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附条件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证据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构成犯罪、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取得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证据、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予以批准(含决定)逮捕的一项制度。笔者将对附条件逮捕制度的几个基础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 标签: 附条件逮捕 逮捕制度 性问题 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 重大案件
  • 简介:从罗马法时代直至现代,物即指有体物,物权的客体主要是有体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财产权利进入交易领域,从而成为他物权的客体.传统民法上的有体物可以再细分为二类:(1)有形物;(2)无形物.有体物实际就仅是有形物,无形的有体物则为现代民法的功绩.无形物除如光线、电力、热能、频道、磁场等自然力外,在现代社会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即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财产.有形物中,动产与不动产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分类方式.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应当坚持传统的标准.

  • 标签: 有体物 有形物 无形物 虚拟财产 动产 不动产
  • 简介:<正>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审级制度并不是一个被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两审终审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根植于人们的心里。那么,为什么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关注审级制度的问题?为什么将审级制度作为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综观学

  • 标签: 审级制度 制度性缺陷 审判监督程序 固有缺陷 级别管辖 上诉率
  • 简介:在德国刑法教义学中,人们习惯于将犯罪说成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和有责的行为。不过,我们仅凭这些定语还无法从内容上确定,犯罪行为究竟指的是什么。实际上,构成要件符合、违法和有责所充当的是某种检验程序的角色,借助这一检验程序,能够回答,某人是否实施了可罚行为。

  • 标签: 刑事违法性 德国 犯罪行为 构成要件 检验程序 教义学
  • 简介:刑事立法的模糊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产生具有不可避免,可以说,从刑法产生时起,模糊就相伴其中了。20世纪6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模糊论为刑事立法的模糊性问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法的不确定性理论更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以此为基点,本文从模糊的语义、层次、属性三个角度对刑事立法模糊的内涵加以界定。同时,在厘清模糊概念的前提下,分析刑事立法模糊延续条文生命、严密刑事法网和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力的积极功能以及产生理解歧义、导致条文冲突和诱发罪刑擅断的消极功能。

  • 标签: 刑事立法 模糊性 内涵 功能
  • 简介:从形式上,抽象危险犯既可表现为行为犯,也可为结果犯。抽象危险是一种拟制的危险,一般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危险判断。抽象危险犯的构成要件设置是一种保护法益前置的措施,在风险社会下,具有合理性。但是,抽象危险犯的处罚与罪责原则间存在紧张关系,有必要限缩处罚范围。

  • 标签: 抽象危险犯 概念 正当性贸易法院
  • 简介:<正>引言所谓"不能未遂",其意大致系指行为人因某些错误认识而使其行为本质上不可能达到既遂状态之情况。[1]然而,需注意的是,在日本刑法理论中,不能未遂被称之为"不能犯",系指不成立犯罪因而不可罚之行为,其与未遂犯乃相对的概念。而在德国刑法理论中,凡行为之实行不可能发生结果的情况均称为不能未遂,不能未遂乃属于未遂犯中的一种。[2]"德国学界将‘不能未遂’(deruntauglicheVersuch)分成‘普通的不能未遂’(dernormaleuntauglicheVersuch)以及‘出于重大无知的不能未遂’(dergrobunverst(a|¨)ndigeuntauglicheVersuch)两种,而只有后者才享有‘必减免其刑’的宽典。"[3]至于我国台湾地区,在2005年"刑法"修正之前,不能未遂属于未遂犯的一种,而在"刑法"修正之后,不能未遂成为不可罚行为,然而其"不罚"究竟是因为阻却不法还是因为阻却刑罚,学界争议颇大。[4]基于对不能未遂的不同理解,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往往在有关不能未遂的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争论点,长期以来成为不能未遂理论中潜藏的疑惑,其间各种学说不仅

  • 标签: 可罚性 客观危险说 结果无价值论 既遂 阻却 不能犯
  • 简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损害救济、启动机制、适用范围、责任主体及制度性质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合同违约责任与产品侵权责任的独特功能,成为独立的法律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突破了传统私法主要保护单个主体民事权利的模式,直接以消费者群体作为保护对象,以消费安全作为保护内容,其利益基点已经从保证交易利益转向市场安全,直接指向国家利益;已经从保护特定的人和产品转向不特定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直接维护公共利益。

  • 标签: 缺陷产品召回 独立性 市场安全 公共利益
  • 简介:<正>近十余年来,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实务界、理论界乃至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对于何谓"执行难",当事人、法官和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争议颇大,而对与之密切相关"执行乱"的问题却很少关注。所谓"执行乱",是指执行人员怠于执行、消极执行、不当执行、错误执行、违法执行等,以及执行过程的腐败现象。执行乱是造成执行难的原因

  • 标签: 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 执行中止 制度建构 正当性基础 民事诉讼法
  • 简介:一、宪政制约对于政治权力合法的意义合法在英文中称为legitimacy,意思是指合乎法律的(lawful)或法治的(legal).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换言之,合法是指政治权力在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或政治管理时是时何以得到社会和民众认可的问题.合法是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政治权力主体为强化自身的政治统

  • 标签: 政治权力 新宪政论 宪政制度 权力合法性 古典宪政理论 “福利国家”
  • 简介:TheDAO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法律与代码的关系思考,代码世界不可以脱离法律的规制,法律治理应当与技术治理有机结合,法律治理优先于技术治理,且技术治理不可突破法律治理的框架.作为域外兴起的新领域计算法律学,其发展经历了计量法学、旧计算法律学和新计算法律学三个阶段,正伴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而不断迭代升级.未来的计算法律学从架构上应当优先选择私有区块链,并进一步强化智能合约法律化.计算法律学核心难点在于法律本体的代码化,具体表现为法律条文的语义处理、合同文本的代码化、法律推理分析等多个内容.中国的计算法律学,需要落实到中国法律本体问题的研究上.

  • 标签: 计算法律学 区块链 智能合约 技术治理 法律本体
  • 简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安基层机关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97年四月,公安部在苏州召开派出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方针,确定了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为建立新时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机制奠

  • 标签: 基层基础工作 社区民警 外来人口 重点人口管理 公安工作 社会治安
  • 简介:虽然不乏各种质疑,但依效果标准主张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权被证明有其正当。正当之一是随着贸易格局的变化,一国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维护其国内竞争秩序;正当之二是这一做法属于对属地管辖原则的扩张解释,两者在本质上是协调的;正当之三是所谓域外管辖必然损害他国主权的认识只是一种假想,国际实践充分证明,国家间的主权利益是可以协调的。

  • 标签: 反垄断法 效果标准 域外管辖 正当性
  • 简介:社会危害与人身危险是对行为人予以处置的法律基础,社会危害属于行为的范畴,而人身危险属于行为人的范畴。社会危害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决定因素,而人身危险是影响法官裁决结果的一个或然因素,与社会危害性相比,其只对量刑发生次要作用。劳动教养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作为对其长时间剥夺人身自由的原因,其法理依据薄弱,法律地位不明。将劳动教养化解到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以非刑罚处罚和保安处分措施予以代替,符合法律发展的逻辑。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人身危险性 劳动教养 保安处分
  • 简介:司法供给实际产生的外部效果与司法供给应当产生的较为理想的外部效果之间的差距即是司法供给效应的局限。鉴于司法供给宜区分为产品性供给(包括常规司法产品供给与敷应司法产品供给)与符号供给,故司法供给效应也应对司法产品性供给之效应与司法符号供给之效应作分别讨论。当前,个体性司法产品供给之效应局限主要体现为与"案结事了"之实效以及外部对司法程序正当的预期之间的距离;结构司法产品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因结构司法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的无以承载促成"平和可控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之功能。非常规司法产品(即"敷应司法产品")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回应外部的应景需求的效果不佳,且没有获致正面的衍生效应。司法符号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难以较好地表彰政治治理与社会运行的现代化、法治化、进步,未能发挥促成社会平和、累积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之功能。

  • 标签: 司法供给效应 产品性供给 符号性供给
  • 简介:在现实生活中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急难事件时有发生,路人拔刀相助本来是中国传统美德,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报道的见死不救事件,让人深感本来完全依靠传统道德支撑的扶危救难行为变得稀缺,法律强制成为必要。剖析宪法中关于平等权、人身权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规范的内涵,不难发现其与危难救助制度存在内在价值高度契合,能够为危难救助制度的法律构建提供重要的宪法理论基础

  • 标签: 危难救助 平等权 生命健康权 构建和谐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裁判者运用证据认定案情时会采用多种方法,其中事实推理与事实推定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而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逻辑学的方法论指导。事实推理主要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模糊推理与概率推理等逻辑推理方法;而事实推定的逻辑依据在于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存在着近似于充分条件逻辑关系的常态联系。事实推定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 标签: 事实推理 事实推定 逻辑基础
  • 简介:文章解读了当代人权理念并考察了哲学家为这些人权理念提供系统的合法证明所作出的努力。首先,文章从何谓人权出发,探讨人权是否需要一种特殊的合法证明,同时追溯了解释人权基础的不同路径。接着,文章详细探讨了三位重要哲学家阿兰·葛维茨(AlanGewirth)、詹姆斯·格里芬(JamesGriffin)和约翰·罗尔斯(JohnRawls)提出的人权学说。

  • 标签: 人权 自由权 福利权 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