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证据调查必要性问题所关注是哪些证据应当进行调查、哪些证据不需要调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释》第95条对不需要调查证据首次进行了规定,但规定得较为模糊,难以指导审判实践,当事人在证据申请被驳回后也难以得到有效救济。明确证据调查之必要,应先确立预断禁止原则唯一证据原则这两大前提,在此基础上用程序思维予以判断,同时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和处分权,进而分别采用不同裁判方式。

  • 标签: 证据调查 必要性 预断禁止 关联性救济
  • 简介:影像资料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案件调查,是法律规定重要证据类型。然而,至今有关如何在侦查和诉讼过程中对影像资料作为证据使用问题只有一些理论探讨,缺乏结合实际讨论。本文针对影像证据,讨论实际应用中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最大限度发挥影像证据价值。一是分析了影像证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不同部门规定比较,给出了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地方。二是讨论了保证影像证据合法性问题。第三点讨论证明影像证据真实,包括程序保证和技术证明两部分。最后重点讨论了如何提升影像证据关联。主要从关联定义出发,结合影像证据关联特征涉及到主观和客观要素,分析总结了提升关联途径。

  • 标签: 影像证据 合法性 真实性 关联性
  • 简介:在私人不法窃听窃录取得证据证据能力判断上,美国证据排除法是在第四宪法修正案架构下,采容许说,认为私人取得证据不论合法非法皆无证据排除效果;德国法界则认为私人违法取证证据,亦有证据资格,不应排除其使用,仅在极端违反人权案例,才有例外禁止使用。但目前法院可任意对私人窃听窃录取得证据采用不同法理选择判断标准,实际上形同放任法院造法,使人们无法预期法院判决结果。故应提出一明确判断标准,即以受侵害人隐私权实际上受侵害程度,究竟是否尚在人类核心隐私权范围之内外,判断应不应该排除此种私人所取得证据

  • 标签: 私人取证 窃听窃录 证据能力
  • 简介:损害赔偿金是否具备所得性质,此问题与所得定义以及损害赔偿在税法上应当如何被评价息息相关。关于所得概念,各国税法并无明确定义,学说对所得概念也存有不同理解。而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关于损害赔偿金判断有非所得、应税所得免税所得三大类,故对于损害赔偿金是否应课征所得税,便容易出现因个案不同而有歧异认定,影响税法秩序安定性。本文通过对所得定义分析,并结合损害赔偿在民法上功能定位,认为损害赔偿金并非都具有所得性质,并进一步探讨对损害赔偿金课税所涉及所得类型合理归属问题。

  • 标签: 损害赔偿 可税性 所得性质 所得类型
  • 简介:从2010年“两高三部”联合出台“两个证据规定”初步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到2012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做进一步调整,我国逐步确立具有中国特色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由于司法观念、司法运行环境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影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运行中也反映出诸多亟待解决重要问题。本文以职务犯罪中典型、难办受贿罪为例,选择中国裁判文书网2013年至2014年受贿罪判决书为对象,探究刑事判决书中受贿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行经验、教训,希冀对未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良性运作有所裨益,

  • 标签: 受贿罪 非法证据排除 证据能力 重复供述
  • 简介: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现实在司法领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情况下.作为记录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最重要证据材料,病历成了医疗纠纷中争议焦点,医患双方就其是否真实、完整、客观争议日益增多,瑕疵病历认定日益成为决定诉讼成败关键因素。但病历作为司法证据认证存在重要障碍:一是病历形成制作主观、单方、专业、不及时特点以及保全制度上缺陷导致其与一般诉讼证据形成方式显著不同:二是对病历记录诊疗事实认定上,司法评价与鉴定机构专业评价存在着界限模糊情形。本文分析指出.对于病历这种复杂证据实体,准确认定需要制度上理念上整体协调。一是严格规范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制作,完善病历保全规范;二是在对瑕疵病历认定时,形成以患方拳证为基本原则、合理性怀疑下举证责任缓和、文检和病历评估为辅助瑕疵病历认证方法,并依据病历瑕疵不同情况形成标准化操作模式:三是司法制度整体性保障,在司法鉴定程序中明确鉴定机构以法院委托检材为准准则,坚持依法鉴定;在上诉审中依法适用证据失权原则,维护法律程序稳定与权威。

  • 标签: 医疗纠纷 病历 证据认定
  • 简介:一、问题提出所谓使用盗窃,是指行为人基于返还意思,未经允许而私自暂时性地使用他人财物行为,属于民法理论所说无权使用(furtumusus)表现类型之一,与之相似的还有使用侵占行为。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使用盗窃并不具有盗窃罪刑事,因为行为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缺乏成立盗窃罪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否定说)。[1]但近来有少数学者认为,使用盗窃并非一概不具有刑事,当造成了相当利用可能妨害[2]或者导致他人财物遭受较大折损消耗[3]时,同样应作为

  • 标签: 可罚性 法益 财产性利益 民法理论 价值要素 财产犯罪
  • 简介:另案监听是实施监听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其最主要问题是查明案件事实与遵循正当程序之间价值冲突。在刑事诉讼中,另案监听取得材料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案件线索来源、定罪量刑依据、获取其他证据辅助材料和加强司法人员内心确认工具。但是我国现行法对另案监听规定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强化对另案监听制度规制。

  • 标签: 监听 另案监听 证据运用
  • 简介:日本刑事诉讼法判例对情况证据认定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作了规定,其存在形态包括常规形态和特殊形态,主要分类有并存情况证据、预见情况证据、溯情况证据。情况证据理论特色体现为:判例渊源下显著实践、司法运用广泛、恪守“存疑则有利于被告”原则、心证公开以及事实认定详尽性。基于审判权运行普遍规律和证据运用规则所具有的共性,在我国刑事审判对间接证据运用实践中,借鉴日本情况证据理论有益经验和具体做法,包括确立间接证据运用规则、发挥间接证据独立定罪机能、坚守疑罪从无原则以及证据推认过程详尽展示规则。

  • 标签: 情况证据 情况证据的特色 间接证据的运用 证据规则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使宪法中有关刑事诉讼正义条款有了实效,然而也不能过于夸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保障公民权利功能,适用该规则时还必须注意到不能影响警察执法效率,将真正罪犯绳之以法仍是刑事诉讼法最大公共利益。适用非法证据排除时应注意到其适用前提条件,而非法证据排除之诉原告资格则是最为重要前提条件。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 宪法权利 原告资格
  • 简介: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相关证据制度散见于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在实务中,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证据标准要求达到“排除合理怀疑”要求.笔者认为,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进行证据法考量,应充分考虑该程序财产处分属性,吸收民事诉讼中“优势证据”证明标准,以最终有利于发挥该特别程序功效为导向,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证明对象、证明标;隹和举证责任作出细化.

  • 标签: 违法所得 没收程序 “优势证据”标准
  • 简介: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关键手段。本文从证据法原理出发,分析了我国众多证据规定中存在错误.包括质证规则虚化、证人出庭作证规则虚设、迷信直接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中存在问题以及被告人亲属庭外取证问题等。作者认为从司法实践需要来看,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制定一部适用于三大诉讼证据规定,实现“三证合一”,有利于建立完善证据法律体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

  • 标签: 质证规则 证人出庭作证 直接证据 非法证据排除 庭外取证
  • 简介:中国大陆民法继受各国学说与法例,历三十余年发展,渐趋成熟。其以传统民法为基础,在具体制度上又多有创新,可谓法律移植与继受典范。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大陆民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这在具体制度上必有所体现,且以物权制度为甚。从体系上来看,《物权法》与大陆法系中德国法系诸国大体一致,依一般规定、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占有而定。但是就具体制度而言,其细节之处亦颇显立法者独特思量。为凸显我国物权制度继受与本土性特色,本文即以《物权法》解释论为视角,先将中国大陆民法中抵押权制度演变加以简要梳理,再重点介

  • 标签: 抵押权人 物权制度 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 动产抵押 抵押人
  • 简介:一、引言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分别以司法解释文件和立法形式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释》(以下简称2012年《法院解释》)对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问题进一步予以细化。2013年,中央政法委员会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规定》(以下简称《中政委规定》),在重申非法言词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同时,对讯问场所和全程同步录音录

  • 标签: 非法证据 证据排除规则 刑事诉讼法 审判阶段 言词证据 定案根据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是基于证据能力而非证明力排除,应以此为基点厘清该规则适用范围,将非法证据与证明力有缺陷虚假证据区分开来;瑕疵证据不同于非法证据,二者有质区别。应原则上排除重复供述,保障被追诉人供述自愿。非法证据排除范围完善应从刑事诉讼程序立法规定出发,以被追诉人基本权利保障为核心审慎推进,应逐步实现非法证据认定程序转向,发挥该规则制裁、预防程序违法效力。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适用范围 证据能力 瑕疵证据 重复供述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知识产权案件取证与其他民事案件相比,其特点主要变现为取证难度大并且专业高。法院在诉前是否采取了有效及时证据保全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影响判决结果关键因素。

  • 标签: 知识产权 诉前证据 保全
  • 简介:证据是反垄断执法核心问题,取证难、举证难又是困扰我国反垄断执法最大难题。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反垄断证据本质是信息,原告或者执法机构取证难、举证难是因为双方之间证据信息不对称。运用信号发送、信息甄别、信息搜寻以及激励机制等市场调节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局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要求信息优势方承担强制信息披露义务、强化反垄断执法机构信息收集能力、实施举证责任倒置或转移、采用优势证据规则等政府调节措施来解决反垄断证据信息不对称问题。

  • 标签: 反垄断法 证据 信息不对称 法律规制
  • 简介:以间接证据锁链包含能够直接证明间接事实为基础,通过间接事实与案件主要事实之间关联,以及根据行为人实施客观行为推定出主观要素,可以认定案件主要事实。但在证明标准上,应该排除行为人无辜可能

  • 标签: 间接事实 关联性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在我国刑事立法上正式确立,无疑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精神在刑事诉讼领域一个重要缩影,对于防范冤错案件,实现保障人权和惩治犯罪良好平衡,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以英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为研究对象,介述英国相关制度立法渊源、制度规定、程序设置、运行机制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强调在司法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非法证据排除制度重要价值,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则,依法用好,敢用、会用这一制度,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案例收集和指导。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 供述 冤错案件 保障人权 惩治犯罪
  • 简介: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是大陆法系以及源于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通行一种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法院依职权收集和调查证据,经历了从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到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从立法规定来看,法院职权调查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程度上法制观念变化。如何在确保法官中立和依职权调查证据中,架构合理制度,通过比较和借鉴,应当明确法院是调查证据而非收集证据主体,确立"调审分离"制度,严格规范证人出庭,从而保障司法公正和提高审判效率。

  • 标签: 民事证据 证据收集 法院调查取证 调审分离 证人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