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的客观法解释立场因为没有正确对待'法律解释主体谁'与'法律解释的客观如何'而致使解释活动遭遇系列难题。哲学层面上的存在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的客观概念因为对主体性、意识的忽视,对客体、实在的凸显而导致了无法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性质。重构客观概念为客观法解释学立场的检讨提供了借鉴。以立法者原意为目标的主观论解释和以法律自身目的为目标的客观论解释以'主客二分'框架为基础,以'真假'二值为标准,通过追求外在于解释主体的客观实在、排除解释者价值判断的途径,并不能够正确描述法律解释的真实实践图景。它方面错置了解释者、解释对象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另方面对客观的追求无法避免其认识上的悖论及与有效的相协调。在承认法律解释应当融入解释者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解释活动的客观标准应当转化为可接受。合意前提与语言使用的意义界限提供了客观保证;听众的加入和理由之间的相互证立确立了可接受标准的有效。从而缓和了法律解释在客观和有效之间的张力。

  • 标签: 客观性 法律解释 主客二分 诠释学 可接受性 法律论证
  • 简介:不同的时代人们都没有放弃对司法客观的追求。在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渴望获得神灵的启示,给予人间客观的裁判,或者诉诸清官带给人们公正。在理性的时代,人们从自然法中获得实在法的客观,而后又从实在法的结构以及构成的角度解读客观。在超理性时代,却又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司法客观。但是,无论哪个流派,都只是看到了司法客观面——明确的司法客观,而忽视了隐含的司法客观。在司法过程中,从维护法治的立场出发,如果可以通过三段论的逻辑推导获得客观的司法裁判,那么这种客观就是明确的司法客观;如果无法通过理想的逻辑推论获得明确的司法客观,就需要求诸于隐含的司法客观——运用多种司法手段和制约因素所形成的交谈意义上的司法客观。司法的客观必然综合意义上的客观,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

  • 标签: 司法 客观性 理性 综合
  • 简介:情怀。有画家朋友,他善于把藏在心底的怀旧情绪倾注出来付诸画面,他的画作因此连获大奖。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倾向怀旧和古典的审美意趣,他回答说:把情怀做旧,才耐人寻味。木匠老丁做家具,喜欢呈现木纹甚至疤痕,他解释缘由:'记忆坛酒,而木纹甚至疤痕才能够代表那些逝去的旧时光。'

  • 标签: 一坛 画作 画面 情怀 画家 疤痕
  • 简介:<正>前言法律解释活动始终是人类法律生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任何法律在适用中都面临着解释的问题,解释发现或利用法律的项主要技艺。法律解释法律得以实现的前提,抽象的法律规范只有通过解释者的解释才能变得实际有效,才能与复杂多变的现实相契合。正因为法律解释活动在法律实践中的这种重要地位,使它成为法理学所关注的个课题,并逐渐形成专门化和独立化的学科,到了近代,更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为楷模,发展出套法律解释的方法和理论,遂为法学中的"显学"。在法律解释的领域,有关法律解释性质的争论贯穿了法律解释发展的始终。法律解释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对这个问题

  • 标签: 法律解释 法律文本 客观性 主体间性 解释者 法律意义
  • 简介:客观原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要求检察机关全面地收集能够认识案件真相的所有证据,而不仅仅局限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但这种对客观的界定显然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客观不同。对案件事实客观的追求,不仅仅是公诉权的要求,也是侦查权、审判权乃至辩护权的要求。过于强调和要求公诉人对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关注,显然封建有罪推定思想的遗毒。对公诉权而言,追诉才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代表国家进行追诉活动才是公诉权的正确定位。

  • 标签: 公诉权 客观性 追诉性 公正性
  • 简介:虽然早在贝卡利亚、边沁等人之时便已存在初步的法学之经济学分析手段,但作为独立学派之经济学分析法学却基本上近三十年以来的事。与其他新生事物不同,经济学分析法学派经出现,几乎未经历多少挫折便在法学界取得了席之地,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以至于到今天"经济学分析法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时髦之词,综观我国近期出现的法学论著,竟似几呈言及必称之势。

  • 标签: 经济学方法 分析法学派 法学界 分析方法 利益最大化 贝卡利亚
  • 简介:<正>关于法律客观的论述可谓波澜壮阔。各个法学流派和法学家对法律客观的问题争论不休。在双方的攻防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法律客观不同的层次,对双方争论的焦点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下中国司法语境,最终可以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客观。笔者将根据对法律客观的不同态度,分为法律客观的怀疑者和维护者。以此展开对法律客观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形式合理性 法学流派 批判法学 中国司法 形式理性 形式法治
  • 简介:“雄辩”乃强有力的辩论也。律师若具有雄辩能力,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本领,令人赞赏。因此,有些律师自觉不自觉地在追求推崇着雄辩。然而,何为真正的雄辩?

  • 标签: 境界 不自觉 律师
  • 简介:在社会学视野中,将习惯视为与国家法并列的'民间法'.其实,'习惯'乃是物质生活条件中生存并制约着法律创制,具有民族特性的'法权关系'.遵从这种'习惯法权'实则是'恢复理性原本意蕴'之真实的理性思维方式.权利确认的逻辑告诉我们,国家欲颁行'良法',就必须关注并遵从具有'先在'意义的'习惯法权'.

  • 标签: 习惯法权 习惯民间法 法律制度 国家法
  • 简介:关于“法律职业的独特性由于法律人掌握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说法不成立的。法律职业使那些以适用法律为业的法律家具有不同于普通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职业决定了法律思维的独特性而不是相反。

  • 标签: 法律思维 法律职业 关系
  • 简介:法律职业的兴盛法治社会日渐成熟的标志。社会的分化和利益的多元化强化了人们对法治的渴求。这种选择不是原发性的,而是由于过去所依赖的计划经济和“人治”模式轰然倒塌,人们只能带着被抛弃的感觉奔赴法律之门。

  • 标签: 《法律人的城邦》 书评 中国 法律制度
  • 简介:毋庸置疑,犯罪事实,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系列事实。对这种事实以犯罪命名的背后依托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犯罪评价。这种评价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其强有力的国家;其二广大的社会民众;其三犯罪学研究者。作者比较鲜明地提出"犯罪评价"的命题,进而从国家、社会以及犯罪学学者三评价主体的角度展开,并分别对各个主体内部的评价共性和个性做出论述。该文视野宽阔,思路清晰,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犯罪学理论在价值论方面的研究进度。

  • 标签: 犯罪 评价
  • 简介:偶然概念赫勒历史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描述人类现代状况的本体论基础。她从人类存在的意义上把人类概括为“偶然的存在”(beingcontingent),偶然人类存在的条件或状态;作为生存体验,偶然抗拒目的论,具有无限的开放、可能及实践意义。

  • 标签: 偶然性 存在 生存体验 目的论
  • 简介:去年年底,应法国公证人协会高等理事会邀请,我访问了法国。看到满大街优雅吸烟的法国女孩、当街拥吻的恋人,感到巴黎确实是浪漫之都,心中涌起对天长地久浪漫爱情的感叹。但是,据我参加第29届法国公证人开放日那天的《费加罗报》报道,法国离婚率接近50%。开放日主题“两人世界”,这个说法意味深长,因为法国婚姻家庭模式出现了新特征,年轻人同居而不愿结婚,有些同性恋者组成同性恋家庭。因此,称两人世界还是非常准确的。

  • 标签: 浪漫之都 家庭模式 同性恋者 浪漫爱情 公证人 法国
  • 简介:名窃贼为在公交车上盗窃了部最新款式的iphone4s手机而沾沾自喜。岂料,该款手机的“自动拍照”功能。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拍下了他的组“大头照”。并发送到了被窃者的邮箱。手机的主人立即把照片提供给警方,同时通过微博发到网上“寻人”。很快。该条微博引起了网友高达6万多次的转发。最终,警方按“照”索骥,将窃贼举抓获。

  • 标签: 手机 公交车 窃贼 警方 拍照
  • 简介:残酷刑罚不尊重罪犯尊严和人格,或者剥夺或限制罪犯不应剥夺或限制的权利,或者无助于实现使罪犯成为新人要求的,或者造成罪犯肉体或精神上极度痛苦的不必要的刑罚.残酷刑罚的认定有绝对和相对两个标准.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标准看,死刑都是残酷的刑罚.

  • 标签: 死刑 刑罚 刑法 人权 犯罪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