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偿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债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提交给提存机关而消灭债务一项制度。在提存关系领域,应当区分提存成立要件与提存生效要件。在我国法上,提存法律效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民事实体法上问题,也是一个与民事程序法上公证制度密切相关问题。在提存程序中,债务人提存行为直接导致提存物所有权移转于债权人,债权人取得提存物领取请求权,其针对债务人本来请求权消灭。未来立法应当承认债务人享有提存物取回权,并在制度设计上适当抛弃国家主义倾向,更加重视当事人利益。

  • 标签: 清偿提存 法律效果 提存障碍
  • 简介:一、回纥唐朝关系考回纥,后改称回鹘(唐德宗时期上请改),源于唐初漠北九姓铁勒[1]之一,回纥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回纥可汗大多出自此氏族。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是一支位于西北少数民族部落,作为游牧民族,长期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 标签: 唐德宗 唐朝 政策 部落联盟 地理位置 少数民族
  • 简介:法治思维应该是立法者、司法者、行政者和广大公众都应具备素质。法治思维一个重要体现是论证明理即通过论证这种思维方式明立法之理、司法之理。通过论证建立内心确信对于维系社会法治不可或缺。古代法律论题思维两个面向——法律原则和法律论证,给我们提供了借鉴。论题思维在当代复兴和发展——法律论证型式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论说原理和工具。全体公民对法律论证尤其是法律论证型式理解和应用,是法治思维重要一环。

  • 标签: 法治 思维 论证 论题 论证型式
  • 简介:行政主体负有作为义务,这是成立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前提条件。行政主体怠于履行作为义务,这是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发生核心要件。行政主体有履行现实可能性,这是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中有责性要件。行政机关负有作为义务来源,主要源自法律规范、行政规则、行政行为、行政契约与先行行为。行政主体怠于履行作为义务阻却事由应仅限于发生了不可抗力。行政主体有履行现实可能性要件判断应通过个案具体情况,逐层分析权衡个案情形中是否具有危险发生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

  • 标签: 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 风险行政 作为义务 构成要件
  • 简介:美国马克·图什内特教授对几乎已成共识——宪法为何重要"基本权利"式答案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了"政治结构"答案,揭示了宪法对基本权利保护政治机制,凸显了宪法与政治实存关系,把我们对宪法认知,从价值领域导向了关系领域。同时,他提出了宪法为何重要、宪法如何显得重要和宪法如何重要等关联性问题,力图以更为广阔视角,审视宪法重要性。

  • 标签: 宪法 基本权利 政治结构 宪法事实 宪法理念
  • 简介:法学界和法律界对《宪法》第126条中"依照法律"一词包含内容有巨大认知差异。对"依照法律"认知不确定致使法院处理与宪法关系进退失据。《宪法》第126条中"法律"特指普通法律,该条仅授权法院依照普通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法院必须遵守宪法,但谈不上"依照"宪法规定行使审判权。法院以遵从宪法最高法律效力、奉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等多种方式遵守宪法。不适用宪法是法院宪法义务。法院对其所适用法规范性文件做合宪法律理解,是宪法根本法地位在我国司法领域得以体现重要渠道。单凭宪法文本无法确定"法律"范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对"法律"范围有能动影响,但其影响幅度有确定区间。在目前法律体制中,"法律"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次法规范性文件。"法律"最优范围应该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规范性文件和根据宪法制定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法院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要完全回避对宪法援引是不恰当、不可能。放任各级法院和法官任意援引宪法固然肯定是不行,但一概不准许援引宪法也不利于宪法充分实施。对宪法遵守性援引应在充分研讨基础上做出制度化安排,以便各级法院和法官能有所遵循。

  • 标签: 《宪法》第126条 法院 宪法 依照法律 法规范性文件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依法办案目标是精确执法。但在今天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科学执法更贴近司法现实,更以人为本。本文从道德良知、民众感情和经验法则三个方面阐述了朴素正义是科学执法本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朴素正义与法则正义辨证统一是科学执法思维基点,力求依法办案与依理办案有机统一是科学执法思维方法.科学执法思维效果体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有机统一中.而公正要在衡平中守护。

  • 标签: 科学执法 法律思维 朴素正义 法则正义
  • 简介:思维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法治思维不可能自动形成,而必须建立在诸多基础上,其中,个人学习与掌握法律知识是法治思维形成微观内在基础,而国家法治实践有效展开,则是法治思维形成外在社会基础。树立法治思维,还需要整个民族矫正各种非法治、反法治思维方式。

  • 标签: 思维 法治 法治思维
  • 简介:一、《中国法学》杂志编委会换届公告中国法学会批准了本社“关于《中国法学》杂志编委会换届工作报告”,该报告主要内容是:(1)聘任中国法学会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及何勤华教授、付子堂教授担任《中国法学》编委会委员;(2)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3)对上届编委会全体委员付出辛勤劳动和贡献办刊智慧表示衷心感谢。

  • 标签: 《中国法学》 学术委员会 中国法学会 启事 换届工作 编委会
  • 简介:一、《中国法学》改版、扩版、定价及征订事项《中国法学》杂志是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权威学术期刊,是我国法学期刊中四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全国所有人文社科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三重要学术期刊。经研究并报上级批准,《中国法学》将在2014年改为16开本,每期300页。我刊将在已往办刊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办刊理念,力求创新,探索法学理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治建设。

  • 标签: 《中国法学》 启事 期刊影响因子 学术期刊 中国法学会 国家期刊奖
  • 简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发展是政治管理手段巨大变革。这意味着,以“革命”方式推进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终结;以权力为主导纵向管理模式将出现平面化趋势,公权力机关和社会组织将会依据法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实施社会管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可缺少工具,对社会管理创新以及社会转型将产生积极深远影响。为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用法律限制权力任意行使,把权力圈在笼子里面,充分发挥法律和法律方法功能,重视法律权威以及逻辑推理、修辞论证和理解解释等方法作用。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律方法
  • 简介:法律逻辑学理应以法律思维为自己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一般抽象思维作为自身研究对象.法律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法律思维是指一定社会主体在与法相关社会实践中所遵循一定思维样式;狭义法律思维仅指法律职业主体思维方式。我们决不可用对狭义法律思维研究取代对法律思维整体研究。法律思维与法律意识关系密切,它是法律意识中不可或缺内在渗透性要素。因此,欲推进法律意识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努力实现法律思维现代转型并努力培植公民法律信仰。

  • 标签: 法律思维 对法的思维 依法的思维 法律意识 法律信仰
  • 简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核心意义在于用法律限制权力任意行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用法治方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这意味着在对待法治建设问题上不能一味奉行实用主义立场,搞实质法治和能动司法。在现阶段应该坚持严格法治原则,尊重法律权威,用规则和程序规制人们行为。法治思维包含着用法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宏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权利为导向,把法律作为修辞来构建思维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权力话语霸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消除权力傲慢与过度张扬。

  • 标签: 法治 法治思维 权力 法治方式 权利
  • 简介:乱纷纷杂物从各种体面的现代化小区高层落下,砸坏了过路行人,也砸晕了法律人。关于高空抛物法律责任,不同观点法学专家、法律人、业主、物业公司,乃至政府职能部门,争论不休,至今连个取信于多数人主流观点都没有。但实践不能等待,法律必须给予一个现实解决办法,哪怕只是权宜之策。

  • 标签: 法律人 思维转换 政府职能部门 法律责任 法学专家 物业公司
  • 简介:在法学出现了各种流派以后,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法治论者去研究。这就是除了教义学属性法律解释学以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以外,多数法学流派主要观点都是对现行法律规范效力进行程度不同消解、修正、甚至废止。这一方面丰富了法学研究内容,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法律,但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挑战了法律甚至法治权威。对此,法治论者必须正视。在很多法学流派中,由于带有教义学属性法律解释学基本观点被批判,尤其是后现代法学对法治基本原则解构,使我们感觉到,法律人思维(包括法学研究)中出现了规范失落或者说法律隐退。本文分析了在法律决断论和主体选择论矛盾下,法律规范尴尬地位、规范隐退表现、原因以及拯救姿态与理路,所蕴涵问题意识在于批判能动司法理论基础。

  • 标签: 法律修辞 法律解释 法律决断论 主体选择论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主导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排斥普通移民、优惠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政策。一些东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建立了自己技术和投资移民制度。这些现象标志着国际向内移民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它国技术和投资移民经验,以吸纳高端移民为重点,按照一定逻辑路线和标准,细化、完善本国向内移民法律机制。

  • 标签: 向内移民 高端移民 移民机制
  • 简介:我国立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引入了责任保险制度,由于保险法和侵权责任法在规范与功能等方面既有其相互融合一面,又有其相互独立一面,故侵权责任法不同于传统侵权规则,保险法也不能完全取代侵权责任法。我国现行立法注重对保险法与侵权责任法关系予以有机协调,但是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地方:对各方利益平衡应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要注意商业保险与侵权责任机制协调;对具体适用中问题亦应进一步明确规范。

  • 标签: 侵权责任法 保险法 立法
  • 简介:在西方,论题学虽然有着悠久研究传统,不过到后来就衰落了,但这种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得以回归。论题学思维实质上是一种问题思维,是一个寻找论辩前提运作过程,有着特定思维程序。战后西方法学中,论题学个案意识提起,打破了传统封闭体系观念,对法律思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论题学 论据 论辩 法律方法 法律思维
  • 简介:<正>当前,发生在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中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我以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我们将廉政问题仅视作思想工作作风问题,而没有看到这是法律与制度问题。最近,《法学》提出廉政建设法律思考讨论,切中要害,确实很及时。笔者也想借此一栏,就以法肃贪倡廉中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法律思考 法律手段 切中要害 法制观念 刑事责任
  • 简介: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优势及其对方法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可能性误导.

  • 标签: 法哲学 法理学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中国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