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推陈出新广为普及,网络信息的海量传播,使得大量社会负面信息便捷地充斥于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展开带来了挑战。抵御媒体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副作用,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 标签: 新媒体 负面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 价值观 大学生
  • 简介:媒体监督司法活动,可以有效的保证司法的公平正义,但是当由媒体监督滑向媒体审判时,这将严重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倡导言论自由的新闻媒体与强调司法独立的司法审判活动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司法独立对媒体监督具有排斥性,而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文章尝试着分析媒体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并试图找出协调二者之间矛盾的方案。

  • 标签: 媒体监督 司法独立 媒体审判 司法公正
  • 简介: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基本制度",以物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物证技术学所发挥的作用势必会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和目的,建构以物证技术学为起点的自然科学与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大法学"学科体系,以拓展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促进法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物证技术 法学教育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
  • 简介:本文通过对媒体工作者、普通受众和司法工作人员三个群体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的现状,指出媒体与司法机关在很多问题上既有相同的意见,也存在较大分歧。双方的良性互动远未实现。如果双方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那么,不仅既有的矛盾很难调和,甚至有进一步激化的危险。

  • 标签: 媒体监督 司法公正 现状 调查
  • 简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立,被誉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但由于立法者在立法思想上的相对保守以及立法能力和立法技术上的明显不足,刑诉法确立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证人出庭的范围、强制证人出庭的手段以及证人不出庭的法律后果等基本制度面,都遗留下了一定的缺憾和问题。由于我国司法现实的复杂性,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可能在实践中产生制度空转甚至制度反转效应,使得促使证人出庭的立法目的落空。

  • 标签: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证人出庭 直接言词原则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 简介:民主意识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公共事务产生兴趣,法治意识的提升使得民众对法律事件尤其是反映时代特性的法律案件产生表达意见的强大冲动,而多元化的媒体则为这些内在的兴趣与冲动提供了平台。近年来的“许霆案”、“李昌奎案”所引发的热议就是例证。在这场具有现代性的民意监督运动中,法院一方面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一方面则积极的寻找应对策略。本文所论证的命题即为:在法治社会,法院与媒体舆论监督之间应该走向共融而不是流于粗浅的冲突。

  • 标签: 法院 媒体 舆论审判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诸多变革之中维持了搜查程序的原有制度形态,这种不“变”的格局与西方国家搜查程序的法治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保障性、精密化、司法化的不足,凸显着我国现行搜查程序的制度缺陷。而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之规定又稍显保守。因此,未来我国搜查程序的改革,除进一步坚持法治化路径外,还需要引入利益权衡方法,使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救济功能落到实处。

  • 标签: 搜查程序 隐私权 刑诉法修订 证据排除
  • 简介:刑法之美是指刑法的外在呈现与内在蕴含所给予人们的一种感受。除了外在美与内在关的区分,刑法之美还有优美与崇高关的区分。刑法的优美指向的是刑法的外在与形式,而刑法的崇高美则是刑法内在美的最高表达。刑法之美不仅有着使人们知法、爱法、尚法的法治意义和“丰满人格”的主体意义,而且有着对刑法本身形象的正面直接的塑造作用。刑法之关是一种制度之美,构成了刑法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刑法之美 法治意义 主体意义 制度之美 刑法文化
  • 简介: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建立了争议案件关键证人强制出庭作证制度。通过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难、证人出庭率低的现状和原因,考察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规范变革,对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文本规范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在公诉实践中贯彻落实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出建议。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证人出庭作证 直接言词原则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围绕律师刑事辩护制度做出了重大修改,深度回应了以往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种种难题。但是,由于执法理念存在偏差、法律制度仍显笼统等原因,律师进行刑事辩护过程中,依然存在会见难、取证难、阅卷难以及律师意见不被重视等问题。应从转变理念开始,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建立的辩护律师依法执业的系列制度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同时,应加强研究与协商,切实厘清律师调查取证、核实证据、阅卷过程中的争议问题。

  • 标签: 刑事辩护权 会见 调查取证 核实证据
  • 简介:虚假宣传不当竞争行为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实践中多发的不当竞争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倡导保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应该关注市场竞争中的商业言论自由和市场的透明度。因而,判定某一竞争行为是否构成虚假宣传不当竞争行为时,在遵循判定民事侵权行为的基本规则外,还应该综合考量竞争主体的商业言论自由和市场的透明度。

  • 标签: 虚假宣传 不当竞争 商业言论自由 市场透明度
  • 简介: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在很多大学、法学院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吞并的命运,作为法律史的一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更是冷门之中的冷门,甚少人去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对现实法治影响也微乎其微。以当代中国司法中极为受瞩目的司法调解为例,学者们宁愿去找在西方也是非主流的ADR,或"能动司法"作为理论依据,却忽略了扎根于新中国革命法制传统中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此而言,新作《历史与现实的选择--陕甘宁边区法制创新研究》[1]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眼光。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陕甘宁边区 历史与现实 创新研究 史学 革命根据地
  • 简介:与传统报应或预防性刑事司法的单一目标不同,恢复性刑事司法以广泛的社会修复为目标,因此在其实践中必将面对各方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所引发的冲突,从而陷入多元价值的选择困境。传统的刑罚目的观念无法解决恢复性刑事司法的价值选择,只有报应主义刑罚目的刑罚纯粹化的观念,能够与恢复性刑事司法去刑罚化的内涵相互印证,相互衔接。报应主义刑罚观通过其内含的“具体正义”、“均衡”要素,完成了对传统报应性刑罚观的修正,并使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最终达成社会修复的目标。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价值多元 新报应主义 具体正义
  • 简介:各位代表:中国法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就要闭幕了。会议期间,各位代表认真履行职责,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法学会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中国法学会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法学会理事会,圆满完成了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 标签: 中国法学会 会员代表大会 学会工作 信心 负重 履行职责
  • 简介: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已得到适用,但“可做不可说”,极具神秘化。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其增设为一种法定侦查行为,并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制,这有利于防止其滥用而侵犯侦查相对人的基本人权。但许多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技术侦查 秘密侦查 实体限制 程序控制
  • 简介: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运用进行了特别授权,初步实现了法律保留原则,但在贯彻法明确性原则和比例原则方面仍存在若干缺陷。此外,我国对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尚欠缺相关的配套立法。欲推进技术侦查措施的法治化,还需完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个人资料保护法和警察职权行使法。

  • 标签: 技术侦查措施 法律规制 刑事诉讼 法明确性原则 比例原则
  • 简介:技术标准化限制竞争的实质是权利滥用,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技术标准化行为的一般进路是先判断该行为是否构成权利滥用,再分析该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在诸多判断权利滥用的标准中,应选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并运用三阶段系统判定法进行判定。判定不构成权利滥用的技术标准化行为,按照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处理;判定构成权利滥用的,利用合理原则进一步分析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对于违法的技术标准化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标签: 技术标准化 市场竞争 反垄断法 权利滥用
  • 简介:生物技术是国家未来竞争实力的技术动力及产业动力,对其合理引导、规范发展、预防风险,是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欧盟在以法律为手段和工具来保障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防范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中出现风险甚至危害方面,走在了各国的前列。总体上,欧盟采用了水平立法与垂直立法并存的纵横交错式立法模式,构建了世界上最为严格和严密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欧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 标签: 生物技术产业 法律保障 欧盟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