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与'信息'的新认知与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与'怀疑'。在面对现代司法制度时,两种心理因子相互作用,滋生出先验的不信任者们,随着孱弱的司法制度被破坏,其缺陷被认知传递,从先验者到参与者再到普通民众,基于安全的'认知平衡'与高效的人际传播,司法的不信任随之成型。不信任的传染凸显了人的认知理性,司法信任重塑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立信,可预期可置信地在传染源、传染受体与传染途径以及民众认识水平等方面予以修正与提高,并反射给民众认知,恢复民众对司法之信任。

  • 标签: 认知 行为博弈 认知框 司法失信
  • 简介:职工是生产的发展第一要素,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拥有一支稳定而有力的职工队伍。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和稳定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困难企业本身就存在各方面问题,做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有效化解职工矛盾,进行有效的心里疏导,利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把职工的心理问题理顺,压力舒缓释放,稳定职工队伍,保证困难企业的和谐发展。

  • 标签: 困难企业 队伍稳定 心理疏导 和谐发展
  • 简介:近年来,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多地获得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通过对过去30年来已发表的90篇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在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研究状况,分析该方面研究的特点,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以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 标签: 犯罪心理画像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建议
  • 简介: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是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惩罚而产生的否定情绪。此类罪犯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被害人的过错、自己的认知水平低、缺乏法律意识、受他人欺骗或胁迫所致,而主观恶性较小却受到法律制裁,因而产生委屈心理。此类罪犯在服刑中受委屈心理的影响会消极改造,甚至抗拒改造。在对此类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基础上,采用多种激励对策和心理矫治对策消除他们的委屈心理,目的是提高其改造积极性,促进其早日回归并适应社会,避免再犯罪。

  • 标签: 被迫犯罪的罪犯 委屈心理 因果 矫治对策
  • 简介:一、普通法历史起点的“碎片化”元素在社会发展的时间向度中,法律通过自我定义和整合的方式与他者作出区分。现代意义上的普通法,已至少在三个方面呈现出这种区分的完成形态:一是适用效力的排他性,普通法区别于地方性、权宜性的政策文件,法律权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二是法律渊源的自洽性,普通法的判例和习惯形成独特的法律体系,有别于欧洲大陆的制定法传统;三是司法活动中的法官中心地位,尽管在理论上,普通法法官的司法活动并不创造和增加法律,但在实践中却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 标签: “碎片化” 法律权威 普通法 生成路径 英格兰 系统化
  • 简介:警察作为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维护者,在处理自杀、自残、威胁伤害等危机事件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此类事件主是由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引起的,因此,在紧急状态下如何对这类危机事件进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以避免不必的冲突和伤害,成为警察警务技能的重组成部分。

  • 标签: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共情疏导
  • 简介:上海市社区矫正立法调研课题组,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沈国明主持,成员包括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副局长梅义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辉等。课题组根据社区矫正立法过程中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将社区矫正机构、执法队伍属性、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执法流程设计以及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等问题作为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社区矫正机构 立法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 社区矫正工作 执法队伍 社会科学院
  • 简介:"终身监禁"的入刑,从刑事政策的角度来看,并不能有效应对贪污、贿赂犯罪.刑罚目的是制定刑事政策的核心依据之一,刑事政策必须体现报应公正与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但"终身监禁"具有违背上述刑罚目的的缺陷."终身监禁"在适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违背禁止双重评价原则与公平正义的问题.

  • 标签: 终身监禁 刑事政策 刑罚目的 刑法适用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单独构罪,这是对盗窃罪的重要修订,导致盗窃罪的成立和犯罪形态发生诸多变化,引发很多争议。本文在详细阐述"入户盗窃"单独构罪立法意义的基础上,对"户"的定义和特征、"入"的目的和认识以及"入户盗窃"的既未遂等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争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要区分"入户盗窃"的成立要件与既遂要件,在承认"入户盗窃"是行为犯的同时,坚持其财产犯罪的基本属性,仍然以是否窃得财物作为其既未遂的标准。

  • 标签: 入户盗窃 争议问题 理解和认定
  • 简介:《民法总则》的制定是民法典编纂的关键一步。《民法总则》的制定受到中国当下的既有立法、法源体系结构以及民法典编纂的组织模式的深刻影响,强调对《民法通则》的继承,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民法总则》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所作出的抉择,对民法典分则的编纂会产生系统性影响,《民法总则》对具体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司法适用。但《民法总则》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表现出与先前的立法类似的缺陷,并且制造出一些问题,例如对人格权问题的规定过于简略,不合理地拆分了债法体系。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分则部分的立法中,以替代性的方法予以弥补。

  • 标签: 民法典编纂 民法总则 法律行为 人格权 债法体系
  • 简介: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三种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潜在相关。运用心理疏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

  • 标签: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相关性
  • 简介:本研究主要根据英国某警察机构11位侦探的采访,试图分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实践中是如何以及为什么有助于警察侦破案件。尽管犯罪心理画像不乏支持者,但是本研究发现警察群体对此并不是很满意。常见的反对意见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某种程度上扩大了犯罪嫌疑人和案件侦查范围,并不能向警察提供未知事实;犯罪心理画像违反了《警察和刑事证据法》;以及画像提供的建议过于常识化或者太普遍。警察群体也表示,尽管他们对犯罪心理画像持怀疑态度,但是因为必须继续使用故而觉得很有压力。

  • 标签: 犯罪心理画像 行为侦查建议 有用性 警察 客户 满意度
  • 简介:历时八年终于被成功引渡回国的黄海勇案被称为建国以来最复杂的引渡案件。本文选择黄海勇引渡案作为研究对象,力图理清黄海勇引渡案件的基本程序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从立法制度到司法机制运行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从而推动我国境外追逃追赃的法治实践及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 标签: 引渡 黄海勇案 境外追逃 专家证人作证制度
  • 简介:一、基本案情1994年,95版动画片导演崔某到刘某(当时刘某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借调到上海科影厂工作)家中,委托其为即将拍摄的95版动画片创作人物形象。刘某当场用铅笔勾画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三个人物形象正面图,并将底稿交给了崔某。当时双方并未就该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签署任何书面协议。95版动画片由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联合摄制,于1995年播出,在其片尾播放的演职人员列表中载明:“人物设计:刘某”。

  • 标签: 著作权问题 案例分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动画片创作 中央电视台 人物形象
  • 简介:根据“卫生福利部”与法院判决之相关说明,一般医疗行为与医学美容行为未加区分,一般医疗行为的法则被适用于医学美容的纷争。但医学美容行为系基于个人对于美观之需求,而非基于生理、心理健康考虑,因而有别于一般医疗行为。另一方面,为加强对于消费者的保护,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医学美容行为应否适用《消费者保护法》而采用无过失责任是否过于严苛,亦有疑问。本文自一般医疗行为与医学美容行为之异同出发,讨论医学美容行为之说明义务、医学美容契约之契约性质,以及是否应适用《消费者保护法》。

  • 标签: 医学美容 医疗行为 委任契约 承揽契约 消费者保护法
  • 简介:假想防卫过当的问题完全在于是否成立故意犯罪,以及可否适用刑法第36条第2款减免其刑这两点。首先,如果行为人所认识或者预见的事实属于该当于正当防卫的事实,由于不存在对于“为违法性奠定基础的事实”的认识,应阻却故意,仅限于对于这种误信存在过失的场合,才成立过失犯罪;其次,即便承认对假想防卫过当有适用第36条第2款的余地,那也应该限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与作为防卫过当而被减免刑罚的情形完全相同的场合;而且,还有必要考虑到与假想防卫之间的均衡。另外,因防卫行为而侵害了第三者的法益的,虽不是完全没有成立紧急避险的可能,但能够成立紧急避险的案件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否定成立紧急避险,问题就在于针对第三者的法益侵害能否成立故意犯罪。

  • 标签: 假想防卫 防卫过当 假想防卫过当 紧急避险 防卫行为
  • 简介:为了实现准确打击此类犯罪活动和保障人权有机统一,本文着重讨论伪造公司、企业内部科室印章是否构成犯罪;购买公司、企业印章的行为否应认定为伪造;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的界限不清晰三个问题。相应的提出伪造了公司、企业内部科室印章不构成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购买公司、企业印章的行为不属于伪造;为该罪的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提出了界定标准,

  • 标签: 伪造 对象 行为 刑事责任
  • 简介:我国刑法将环境法益中的自然法益与人类法益进行分立保护是研究污染环境罪疑难问题的基点。污染环境罪保护的自然法益表现为自然的自洁性利益,其以自然的“自我代谢能力”为判断标准。污染环境罪的主观方面应当认定为故意而非过失。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行政规范性文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具体规定以及排放、倾倒行为的语义封闭性,决定了污染环境罪中的“非法处置行为”具有兜底性。在司法实践中极具争议的利用危险废物行为,若发生于企业外部,成立污染环境罪则需具备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严重污染环境的要件;若发生于企业内部,成立污染环境罪则需具备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超标排放污染物、非法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件。

  • 标签: 污染环境罪 自然法益 人类法益 责任阻却 非法处置行为
  • 简介:选择性罪名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立法模式。本文结合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对选择性罪名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包括选择性罪名与数罪并罚之间的关系,选择性罪名与吸收犯、牵连犯、连续犯之间的关系,选择性罪名的未遂形态问题,选择性罪名的认识错误问题,选择性罪名的共同犯罪问题,选择性罪名的数额计算问题

  • 标签: 选择性罪名 司法适用 数罪并罚 认识错误 未遂形态
  • 简介:有媒体报道,河南省新野县一家粮油有限公司仓储的1.6万吨小麦“被遗忘”7年,导致小麦变质。记者采访了解到,万余吨小麦滞留7年,是由于粮食仓储企业与中储粮公司出现经济纠纷,导致粮食出库难,致使流通受阻。

  • 标签: 经济纠纷 中储粮 真问题 粮食仓储企业 媒体报道 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