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老年患者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缺乏针对老年患者的前瞻性循证医学证据,其最佳治疗模式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老年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建议。

  • 标签: 直肠肿瘤/放射疗法 直肠肿瘤/化学疗法 直肠肿瘤/外科学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确放疗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调强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复发部位与放化疗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6-2014年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482例,其中125例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全组复发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46.4%、14.7%,中位生存期23.4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2.96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1.5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23.0%、10.0%。原发灶复发67例(53.6%)、区域淋巴结复发21例(16.8%)、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复发28例(22.4%)、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复发9例(7.2%),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96、24.76、23.23、18.66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46%、11%(P=0.000、0.004、0.008)。6例(4.0%)患者靶区外孤立淋巴结复发,其中5例位于锁骨上区域,1例(0.8%)野外孤立淋巴结复发。结论局限期SCLC放化疗后局部失败部位主要为肺原发灶,更好的分割剂量和靶区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 标签: 肺肿瘤/放化疗法 放射疗法,调强 复发模式
  • 简介:摘要下咽癌是头颈部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25%~35%。由于下咽重要的位置与功能,器官功能的保全与生存的提高同样重要,综合治疗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模式不断更新,患者生存以及器官功能保全率逐渐升高。近年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在下咽癌治疗中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主要介绍综合治疗的进展以及最近的临床研究热点。

  • 标签: 下咽肿瘤/放射疗法 下咽肿瘤/综合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胃癌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2位,严重危害国人的生命和健康。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筛查体系不完善,中国约70%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根治性手术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单纯手术治疗和传统的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效果均不甚理想。术前新辅助治疗具有降低肿瘤分期、减小肿瘤原发灶、消除肿瘤微转移、减少术中散播和术后复发、提高胃癌根治性切除率等优点。近年来,化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新辅助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取得进展。新辅助治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重要的治疗模式

  • 标签: 胃肿瘤,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治疗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口腔医生使用局部麻醉的相关情况。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随机抽取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及工作情况的527名儿童口腔医生关于局部麻醉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影响局部麻醉注射技术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27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49份。449名样本人群中,阿替卡因使用率[50.78%(228/449)]显著高于甲哌卡因[26.06%(117/449)]和利多卡因[22.05%(99/449)]。医生局部麻醉注射技术的选择与学历(χ2 = 10.867,P = 0.045)及其从事儿童口腔诊疗工作时间(χ2 = 11.755,P = 0.029)有关。82%(367/449)医生认为下颌后牙浸润麻醉效果不佳,56%(251/449)医生选择牙周膜麻醉作为补充麻醉。6.68%(30/449)医生认为局部麻醉无并发症,93.32%(419/449)医生对并发症认知不足。结论阿替卡因和浸润麻醉是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注射技术,牙周膜麻醉作为补充麻醉使用率高,但儿童口腔医生对局部麻醉安全性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学习以促进局部麻醉安全。

  • 标签: 流行病学 儿童口腔医学 麻醉药,局部 注射技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精确调强放疗时代鼻咽癌的局部区域控制率非常高,只有10%~20%的患者在初次放疗后会出现局部或淋巴结复发。局部复发鼻咽癌仍然是潜在可治愈的。但局部复发鼻咽癌的再次治疗方案需要优化。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可探讨鼻咽癌的复发模式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方案选择。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疗 肿瘤复发,局部
  • 简介:摘要局部晚期下咽癌由于其原发肿瘤范围广泛,因此常需要结合不同的自体或异体修复材料对肿瘤切除后的缺损进行结构及功能重建。随着修复外科技术的发展,各种组织瓣修复技术愈加成熟及丰富,在此我们对胸大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管状胃及游离空肠瓣等局部晚期下咽癌常用的修复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对其常用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改良应用及应用效果的总结,为我们向精准的结构及功能重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除了重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外,还具有突出的非局部麻醉作用。文章主要对利多卡因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利多卡因静脉输注产生的显著镇痛作用以及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达到的突出效果,其在多个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了抗炎作用,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在抗肿瘤、心肌保护作用方面也有不断发现。此外,利多卡因在治疗耳鸣、呃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围手术期推荐的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剂量处于相对安全的范围。

  • 标签: 利多卡因 静脉输注 镇痛 抗肿瘤 抗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切除直肠间质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肛门内镜胃肠手术(TEM)技术切除直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57.3±13.1)岁。39例患者均由统一手术团队进行手术及围术期管理,随访8~68个月。结果3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在TEM下均成功切除病灶,无输血无中转开腹。术中平均出血量(10.4±3.7) ml,平均手术时间(50.3±9.8)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切除肿瘤平均大小(3.3±1.4) cm,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平均住院时间(7.9±2.3) d。随访期间复发1例(2.6%),转移3例(7.7%)。1例(2.6%)复发患者再次行TEM术后目前并且稳定;2例(5.1%)患者肝转移,1例(2.6%)发生骨转移,其中2例(5.1%)死亡。结论经TEM治疗直肠间质瘤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标签: 直肠间质瘤 经肛门内镜胃肠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生后72 h很内的过渡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生后72 h内的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局部脑氧合证实:局部脑氧合水平低与脑损伤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及神经系统预后不良有关。局部脑氧合依赖于氧的运输和消耗,而氧的运输依赖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含量和脑血流灌注。脑内大动脉阻力指数(RI)是多普勒超声测量脑灌注的一个常用参数。我们旨在研究34周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大脑前动脉阻力指数与局部脑氧合的相关性。方法这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格拉茨医科大学新生儿科进行。采集产前病史并记录每个新生儿的相关数据(如胎龄、出生体重)。测定生后6 h内局部脑氧合,监测SpO2和心率(HR),所有测量均连续进行24 h。在24 h的近红外光谱测量中,新生儿专家采用头颅超声检测脑结构和潜在脑损伤情况,并用脑多普勒超声测量大脑前动脉的R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2.7±1.9)周,出生体重为(1 845±485)g。平均局部脑组织氧合为(69.4±9.5)%,RI为(0.74±0.10),SpO2为(95.8±2.6)%,HR为(142±12)次/min。RI和局部脑氧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0 1/ρ=-0.438)。RI和SpO2(P=0.336/ρ=-0.120)、RI和HR(P=0.372/ρ=-0.113)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的大脑前动脉RI与局部脑氧合之间存在相关性,RI升高与早产儿脑组织氧合降低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D2根治术已成为标准治疗,基于ACTS-GC试验和CLASSIC试验的结果,胃癌D2根治术+辅助化疗成为当前标准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R0切除率,但有关新辅助化疗的方案选择、最佳疗程等方面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回顾近年来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胃肿瘤 药物疗法,联合 临床方案 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程后期以感染性胰腺坏死为主的第2次"死亡高峰"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挑战。外科医师对感染性胰腺坏死干预指征、时机、策略及方式的掌控尤为重要,对其早期预测与识别、术后管理与协作也需不断加强。目前,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干预呈现微创化、阶段化、多学科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特点,临床医师不仅应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体系,还应重视SAP的非感染性局部并发症,防患于未然。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就目前SAP局部并发症外科干预的临床实践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SAP患者后期整体治愈率。

  • 标签: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局部并发症 外科干预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口腔局部麻醉教学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7月选择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6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对照组(C组)、仿头模组(F组)和虚拟仿真组(V组),每组20人。全部学生统一接受理论知识培训及观看操作演示,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将C组学生两两分组互相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分;F组和V组分别在仿头模和虚拟仿真系统上进行练习,结束后进行麻醉操作考核。操作考核后三组统一进行第二次理论考试,额外再对F组和V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各分组前后两次理论成绩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三组操作成绩和麻醉效果评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操作成绩和麻醉效果评分的比较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麻醉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显示,V组学生经过练习后,第二次理论成绩明显提高,与第一次理论成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768,P = 0.001),而F组和C组学生的第二次理论成绩与第一次理论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F = 2.079,PF = 0.051;tC = 0.538,PC = 0.597)。在操作考核中,三组的考核成绩分别为C组(82.1 ± 2.6)分、F组(83.9 ± 1.5)分、V组(85.7 ± 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2.629,P<0.001)。麻醉效果考核成绩分别为C组(63.5 ± 6.7)分、F组(68.5 ± 5.9)分、V组(74.0 ± 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3.157,P<0.00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虚拟仿真系统更能够提高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水平及学习兴趣。结论在口腔外科麻醉的临床前教学过程中,虚拟仿真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值得推广。

  • 标签: 虚拟系统 口腔麻醉 临床前教学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正经历着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发展,从单纯强调根治到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的理念方向改变。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可以做到早期胃癌病灶精准切除,因为相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胃壁的全层切除保障了肿瘤的垂直切缘的可靠性,而腹腔镜技术不但可以起到辅助内镜下进行全层切除,缝合胃壁缺损,更解决了ESD所欠缺的淋巴结清扫问题。目前,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有腹腔镜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内镜辅助的腹腔镜楔形切除术、非暴露技术腹腔镜-内镜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和非暴露内镜下胃壁翻转术等。尽管每种双镜联合的治疗方法都存在缺陷,但是相较传统胃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等特点。淋巴结清扫问题是早期胃癌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现阶段的前哨淋巴结可能仍然存在术中淋巴结示踪操作略显繁琐的问题,并存在一定失败率,而且术中淋巴结活检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率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早期胃癌精准治疗手段,相信器械设备技术的发展会使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方法操作性更强,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局部切除 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心包移植纵隔大血管重建治疗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技术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同一诊疗组,接受自体心包移植左头臂静脉旁路重建联合上腔静脉修补的6例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移植物血管通畅情况以及近期预后等指标。结果全组手术(192.3±32.5)min,术中出血(105.0±27.5)ml,胸腔引流(4.5±1.5)天,术后住院(5.3±2.5)天。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满意,血管造影显示1例术后10个月左头臂静脉旁路重建血管闭塞,其他患者重建血管通畅。术后平均随访34.3个月,1例于术后23个月出现胸壁转移,接受局部放射治疗后病情稳定,余5例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应用自体心包进行纵隔大血管重建治疗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安全有效,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标签: 胸腺瘤 胸外科手术 自体心包移植 血管重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栓药物治疗,2组患者由同一主刀医生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30 d内患者切口并发症、出血性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4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4例(口服华法林14例、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3例,口服阿司匹林36例口服氯吡格雷13例、口服替格瑞洛1例、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7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试验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术区皮下血肿,无需输血及再次手术治疗,4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出现阴囊水肿。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保守治疗后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长期口服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可安全地行局部浸润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不中断抗血栓药物治疗与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相比不会增加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疝,腹股沟 围手术期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切口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洛铂单药单周方案同期放疗中洛铂最大耐受剂量(MTD)。方法选择18例Ⅲ-ⅣA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采用根治性IMRT同时进行洛铂剂量递增试验。洛铂初始剂量10 mg/m2,组间递增剂量为5 mg/m2,每个剂量组至少3位受试者。如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MTD,定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0、15 mg/m2剂量组各3例,20、25 mg/m2剂量组6例。25mg/m2组出现2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因此MTD确定为20 mg/m2。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肿瘤和颈部阳性淋巴结临床缓解率为100%。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洛铂单药周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MTD为20mg/m2,该方案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好,值得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鼻咽肿瘤/同期放化疗法 洛铂 剂量限制性毒性 最大耐受剂量
  • 简介:摘要骨梅毒以先天性骨梅毒报道较多,而后天性骨梅毒鲜见报道,尤其是病变致骨缺损者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为后天性左腓骨梅毒致局部骨缺损,病理活组织检查示大量浆细胞高度增生,伴骨破坏,极易与浆细胞骨髓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需全面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避免误诊。

  • 标签: 骨梅毒 后天性 骨缺损
  • 简介:摘要虽然近年来中国保留乳房手术率不断上升,保留乳房手术已逐渐成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留乳房手术率仍较低。患者担心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局部复发是影响保留乳房手术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文献对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报道,笔者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区段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