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履行善治。履行善治需要涵盖五大基本要素:良法是治的前提,共治是治的优势,自治是治的基础,法治是治的核心,德治是治的保障。

  • 标签: 善治 共治 自治 法治 德治
  • 简介:中国证券市场趋向理性的关键在于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通过对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实证分析,归纳出监管失灵的制度层面与法理层面的原因。进而认识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认识到,经济法的创新在于调整手段由传统政向善治的转变。

  • 标签: 证券监管 经济法 监管失灵 国家干预 自律监管 中国
  • 简介:近年来由于眼疾使得视力急遽下降,因此很少到昌平来与同学们交流。此次法学院开展法史论坛,和大家见面很是高兴,借此机会谈谈我在读方面的一点体会。

  • 标签: 法史 治史 读史 法学院
  • 简介: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牟军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等国传入西藏,在与吐蕃原始宗教──钵教的长期斗争中占了上风,在雪域高原得以发展,并在吸收钵教中有利于统治者的某些思想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带有西藏地方特点的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的传入及后来喇嘛教...

  • 标签: 近代西藏 佛教发展 喇嘛教 松赞干布 法律形式 保护宗教
  • 简介:佛教东传史上道安是一位对佛经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他开拓出了佛经传译的新纪元,标志佛教文化传播走向系统和规范。道安学兼内外,具有包括政治洞察力在内的多方面的才能。他的声望和影响借助王权的支持而遍于京洛,他在当时的僧俗各界具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道安毕其一生,与般若学相始终,在佛学思想上说,他是本无宗的代表。他与竺叔兰、罗什并驾齐驱,将般若学推向高峰。他的思想中吸纳了魏晋玄学清谈的内容而具有以道解佛因素。同时道安思想中包含对现实世界有浓厚参与色彩的弥勒信仰。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说,佛经翻译和佛教中国化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确立了一个最佳的典范,而道安在其中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作为一代高僧、一个致力于佛教经典翻译的思想家而言,求知、"决疑"更符合道安的价值取向。

  • 标签: 道安 佛经翻译 本无宗 般若学 以道解佛 弥勒信仰
  • 简介:佛教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及传统法律制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戒律、因果律、佛教人文精神的阐述对现代法治、法律的比较与中国法治的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戒律 因果律 本土化 人性 法治
  • 简介:治理问题是永恒的——让同一块领土上数以百万计的男人和女人共同生活在内外和平及持久繁荣之中。经济学家关心的治理问题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机会成本的计算;社会学家关心的治理问题是保证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至于断裂、文化不至于凋零;法学家关心的治理问题是维护社会正义、调和公共利益、保证每个人都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文既是从公法的角度考虑治理问题的,又是以治理的视野观察公法的。因为,公法制度与治理问题无疑是息息相关的。

  • 标签: 国家治理 公法 节制 善治 共同生活 社会学家
  • 简介:<正>古代中国,礼刑并重,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出礼入法,刑匡一统。中国古代法制,实际上是贯穿着以礼刑为中心的历史。独立的刑法与其他科学的历史一样,是研究该科学产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历史,一般都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1.结构。是就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层建筑的演化,还是联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来写。2.如何运用、取舍和解读史料。由于年

  • 标签: 刑法史 《尚书》 新篇章 刑罚的目的 上层建筑 五帝时代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十恶”重罪制度.以及关于死刑执行日期的限制,均受到佛教教义的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地狱、业镜、福报等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古代司法及司法官。中国古代法律,从制度设计到司法实践,深深打上了佛教观念的烙印。从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感受到文化交融与制度进步的双重变奏。

  • 标签: 佛教观念 中国古代法律 十恶 业镜 福报
  • 简介:5岁妇女童罹患罕见病症2007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彻底打破了5岁女童毛毛的平静生活.也让她原本幸福的家庭滑入了不幸的深渊。当年4月,正在阜阳市某幼儿园上学的毛毛。向妈妈哭诉“肚子疼”。症状十分奇怪:有时一阵比一阵厉害,可没多久症状又消失了。

  • 标签: 道德 幼儿园 阜阳市 女童 症状
  • 简介:本书作者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MFriedman)是法律社会学和法律史研究界的世界级著名学者、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科学院院士。曾经担任美国法律史学会会长、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会长。此书是其代表作《美国法律》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作者用他一贯的优美流畅、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进入美国近现代法律的殿堂。如果有人试图了解近现代美国法律的发展轨迹以及对全球化法律的影响,此书堪称最佳作品。

  • 标签: 美国法律史 二十世纪 法律社会学 法律史研究 斯坦福大学 人文与科学
  • 简介:改良与改革是同义词,洋务自强是经济体制改良,维新变法与晚清新政是政治体制改良;改良是民族发展之常态,革命是非常态;改良遇到大阻碍才含爆发非常态的苹命,但革命后能迅速转入常态.的民族才是有福的民族,“永远革命”则是民族之大不幸。

  • 标签: 晚清法律 改良 革命
  • 简介:引言赫尔穆特·科英(HelmutCoing,1912—2000)是20世纪德国乃至欧洲负有盛名的法学家。在他成长和活跃的年代,法学家更多地将法作为整体来看待。而今天法学内部的分工则日益精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优先于对整体的“综合”。

  • 标签: 欧洲 穆特 赫尔 法史 法学家 20世纪
  • 简介:刑法实践以犯罪为核心而展开,犯罪是引发共同体的道德评价并受国家刑罚回应的行为,因此需要对犯罪的价值本质和为什么国家要以刑罚加以回应的证成难题作出解释。从自然法的视角看,法律的道德基础在于共同。法律通过设置一个制度性框架让社会成员可以追求和实现共同,而刑法是以强制方式保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实践机制的特殊规范。刑法通过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反映了这些行为对共同的不尊重。共同的本质决定了国家将犯罪者驱离共同之外是内在回应性的,这支持了刑罚报应主义的合理性,也能回应报应主义所面对的诸多传统挑战。

  • 标签: 自然法 共同善 犯罪 刑罚 报应主义
  • 简介:落实证据裁判,完善证据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在技术层面的重要议题,其中包括对证据排除规则体系的建构。从比较法和制度角度观之,排除规则体系主要是英国司法制度变革的产物。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一些诉讼程序变动为以排除规则筛选庭审证据这种管控方式,提供了发展动因。首先,陪审团的转型造就了二元管控结构和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事实认定者,这为排除规则的发展确立了制度空间。其次,证据成为危险性信息源,产生了排除规则立法的实践需求。最后,激励对抗式举证和支撑言词论辩式庭审的需要,成为排除规则得以长远发展的程序驱动。对这些发展动因的制度解释,能够为反思当代我国排除规则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参照。

  • 标签: 证据法 排除规则 陪审团 对抗制 司法改革
  • 简介:新中国毒品犯罪的学术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果丰硕。毒品犯罪研究具有明显的应世性、阶段性、地域性特征。主要研究范式为毒品犯罪的注释性研究、犯罪学研究、诉讼法学研究、刑事一体化研究等。多种研究范式、多学科视角的运用推进了毒品犯罪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但这些研究范式也存在着僵化、简单化、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而且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社会政策研究的空白亟待填补。

  • 标签: 毒品犯罪 研究 学术
  • 简介:实践证明,推行村民自治,是现代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石和保障。村民自治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来约束管理者的权力和保障自己的权利。通过对三个村寨的村规民约的考察,发现规约中所缺的正是为了规约管理者——一般是村委会——权力的条款,缺乏有效的监督,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目前一些村寨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不做。文章借鉴治理论,并运用相关的法律分类理论,对如何完善村规民约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农村 自治 治理 善治 村规民约
  • 简介:警察武力法的正义价值标准由标示正义价值方向的基本理念和标示正义价值尺度的基本原则两项基本要件分级承担并贯彻。中国警察武力法有:社会正义与法律正义有机统一、保权与控权有机统一和价值、规范、事实有机统一三个居位"法上之法"的基本理念和危害行为与武力行为法定、危害行为与武力行为相当、武力行为克减和多样化和正当程序四个居位"法上之法"的基本原则。上述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对系统理解、把握中国警察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和构成要件、各种规范的内在关连性,以及构思未来的、"应然"的中国警察武力立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警察武力 正义价值标准 基本理念 基本原则
  • 简介:西方法律思想是一门法学基础学科,属于理论法学的范畴.该学科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创设的.二十多年来,经过学者们的辛勤耕耘,该学科已初具规模,为繁荣法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世纪开始之际,很有必要对其二十多年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并对其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提出展望和设想.

  • 标签: 西方法律思想 理论法学 法学基础 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