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大学为一自治之学术共同体,且具备完整的内部自治法规范体系,故而大学之治理,乃必须依法而治,而关于大学构成员权利义务事项之规范,更必须符合法治之一切要求。然由于大学内部自治法规范毕竟仍为大学民主自治公决之结果,公决之过程不免有不同立场、意见协调之需要,因而许多章则法规最后面貌之呈现,未必具备前后一贯之逻辑,而单一章则法规条文在整体自治法规范中之地位,亦受到其时间效力或与其他章则法规条文间之优先适用问题等等的影响。这些法规范的认识与适用上的问题,最常因为单一法规修订时未连带解决相关法规的内容而出现,而尽管法规之适用与解释原则必然可以解决法规范之冲突或竞合问题,一旦主事者法学素养不足,便很可能会因无知枉法而出现侵害法益之情况,徒增校务行政和受害当事人之困扰,而更为恼人者,则为校内争端处理机制亦因主持者法学素养不足而失灵,以致最终必须乞灵于'教育主管机关'或'司法部门'获得解决,亦有伤大学自治之旨。本研究将基于实务运作上之考虑,全面检视中华大学现有所有章则、法规,就规范不足或过度者提出修法建议。

  • 标签: “大学法” 大学自治 大学组织规程 大学自治章则
  • 简介:所有来稿请以下列注释体例为准:一、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每页重新注码,样式为:(1)(2)(3)等。二、直接引用非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间接引用时,应注明“转引自”。三、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请重新作出完整注释。四、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作出完整注释。五、具体的完整注释范例:(一)著作类1.谢晖:《法学范畴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页。(二)期刊类1.李琦:《宪法哲学:追问宪法的正当性》,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 标签: 厦门大学法律 法律评论 注释体例
  • 简介:所有来稿请以下列注释体例为准:一、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每页重新注码,样式为:(1)(2)(3)等。二、直接引用非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间接引用时,应注明“转引自”。三、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请重新作出完整注释。四、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作出完整注释。五、具体的完整注释范例:(一)著作类1.谢晖:《法学范畴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页。

  • 标签: 厦门大学法律 法律评论 注释体例
  • 简介:一、一般规定1.全文采用脚注,注释序号以阿拉伯数字上标;标题及作者简介信息注以星号上标。2.引用文献的必备要素及一般格式为“[国籍]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标题》(版本与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起止页码”。3.所引文献若为撰著,不必说明责任方式,否则,应注明“编”“主编”“编著”“整理”“编译”“译”“校注”“校订”等责任方式。4.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应以“参见”引领;非引自原始资料者,应先注明原始作品

  • 标签: 中山大学法律 法律评论 注释体例
  • 简介:一、一般规定1.全文采用脚注,注释序号以阿拉伯数字上标;标题及作者简介信息注以星号上标。2.引用文献的必备要素及一般格式为:'[国籍]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标题》(版本与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起止页码。'3.所引文献若为撰著,不必说明责任方式,否则应注明'编''主编''编著''整理''编译''译''校注''校订'等责任方式。4.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应以'参见'引领;非引自原始资料者,应先注明原始作品相关信息,再以'转引自'引领注明转引文献详细信息;凡有'参见''转引自''摘自'等

  • 标签: 中山大学法律 法律评论 注释体例
  • 简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市场经济的理念开始逐渐增强,很多大学生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兼职,但是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劳动法问题,如何确保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享受应有的劳动法规,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兼职 在校大学生 现状 权益
  • 简介: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关注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失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对策 现状
  • 简介:本文从历时性视角分析欧美大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演变历程和法治规则建构。现代大学危机在于行政权力不断膨胀,学术力量式微,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变革必须基于大学的本质(学术)和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法治)相融合的路径,厘清教授治学和依法治校之耦合点和共生机理。只有彰显大学组织本质属性的'法治',才具有实质意义,教授治学才能真正实现。

  • 标签: 学术自治 依法治校 治理结构
  • 简介:H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故事',本质上是科层制风险治理问题。通过个案可以深化对科层组织行动逻辑的理解:当遭遇治理风险,其会主动建构风险;面对风险信息处理困境,促发自我保护机制;对于专业的风险评估,心理矛盾;在风险的分配上,倾向于风险转移和规避。责任追究的不合理,不仅会将其风险规避的行动逻辑推向极端,也可能迫于压力在具体个案中胡乱问责。治理目标的置换和相应治理技术的开发,可能进一步导致基层治理的'内卷化'。在当下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中,该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基层组织往往将风险转移、规避置于治理目标的突出位置,导致治理技术的异化,使风险冲击更加不可控。因而,需要建构综合性的治理框架,嵌入法制系统,增强科层体制面对风险冲击的灵活性和回应能力。

  • 标签: 风险 科层制 基层治理 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