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司法公开制度设计看似已非常完备,但实际运行效果却与期望尚有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梳理与分析,探寻产生错判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实现进路,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症结,即裁判形成过程不公开,这是司法公开最核心领域,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司法公开最薄弱环节。探寻其原因,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应归咎于刑事庭审虚化,具体可以分为庭审流程草草了事和审外程序喧宾夺主两个层面。构建完善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路径,就需要在庭审流程和审外程序两个层面遵循司法规律,并以庭审为中心。

  • 标签: 冤假错案 庭审程序虚化 庭审实质化 审判中心
  • 简介:刑法实践以犯罪为核心而展开,犯罪是引发共同体道德评价并受国家刑罚回应行为,因此需要对犯罪价值本质和为什么国家要以刑罚加以回应证成难题作出解释。从自然法视角看,法律道德基础在于共同善。法律通过设置一个制度性框架让社会成员可以追求和实现共同善,而刑法是以强制方式保护社会成员共同善实践机制特殊规范。刑法通过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反映了这些行为对共同善不尊重。共同善本质决定了国家将犯罪者驱离共同善之外是内在回应性,这支持了刑罚报应主义合理性,也回应报应主义所面对诸多传统挑战。

  • 标签: 自然法 共同善 犯罪 刑罚 报应主义
  • 简介:行为人以不作为参与他人法益侵害行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若能成立共同犯罪,是成立不作为共同正犯还是不作为帮助犯,均存在争议。相对而言,重要作用理论和因果过程支配理论具有妥当性。关于行为人以不作为参与他人作为犯性质,主要涉及在什么范围内承认犯罪阻止义务,以及在负有犯罪阻止义务者能够履行义务而不履行时,是成立共同正犯、同时正犯还是帮助犯。应当认为,在不作为者与作为者存在共谋场合,可以成立共同正犯;不存在共谋,如果否认义务犯理论,应当根据是否存在事实支配关系或者行为人对法益侵害结果发生作用力大小,分别成立不作为共同正犯和帮助犯。在行为人以不作为参与他人不作为犯场合,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成立不作为共同正犯或者同时正犯。

  • 标签: 不作为 参与 法益侵害 不作为的共同正犯 不作为的帮助犯
  • 简介:二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及案外人)于诉讼外所达成"和解协议",应定性为所谓"和解契约",并适用《合同法》总则规定。达成和解协议同时又撤回上诉,原告既可按一审判决申请强制执行,也可选择另行起诉,要求对方按和解协议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构成"混同",债归于消灭。就合伙债务,各合伙人均为连带债务人,当连带债务人中一人,因混同而使其他债务人同免其责任,可请求其他债务人各自偿还其本应分担之部分。

  • 标签: 和解 混同 合伙债务
  • 简介: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民商事习惯调查,起源于清末修律期间,这一过程由于清廷覆亡而中断。辛亥革命后,经过一系列政治纷争,大局初定,法律编订工作进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议事日程,出于审判机关司法实践需要,从1918年年初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民商事习惯调查兴起,同样是由于社会纷扰和政局动荡,这次调查依然是无果而终。

  • 标签: 民间规范 民事习惯 《中华民国民法》 北洋政府时期 式微 勃兴
  • 简介:论文开放存储所面临核心法律问题在于,作者或他人是否具有将论文存档传播权利基础。针对该问题,美国《Sabo法案》以及美国NIH、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存储政策及其实施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应对努力。分析这些典型或较具影响力法案与政策实施,可以窥视论文开放存储推行中核心法律问题产生根源、涉及利益关系以及解决可能与方向,并对我国机构开放存储政策发布与实施提供有益经验启示。

  • 标签: 美国 开放存储 经验启示
  • 简介:印度自贸区战略起步较晚但成效显著,目前其自由贸易协定数量居亚洲地区第二,且深受“东向”政策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自贸区战略。分析印度自贸区战略发展历程与特点,梳理印度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签署进展,简要研究其代表性协定特色条款和市场开放程度。最后,基于对印度自由贸易协定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以期为推进中国自贸区战略给予启示。

  • 标签: 印度 自贸区战略 自由贸易协定 启示
  • 简介:2015年《行政诉讼法》迎来了立法近三十年来第一次修订。围绕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两审程序、与复议衔接、救济方式及应否设立行政法院等诸多问题,学界与实务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立法寄予厚望。立法机关吸收了部分提议,着力于解决"立案难,受理难,判决难"等突出问题,尤其在立案程序等问题上做出了较大幅度修订。此外,在探索异地管辖、跨区域法院等专门法院问题上也预留了空间。新法实施一年以来,案件受理量大幅增长。但囿于诸多因素局限,修法仍保守,在诸多问题上并未清晰彻底做出回应。本期所组四篇稿件,所涉及多是这类悬而未决的话题:关于原告资格规定,何为"利害关系"及其构成要素亟待进一步探讨;在临时救济机制上,"先予执行"机制仍有待完善;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作为平行两种救济制度,其制度设计区分度与衔接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化;而复议机关作为共同被告新规定,是否经得起理论上拷问以及为实践所接纳,仍有待于验证。修法一年以来,我们可以感受到行政诉讼制度在整体上向好发展,但深究之下仍留下了不少遗憾。制度变迁与新法实施经验,必然会引发对基本理论展开新探讨,而对域外制度研究则提供了一个不同观察视角。

  • 标签: 裁判所 行政法院 原告资格 立案程序 司法性 行政复议
  • 简介:法律家长主义是支持国家对自我损害行为进行干预或惩罚政治道德原则。在我国学界关于代孕、器官买卖和自杀等社会议题争论中,法律家长主义正当性成为争论核心。中立自由主义者从价值中立自治观出发来反对法律家长主义,并不具有说服力。自治必须放置在共同善语境下才能展现出其道德意义,这为法律家长主义正当性提供了道德依据。法律家长主义能够在法律教义学中得到妥善地安置。在刑法实践中,经由辩护梯度上升,法律家长主义为被害人同意和自我损害行为犯罪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刑事立法中一些难题。

  • 标签: 法律家长主义 被害人同意 自我损害行为 犯罪化
  • 简介:美国宪法内涵了基本权利体系演化巨大潜力,通过以权利为中心宪法技术发展,实现了普通法原则与革命原则有机结合,从而使美国达到了国家能力建设历史高度。新自由主义和身份/承认政治特殊联姻,对战后美国“新政”宪法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当代美国宪法不仅面临来自内部矛盾撕裂,其传统依托“威斯特伐利亚”宪法框架也在全球化潮流中遭遇冲击。全球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结构变迁,预示着美国宪法模式全球化内在危机。在私法化、全球化与治理化趋势多重挑战下,美国宪法已经陷入去政治化和泛政治化双重困境之中。美国宪法的当代困境具有普遍代表性,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18世纪宪法革命遗产,从中寻找新历史进步动力。

  • 标签: 社会系统论 宪法私法化 去政治化 新自由主义 美国宪法
  • 简介:《刑法修正案(九)》第4条增加《刑法》第69条第2款,对拘役与有期徒刑并罚采取了吸收原则,对管制与有期徒刑、拘役并罚实行了并科原则。拘役虽然重于管制,但并罚时却轻于管制,这样规定使拘役与管制选择对被告人产生重大影响。法官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时,不得考虑并罚结局,而是应当以刑罚正当化根据为指导,基于案件事实、依照刑法规定、按照量刑规则,独立地对被告人所犯之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再根据刑法规定实行并罚。《刑法》第69条第2款规定,还使数罪并罚、刑期折抵、累犯、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和假释适用产生诸多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

  • 标签: 数罪并罚 有期徒刑 拘役 管制 新问题
  • 简介: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聚光灯式的人物。胡适对先秦法家理解,既是其思想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重新认识中国法治与中国法家一个切入点。胡适以西方学术视野理解法家,以“讲法治书”与“法理学家”定性法家。胡适对法家之名质疑,对法家身份认定,对法家人物辨析,对法家哲学分述,对法治逻辑梳理,对“韩非学”概括与归纳,都具有思想史意义。胡适关于法家著述主要集中在1917年前后。在一百年后今日回望胡适描绘法家思想肖像,不仅有助于接续先哲学思,而且可以为法家学说与法治理论再研究确立一个不容忽视思想参照。

  • 标签: 胡适 法家 法治 法理学 韩非
  • 简介:家事事件与一般民事案件相比,在审判理念、程序上有很多特殊规则,而这些特殊规则才是家事理论研究着眼点与家事审判改革着力点。家事审判中特殊规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强制调解规则、以子女最佳利益为核心全面解决主义以及家事审判机构、审判人员专门化发展方向。目前,我们首要任务应当是针对家事审判中新变化与新问题,分析和提炼家事审判中新理论与新规则,从而为我国家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探索提供更多理论基础、域外经验与程序保障。

  • 标签: 家事审判改革 强制调解 子女最佳利益 全面解决 家事法院
  • 简介:对于刑法因果关系认定问题,无论在理论上采取何种立场,都不得无视当下中国刑事司法语境。本文围绕相当因果关系说,对其理论沿革进行了梳理,且基于对十个近年典型性刑事判决实证考察,揭示了以相当说为中心因果关系理论实务适用现状。即法院在选取因果关系认定标准时,存在单纯适用相当说、条件说与相当说共用、以条件说替代相当说三种情况。并据此认为,以相当说为中心重构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认定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一定合理性,在实践中也获得了相当现实支撑。

  • 标签: 因果关系 相当因果关系说 条件说 实证考察
  • 简介:从实证政治角度考察我国立法权力配置格局、运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立法模式,更加具有实践针对性与理论解释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基于执政合法性与有效性政治考量实行主动立法分权、人大及其常委会利用其政治符号权威与现实资源实现稳健立法充权以及国务院及其部委借助行政权力回应改革需要有效性优势达致迅速立法扩权,这构成了立法权力分化转移,引发了立法权力运作方式变化,使得我国立法模式转向“场域—竞合”模式。现行立法模式存在正当性危机、科学性缺陷、规范性困境需要以民主化、理性化、法治化原则予以重塑,立法模式民主化变革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民主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 标签: 立法政治 立法权力 立法模式 “场域—竞合” 立法原则
  • 简介:对集会游行等群体聚众行为施以场所限制是发达国家以法律规范集体行动重要方式之一。集会游行场所限制大致分为公物使用限制、禁制区限制和私人场所限制三种。公物使用限制主要集中于"公共用物"和"营造物用物"使用限制两个方面,"公共用物"对集会游行限制较少,而使用"营造物用物"举行集会游行则应以不对该营造物本身功能使用造成较大妨碍为限。禁制区之于集会游行限制,除特殊情况外,乃属绝对禁止性限制。私人场所也可绝对禁止集会游行举行,但对于那些具备"准公共场所"性质私人场所,仍涉及如何平衡私人财产权与公民表达自由之间关系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限制聚众群体行为法治经验对于我国当下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群体聚众行为 集会游行 群体性事件 场所限制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目前,"以审判为中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此项改革旨在促使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审判为中心"内涵外延、改革路径,"以审判为中心"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庭审实质化、庭前会议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关系,还未形成定论,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在进行积极探索。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审判中心研究"创新团队组织本次笔谈,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为此项改革提供智识支撑。

  • 标签: 实质化 刑事审判 非法证据排除 分工负责 审前羁押 查明事实
  • 简介:刑法体系中预防因素地位和功能变化使责任阶层与量刑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责任概念内涵经历了从纯主观原始设定到去主观化和规范化、再到现代社会下实质化演变过程,从而在原有的责任阶层中判断责任和预防。量刑层面的各个理论也判断责任和预防,并且预防在量刑中起着愈发重要作用。由于责任阶层和量刑在判断内容和发挥功能上一致性,以及犯罪论责任和量刑责任不需要区分为两个不同概念、犯罪论中预防本身从刑罚论而来,从而可以将责任阶层与量刑结合为需罚性阶层,应罚性与需罚性关系亟需重新调整。考察责任阶层与量刑关系对我国刑法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犯罪论责任 量刑责任 量刑 预防 需罚性
  • 简介:在中华法制文明史上,两宋不仅立法详备,司法井然,而且在宋人诗词酬酢中,也浸润着深厚法观念和法文化。其诗文中每每出现关于法讨论和评判,有不少言论直指现实,切中肯綮,发散出耀眼思想光芒。通过发掘宋人诗文中法观念,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一时期法制律动,从而深化对宋朝法制理解。在法律史学研究中,以诗文证法史应该是一条蹊径,但我们在运用诗文材料时,必得明白作者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之下而作。只有既知人又论世,才有可能凭借个性化诗文求得客观历史真实。

  • 标签: 宋朝 诗文 法观念 法文化
  • 简介:在我国,社区矫正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舶来制度,公众认同是其存续和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心理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和力量充分有效参与前提条件。然而,受重刑和报应传统思想拒斥、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制度设计不健全等主客观因素制约,公众对社区矫正制度认知度和认同感普遍偏低。由此导致社区矫正社会参与严重不足,使其异化为公权力主导“司法矫正”,从而背离了社区矫正内在价值和制度初衷。社区矫正公众认同实现有赖于:引导和改造公众意识,培育现代刑法观念;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公众社会安全感。

  • 标签: 社区矫正 公众认同 公众意识 社区建设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