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次年,中央提出建立主办侦查制度,其目的正是要使侦查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更好地履行侦查机关的职能。新形势下,侦查的职业核心能力面临新的考验。构建适应审判中心主义的主办侦查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以审判中心主义为背景,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侦查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主办侦查职业核心能力的"回字模型",为主办侦查制度的实施运行及主办侦查的工作提供建议。

  • 标签: 主办侦查员 以审判为中心 回字模型
  • 简介:会见权是犯罪嫌疑人与辩护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会见权并非属于不可限制的绝对权利,有时出于实现侦查目的等的需要,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为了防止对会见权滥行限制,需要对会见权的限制进行规制,规制的方式有实体性规制与程序性规制两种,我国采用的是实体性规制方式,但实体性规制存在固有缺陷,无法实现对限制会见权的有效规制,我国应该采用程序性规制方式,设立限制会见权的事先审查与事后救济机制.

  • 标签: 会见权 实体规制 程序规制
  • 简介:侦查对策研究,即侦查方法和措施研究等,是侦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当前单纯以侦查案例及经验总结为初始研究路径实现对侦查知识的累加,或以刑事诉讼法教义为初始研究路径,前者会造成不同时期、种类侦查方法、措施的割裂和孤立,后者则会陷入侦查行为控制的刑事诉讼研究。对于侦查学研究,当以刑事案件为理论中介和研究范式,从刑事案件本体论向侦查对策论的演变与过渡论证,抛弃仅对实务部门新的侦查方法与措施进行的总结式吸收,而是将解释侦查对策作为侦查学研究的基本归宿;以刑事案件要素作为通道实现侦查学理论和实务的对话,贯通侦查理论、侦查方法和侦查措施之逻辑;实现侦查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创新,突出侦查学术活动与侦查实务部门调研、总结活动的实质区别。刑事案件作为侦查活动的客体,如何将其作为中介性概念从原理论过渡到方法论和措施论,如何应用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理论解释中国的侦查实务现象、承载侦查知识,进而解决侦查学问题,是当代侦查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 标签: 侦查学研究 理论范式 刑事案件本体论 侦查对策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浏览和交流工具。微信作为新型即时通讯手机软件,以其提供的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微信犯罪也成为一种全新犯罪手段,依托微信而产生的诈骗、赌博、传销等违法犯罪方式层出不穷,且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功能,通过信息研判、入号对比、实时定位等措施,严厉打击微信犯罪,并充分发挥微信作为实时交往平台在案件侦办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公安机关提升侦查效率的“抓手”。

  • 标签: 微信 犯罪 侦查 措施
  • 简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视频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视频信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同时,作为近几年新兴学科的视频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作为直接证据证明犯罪或证明其清白,本篇文章着重在其刑事侦查中的作用加以描述。

  • 标签: 视频检验 刑事侦查
  • 简介:我国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制度是"保证侦查"和"严控期限"两个相互冲突的价值理念平衡的产物,在制度规定与司法运行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制度规定方面刑事诉讼法第154条的规定不够严谨周密,逐级层报制度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在司法运行方面检察机关对提请延期案件的审查把关较为宽松,对逮捕措施正确与否的监督流于虚置,对同案处理的轻罪犯罪嫌疑人一并延期有失公允,忽视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等等。数据分析表明现有制度无需大规模改造,司法运行中存在问题需要局部调试,从而真正达到监督侦查、严控期限的立法初衷。

  • 标签: 侦查羁押制度 反思与调试
  • 简介:侦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制约、互相配合的具体体现。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检察机关加大侦查监督工作力度,加强对侦查活动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侦查监督也存在诸如立法不完善、监督措施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侦查监督职能的发挥。

  • 标签: 侦查活动 侦查监督 制度完善
  • 简介:两高三部印发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确立了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主导权,其中第14条明确要求检察机关在侦查期间接受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申请,应当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排除非法证据。对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调查核实。调查结论应当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对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侦查机关提出纠正意见。”笔者理解,此时检察机关应当同步介入,依申请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检察机关 侦查期间 同步 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
  • 简介:改革後监察委员会所主导的新职务犯罪侦查体制呈现了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一,一改以往“多头反腐”的局面,提高了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地位,确保反腐朝纵深方向发展;其二,保留并拓展了原有的侦查手段及强制措施;其三,对“法外”的党纪侦查手段及强制措施进行了“合法化”重塑,回应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其四,确立了更为立体式的腐败治理模式。

  • 标签: 监察委员会 侦查权 国家 职务犯罪 强制措施 侦查手段
  • 简介:喧哗中你亭亭玉立甜美清晰地宣读庭审纪律所有目光盯着你红润的脸

  • 标签: 书记员 可爱 庭审
  • 简介:近年来,我国刑事错案的曝光率上升,侦查人员非法讯问行为也几经公开,国家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伴随人权保障理念进入大众视野,为严格规范我国侦查机关执法行为,重塑司法公正形象,录音录像被引入至侦查讯问过程中,成为期间监督手段。公安部门及检察部门先后出台《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等操作性规范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进行全面规定,但其中就侦查讯问录音录像资料保存方式的规定仍采用传统的硬件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显得十分违和,长此以往也将为侦查讯问资料的留存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科学构建侦查讯问录音录像信息管理系统是时代需求。

  • 标签: 侦查讯问 录音录像 信息管理系统 刑事诉讼 科学设计
  • 简介:《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出“对重大案件,人民检察院驻看守所检察人员应当在侦查终结前询问犯罪嫌疑人,核查是否存在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情形,并同步录音录像”。此举旨在规范侦查机关取证行为,保证其合法性,对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讯问合法性核查的概述、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 标签: 侦查终结 重大案件 合法性 核查 讯问 同步录音录像
  • 简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在我国反贪侦查工作中的运用,虽然检察院借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侦破了部分重大贪污事件,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贪污贿赂人员犯罪的智能化、隐蔽化等问题。总体而言,给我国传统的反贪侦查工作带来了相当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在我国反贪侦查工作中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浅析。

  • 标签: 信息化 反贪侦查工作 运用
  • 简介:侦查干扰行为存在于各类犯罪案件中。侦查实践中犯罪分子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利用干扰行为逃避和对抗侦查的现象屡见不鲜。侦查机关想要在侦查对抗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发掘侦查干扰行为的利用价值,探究侦查干扰行为的利用原则。在此基础上,研究犯罪各个阶段中侦查干扰行为的具体利用方法。使其在侦查实践中能够为侦查破案服务。

  • 标签: 侦查干扰行为 利用 方法
  • 简介:当下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工作必然涉及对公安机关延长刑事拘留是否合法和正当的判断。但因相关规定的不尽明确,导致公检两家有较大的认识分歧,亟需对延长刑事拘留适用条件进行再分析。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学理探讨,明确"特殊情况"、"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具体应当如何认定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流窜作案 多次作案 结伙作案
  • 简介:2017年1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强调要严格把握产权案件罪与非罪的界限标准,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并最大程度减少对产权主体合法权赫和正常经济活动的损害及影响。《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刑卑立案活动的监督,

  • 标签: 经济纠纷 侦查机关 监督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产权主体 刑事
  • 简介: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警务策略萌芽并发展于我国台湾地区,是一种全新理念主导的现代化警务策略。在该警务策略指导下,打击犯罪、安抚被害者、预防二次被害一体化运作。研究“侦查、预防、服务”三元一体警务策略的内涵,剖析其内在结构和运行法理,有助于在我国大陆地区实现该警务策略的本土化,为我国的警务改革和警务创新提供思路,以期为改善警民关系、提升警察权威、完善侦查体制等提供指引。

  • 标签: 警务策略 警察权 警民关系 警察权威 侦查体制
  • 简介:陪审制度是现代司法审判的一个重要制度,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试点领域。本文以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博弈策略和认知实验的结论,对陪审关于案件事实的判断能力和公正性方面进行了实证及哲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普通人陪审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和公正性的结论。同时,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法学派已有关于陪审的认知偏差模式及相关的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日后陪审制度的实证实验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尝试提出可供研究的重点方向,如法官指示、陪审团模式与大小、个体与团体、证据规则和表决规则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陪审改革试点工作及今后的陪审制度建设具有部分参考意义。

  • 标签: 陪审特性 认知偏差 行为实验
  • 简介:人民陪审制度功能定位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就制度本身而言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推陈出新.正确地认识陪审制的不同功能,合理地进行功能定位,是完善人民陪审制的理论基础;只有对制度进行创新,才能使来自异域的陪审制在中国本土立足、生根.

  • 标签: 人民陪审员制度 功能定位 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