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虽然从面积上看贵州省湿地仅占国土的1.19%,属湿地小省,但由于特殊的生态区位,贵州湿地系统对建设长江和珠江流域生态屏障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贵州省从保护与发展的并行轨迹中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后来居上,为全国湿地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系列样板:保护黔西山地生物多样性的草海湿地;保护黔中丘原饮用水源的城市湿地阿哈湖和鸳鸯湖湿地;保护黔西高原水源涵养的娘娘山湿地;取缔乌江网箱养殖的典范白鹭湖湿地;独具特色的水系连通湿地水西柯海;闪耀着山

  • 标签: 建设样板 湿地建设 高原湿地
  • 简介: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2.5%,深切的山谷和尖削的山峰相映成趣,幽邃的地下河与浩浩江川相得益彰。贵州省内湿地类型多以线性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藓类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喀斯特森林沼泽)及人工湿地等为主。虽无烟波浩渺的大片水域,却也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湿地小省,除稻田以外的湿地仅占国土的1.19%。但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优良的气候环境,湿地小生境极为丰富,也就为众多的湿地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 标签:
  • 简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每当出神入化的美景映入眼帘时,耳边总会回响起靖节先生这段脍炙人口的词句。在城市生活急剧扩张的情势下,能够保有自身较完整生态系统的自然区域无疑已经成了现代人眼中的“桃花源”,贵州的湿地保护区算是其中之一。

  • 标签:
  • 简介: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东接湖南,北邻四川,西连云南,南界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使得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坐落在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上。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

  • 标签: 独特珍贵 珍贵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湿地
  • 简介:在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贵州,湿地资源珍贵且脆弱。近年来,贵州把湿地保护摆在生态建设重要地位上抓紧抓牢,全力扭转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局面,用事实证明了,湿地保护后来者也能迎着赶上。以湿地公园建设为抓手,拉开湿地保护的大幕截止2010年,贵州的国家湿地公园只有1个,数量全国倒数第一。这让刚到林业厅走马上任分管湿地工作的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甸。

  • 标签: 保护经纬 湿地保护 贵州高原湿地
  • 简介:云贵高原中部顶端的乌蒙山麓腹地,群峰环抱之中,草海是一个悠远的梦,在大山深处和悠悠岁月里尘封着。在晴好的天气,坐在一只月亮船里,融入滴翠的湖天一色中,风吹动芦苇飘扬,荡起涟漪,随着呼吸,迎面而来的是对这一片高原湿地净土的澎湃情愫。清澈的湖水下可以看到漂浮的水草,绿油油,泛着水光,草海就因这湖底的植物而得名。草海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地处贵州省西北边缘威宁彝

  • 标签:
  • 简介:梯田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先民们发挥才智,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开山结庐,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梯田层层向上、叠叠铺陈,就像是为人们登天而建造的台阶。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吸取了天下梯田的精华,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以梯田为载体,反映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风景优美,宛若仙境,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

  • 标签:
  • 简介:一般来说,湿地包括:库塘、水田、沼泽、湖泊,河流、还有红树林,珊瑚礁以及海岸浅水水域。湿地以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就产生了用货币来衡量的经济价值。说起“湿地”的经济价值,大家可能没有具体的切身感受,感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说起“农夫山泉”“依云”“北极熊”等知名的瓶装水品牌,大家就不陌生了。“农夫山泉”诞生在千岛湖,“依云”的水源地是阿尔卑斯山的莱芒湖,“北

  • 标签:
  • 简介:在贵州荔波县与广西环江县交界地带,有一片面积超过2万公顷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荔波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是15.3℃,一月平均气温为5.2℃,七月平均气温是23.5℃,年降雨量是1700毫升,集中分布在4~10月,海拔高度在430至1078.6米。整个区域内除板寨等极少数地点覆盖的少量砂页岩或炭质页岩外,绝大部分区域都主要是由厚达两三百米

  • 标签:
  • 简介:贵州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美誉的思南县,主要包括乌江中游上的白鹭湖以及黑滩河、六池河等支流和部分流域层,总面积4264.8公顷,兼顾喀斯特溶洞、森林等多种生境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公园内湿地面积2514.9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58.97%。湿地公园地处黄金水道乌江之上,是连接长江流域、云贵高原、

  • 标签:
  • 简介: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石阡县有两张国字号的金字招牌,一个是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是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其实这保护区与湿地公园可谓真正的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佛顶山的大生态就是鸳鸯湖的水源保证。武陵山脉横卧在铜仁市的中部,其主峰梵净山与次峰佛顶山遥相呼应,保证了区域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厚的物产。黔金丝猴就是唯一生活在这里的“地球独生子”。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

  • 标签:
  • 简介:《徐霞客游记》里写道:“州东北七十里,有八纳(即八大山),其山高冠一州,四面皆石崖崭绝,惟一经盘旋而上,山颠,众览群山几百里之外,东望晴隆关岭,北望水城乌蒙,西望昆明曲靖,南望刘官宝霞。”在巍峨的乌蒙山东南端,有一个八大山自然保护区,矗立在保护区内海拔2300米的娘娘山山顶台地是贵州的母亲河——乌江的源头之一,也是贵州喀斯特中山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美丽的三姐妹分别嫁与八大山、娘娘山、牛棚梁子,以大山为夫,

  • 标签:
  • 简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行政部门积极主动组织实施湿地保护和管理。贵州林业系统在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创新经验,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调查、保护、管理,到湿地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队伍培养、控制湿地退化、污染等,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后来居上,从而有效遏制了湿地资源功能退化趋势,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及时保护,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标签:
  • 简介:黔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喀斯特高原地区连片分布的诸多海子形成的天然湖泊湿地,是贵州唯一申报的海子群湿地公园,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组成的岩溶地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可溶性,对湿地的形成与发育非常不利。而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南部约10~15公里处,分布有以柯家海子、龚家海子、甘家海子、螺蛳塘、大海子、小海子、榨孔塘等为主体的喀斯

  • 标签:
  • 简介:在贵阳这个人口462万、面积803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20余平方公里的城市中,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建成的那天起就受到贵阳市民的无比喜爱。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的特殊区位,担负着贵阳重要水源地保护和贵州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双重任务,公园的建设选择了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贵阳模式。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涵盖花溪区、南

  • 标签:
  • 简介:长江流域横跨祖国东中西部,流域范围覆盖十多个省区市,区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接近一半的经济总量。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众多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以及美不胜收的景观,特别是该流域类型多

  • 标签: 保护恢复 保护视野 历史机遇
  • 简介:近几个月来,上海出现了十几个“社区花园”。它们往往只有一个小角落,本是小区公共绿化带、废弃垃圾场或者园区空地。如今,公共空间管理方作为试点认可后,附近居民就可以在社区花园里种瓜果蔬菜、花花草草。它渐渐成为社交、亲子、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

  • 标签: 花园 社区 都市景观 空间管理 公共空间 文化活动
  • 简介:藏政办发[2017]144号各地(市)行署(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1月14日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湿地是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的潮湿区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区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

  • 标签: 保护修复 修复制度 制度实施方案
  • 简介:温岭东部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三者共生共赢的新路径,目前已初步形成“清洁产业、生态排水、雨水花园、生态湿地”四大防护体系,确立了雨水“自我渗透、自我过滤、自我积存”的海绵城市生态底色,构建起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体系,到达了雨水资源化之目的,并实现了“城市、产业、环境”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 标签: 海绵城市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循环经济 供给侧改革
  • 简介:新媒体环境下,乡村世界的社会流动和乡村文化传播构成了乡村世界沟通的景观。新媒体语境下乡村社会流动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要立足于乡村现实的土壤:首先,对于流动者来说,要面对大众媒介作为“桥”和“沟”的双重文化角色。其次,对于大众传播来说,要尽力避免狭隘的文化传播机制,避免信息单向、片面、碎片化的传播。最后,对于政府而言,我们不必把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全交给写满“符号世界”和充满“拟态环境”的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渠道应该丰富多彩,给类似于红安的革命老区一些“感知空间”、“文化空间”和“理解空间”。

  • 标签: 新媒体 乡村景观 社会流动 文化传播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