以一种共同生活结构,在打破陈腐的华夷之辩同时,防止政治体量的减损。尽管顾颉刚最终没能建构出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理论,但他对中华民族理论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皆有深入研究。

  • 标签: 顾颉刚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
  • 简介: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残疾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高士其23岁留美期间,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因意外感染病毒,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长期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

  • 标签: 高士其 民族英雄 中华 科学研究过程 社会活动家 科普作家
  • 简介: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民族共同体来看待的关键,是证明组成它的56个民族具有一体性(即内在统一性),并澄清其一体性的核心义涵、形成的历史纽带和维系的根本观念。因此,中华民族一体性的核心义涵是国家政治认同;中华民族一体性形成的重要纽带,应该是在民族民族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起中介、缓冲作用的"混血"民族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一体性的长久维系,在深层次上须有国家统一稳定观念、民族平等团结观念、思想多元通和观念和文化多源共建观念。

  • 标签: 中华民族 一体性 核心义涵 历史纽带 根本观念
  • 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首先,我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来自台湾、北京、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刚才田主任和黄教授讲得非常好,今天大会的主题是“辛亥革命与社会变迁”,我首先要说的第一点就是辛亥革命的功绩.

  • 标签: 中华民族 专家学者 辛亥革命 社会变迁
  • 简介: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 标签: 中华民族 《社会科学战线》 中国境内 政治民族 不可分割性 社会历史
  • 简介:民族凝聚力是检验一个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民族凝聚力本身属于一种文化、精神因素,而研究增强民族凝聚力,就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予以综合考察,并形成物质与精神的二个层面的合力。旅游是一项赏心悦目,消遣求知的文化活动,是人们满足

  • 标签: 旅游文化 旅游资源 形成物质 文化特性 精神因素 综合考察
  • 简介: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一代巨人,是对中华民族发展起过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民族英雄。他的思想和活动,对后来中国的发展和中外关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他近40年的政治活动,集中反映了一代中国人在最黑暗的时代的奋斗历程。他一生走过的道路,代表了整整一代先进分子为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悲惨境遇,为谋求中华民族崛起所做的艰辛努力。

  • 标签: 孙中山 中华民族 崛起
  • 简介: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根本途径;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制了具体宏图.邓小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设计师.

  • 标签: 邓小平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总设计师
  • 简介:英雄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最集中的体现,是凝聚社会道德共识和价值追求最有力的纽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人物,都是以自己的奉献和壮举,树立起了中国高耸的精神标杆,构建起中国坚实的思想高地,为今日核心价值观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应把精力放在英雄是怎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这是一个大主题,也是一个"江山代有人才出,豪壮长领风气先"的政治课题。

  • 标签: 抗战胜利70周年 民族英雄
  • 简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蒂固,历久而弥新,是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返躬自省、不懈追求的理性精神中华民族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比较选择的现实生活实践中,铸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价值标准体系。

  • 标签: 中华民族精神 四大文明古国 生活实践 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 理性精神
  • 简介: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集团。各民族在发展中互相吸收,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交流,逐步融合为一体,又不断产生新的民族。其结果是有存有亡,有的民族延续至今,有的却由于融合、战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和改换名称等原因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包括显赫一时的匈奴、月氏、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党项、契丹和塞种人。

  • 标签: 中华民族融合 融合发展
  • 简介: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也就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完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接着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又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

  • 标签: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中国梦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次会议
  • 简介: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 标签: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源头 黄帝
  • 简介:'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首《长江之歌》已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可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1983年8月7日,一部名为《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这部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让中国观众第一次从荧屏上看到了国家人文地理从未有过的壮丽与真切,它释放了那个时代激荡在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让每个人的心跳仿佛都与滚滚长江同频共振。

  • 标签:
  • 简介:从中国国情、实践探索创新、历史经验、老百姓拥戴四方面论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依据,阐明道路自信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 标签: 道路自信 民族复兴 国情 实践 老百姓
  • 简介:没有人愿意看到灾难,更没有人愿意经受灾难。但灾难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消失;因而,我们必须学会正确面对灾难。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灾难的考验,可以说,灾难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必修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个颊扑不破且历久弥新的真理。正当人民喜迎奥运圣火的时候,一场罕见的大雪灾发生了。

  • 标签: 中华民族崛起 崛起必修课 灾难中华民族
  • 简介: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指中华民族整体与民族成员之间,在民族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吸引力、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台湾问题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为圆满解决港、澳、台问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基石。

  • 标签: 台湾问题 中华民族 凝聚力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