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广东省广州2013-2015年闪电监测资料以及2010-2015年雷电灾害资料,对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雷电灾害频度特征以及雷电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广州雷电发生发展规律总结概况了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思路,以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

  • 标签: 广州市 闪电 雷电灾害 监测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广州越秀区老年人群体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知晓、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越秀区下辖某6个街道的84名60岁以上老人,调查其对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知晓率和需求情况。结果在81份有效问卷中,身体处于亚健康或患病状态的有67人,占82.7%;知晓医养结合模式的有18人,占22.2%;有医养结合需求的有42人,占51.9%。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老年人购买医养结合服务无明显影响,文化程度、有无医保以及健康情况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广州越秀区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知晓率不高,有必要加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宣传,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从而促进医养结合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医养结合 广州市越秀区 人口老龄化
  • 简介:摘要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广州因地制宜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医联体体系;按照各区的医疗资源分布特点分为控制发展区域、平稳发展区域和鼓励发展区域,其医联体建设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发挥中医在社区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中的优势,建立中医专科联盟,为居民提供连续性医疗与健康服务;制定相适应的医保支付制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但尚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医保杠杆作用不足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 标签: 医疗联合体 医保支付制度 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 广州市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广州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通过定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对22名广州三级甲等医院参与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组骨干、职能科室负责人和独立考核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数据。结果6名(27%)受访者混淆了"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概念;9名(41%)受访者认为,在项目建设实施的特定阶段,专科建设内涵和实施重点与重点学科项目有所重叠。20名(88%)受访者认为职能管理流程与职责应进一步细化,19人(86%)表示缺乏财务专业知识增加了项目实施难度,16人(73%)反映信息统计、管理和共享困难,19人(86%)对项目考核标准理解有争议。结论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接项目组,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机制进行精准释义和引导,细化管理流程,实现财务精准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助力数据采集与共享。

  • 标签: 临床重点专科 项目管理 项目实施 广州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特点,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用人单位在广州的职业病发病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至2020年广州职业病发病病种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0至2020年广州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9大类38种1 341例,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8.1%(511/1 341)、30.5%(409/1 341)和16.2%(217/1 341)。电焊工尘肺和矽肺病例分别占职业性尘肺病病例数的47.7%(244/511)和34.4%(176/511)。噪声聋病例占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病例数的99.8%(408/409)。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26.7%(58/217),其中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数居多,占79.3%(46/58);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73.3%(159/217),其中苯、铅中毒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病例数的79.2%(126/159)和17.6%(28/159)。结论应将电焊工尘肺、矽肺、噪声聋、苯中毒、铅中毒、二氯乙烷中毒等作为广州重点职业病进行监督管理。

  • 标签: 职业病 描述性流行病学 发病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序预测模型中的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和自回归(AR)模型在预测广州急救调度日出车数量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广州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急救调度出车记录分析计算日出车数量时间序列,对该序列进行时序预测模型辨识,得到ARIMA(1,1,1)、AR(4)以及AR(7)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对日出车数量做出预测拟合。ARIMA(1,1,1)模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参数运算采用Prony方法,预测拟合未来的出车数量;AR(4)和AR(7)模型采用均匀系数,预测当天出车数量。结果ARIMA(1,1,1)、AR(4)以及AR(7)都可以实现对日出车数量的有效预测,ARIMA(1,1,1)的预测拟合误差随着预测时间的延长下降。两个月内的急救调度日出车量预测拟合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低于6%,结果基本都位于95%置信区间内,利用模型的残差分析验证了模型显著有效。结论ARIMA模型可以对两个月内的急救调度日出车量做长期预测拟合,AR模型可以对急救调度日出车量做短期有效预测。

  • 标签: 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自回归模型 预测 急救调度 Matlab仿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10家医院急诊科护士智谋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10家医院急诊科37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护士的人口学资料,采用智谋量表(RS)评价急诊科护士的智谋状况。结果广州10家医院的372名急诊科护士智谋得分最低分为26分,最高分为131分,平均(75.2±12.3)分,智谋水平偏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工作性质、月收入、夜班天数、压力程度是医院急诊科护士智谋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广州10家医院急诊科护士智谋水平属于中等水平,应该通过合理设计学习培训活动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智谋水平。

  • 标签: 急诊科护士 智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2017-2018年流感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7-2018年流感疫情标本,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2017—2018年共采集流感疫情标本4 298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14 %。2017年和2018年均呈现双峰流行的特点,其中2017年流行高峰出现在5—8月和10月—次年1月,2018年流行高峰较2017年提前1至2个月,出现在3—6月和10—次年2月。2017年疫情流行株为甲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2018年疫情流行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0~19岁年龄组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病原,20~29岁年龄组A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幼儿园中A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小学和初高中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不同年龄组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结论广州2017—2018年流感疫情呈双峰流行,高峰期出现在4—7月和10—12月,不同流感型别交替流行,不同年龄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流感 疫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累计报告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103例,其中确诊病例92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数占全国同期11.4%(92/806)。男女性别比为1.58∶1(63∶40),年龄中位数31(P25~P75:22~40)岁,年龄范围11~63岁;职业以商业服务(41/103,占39.8%)及学生(36/103,占35.0%)为主。入境后目的地为非广东省内占43.7%(45/103),涉及19个广东以外省份及直辖。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英国(27/103,占26.2%),菲律宾(13/103,占12.6%),美国(13/103,占12.6%)和尼日利亚(7/103,占6.8%)。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入境航班34条,其中发现病例≥3例的航班10条(10/34,占29.4%),累计航程时间(11.14±0.53)h。29例(29/103,占28.2%)在入境前已出现症状,65例(65/103,占63.1%)在发病前已被管控。发病后被管控病例的自由活动时间为(6.76±0.79)d。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53人,导致境外输入聚集性疫情13起,涉及病例36例(包括境外关联病例1例)。结论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分布广泛,尚未发现病例在飞机上传播。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早期扩散风险较高,政府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特征 输入性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外籍人员的HIV检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广外籍人员的HIV检测及干预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30名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开展一对一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HIV检测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结果共调查外籍人员230人,其中男性156人(占67.8%);来自非洲地区217人(94.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38人(60.0%);以经商169人(73.5%)和学生47人(20.4%)为主;在中国广州累计居留时间>12个月为132人(57.4%);最近6个月在中国健康体检的比例为49.1%(113/230);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6.0%;最近1次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比例为39.6%(89/225);最近3个月内HIV检测比例为47.8%(110/2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近3个月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累计居留时间≤12个月者(与累计居留时间>12个月者相比,OR=3.12,95%CI:1.49~6.56)、最近6个月在中国健康体检者(与未做过健康体检者相比,OR=2.53,95%CI:1.17~5.48)、知晓广州HIV检测咨询服务机构者(与不知晓者相比,OR=3.65,95%CI:1.71~7.78)。结论广州部分外籍人员HIV检测比例及安全套使用比例均较低,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并且了解HIV检测咨询服务的人员更有可能进行HIV检测,需鼓励外籍人员进行HIV检测,增强其自我检测意识。

  • 标签: 外籍人员 HIV检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6年至2020年“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期间广州海珠区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情况,评估结核病防控成效,为制定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社会学及经济学评价方法,对广州海珠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家庭成员、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累计登记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2 911例,进行家庭密切接触者筛查8 714例,筛查率99.86%,检出率0.24%(21/8 714),有临床症状者肺结核检出率高于无临床症状者。(2)累计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8 606例,筛查率1.26%(8 606/682 01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10 472例,进行胸片筛查4 964例,发现肺结核患者211例,检出率1.11%(211/19 078)。(3)累计对3 741例肺结核患者开展艾滋病病毒(HIV)筛查,HIV初筛阳性11例,检出率0.29%(11/3 741);累计对6 697例HIV感染患者开展肺结核筛查,发现肺结核患者55例,检出率0.82%(55/6 697)。(4)累计登记学校肺结核患者445例,进行密切接触者筛查14 304例,筛查率92.53%,发现肺结核患者13例,全部为病原学阴性学生患者,检出率0.09%(13/14 304)。(5)社会学评价结果。肺结核患者报告发病率从2016年78.04/10万逐年递降至2020年53.76/10万;累计规范管理肺结核患者5 697例,规范管理率为95.76%;累计成功治疗肺结核患者6 015例,成功治疗率为95.31%。(6)经济学评价结果。累计挽回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63 392年,获得完整生命数768个,免受结核菌感染的健康人数60 150~90 225人;减少新发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数3 008~4 512人,避免了新发病例损失31 702~47 551年,挽回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961 022.72元。结论广州海珠区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取得较好的成效,应积极推行重点人群“主动发现”模式,减少结核病传播,加速结核病疫情下降。

  • 标签: 肺结核 重点人群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小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探讨心肺复苏培训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9年4月22—26日便利选取广州某小学23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3月(培训前)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知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心肺复苏培训方法及内容。每次培训完当天再次开展知识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培训前,221名小学生对只按压不实施人工呼吸、急救电话、胸外按压位置、按压速度、按压深度问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6.3%、95.0%、89.6%、24.4%、24.0%,培训后233名小学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9.2%、99.6%、99.6%、63.5%、70.0%,培训后正确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认为有必要学习心肺复苏、愿意对陌生人实施心肺复苏的学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经心肺复苏培训的广州小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低下,建议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重视急救技能的宣传与培训,制订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培训方案,提高学生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问卷调查 急救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4至2019年广州报告疑似职业病诊断情况,为疑似职业病监管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于2020年7至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广州2014至2019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和《尘肺病报告卡》,进行匹配分析,了解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诊断及确诊情况。结果2014至2019年广州共报告疑似职业病例7大类32种1 426例,每年报告例数平均约240例,疑似职业病主要病种为噪声聋(68.44%,976/1 426)、慢性苯中毒(16.48%,235/1 426)、其他尘肺病(4.84%,69/1 426)、矽肺(3.23%,46/1 426)以及电焊工尘肺(1.82%,26/1 426)。要求进入职业病诊断程序诊断率为36.61%(522/1 426),确诊率为59.20%(309/522)。2019年疑似职业病诊断率最低(23.92%,61/255),花都区诊断率最低(8.33%,9/108),疑似职业性尘肺病诊断率最低(28.03%,44/157),疾控中心报告的疑似职业病诊断率最低(17.43%,19/109),广州外机构报告的疑似职业病均没有进入诊断程序。疑似职业性皮肤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及职业性肿瘤均确诊,职防机构确诊率最高(94.87%,37/39)。结论2014至2019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主要病种为噪声聋、苯中毒及尘肺病,疑似职业病总体诊断率及确诊率均不高,建议完善疑似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并加强疑似职业病的后续管理及监督。

  • 标签: 疑似职业病 监管 诊断率 确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9年广州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2019年,广州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2010-2019年广州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调整期望寿命 生命质量 疾病负担 时空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助产士高危预警评估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广州6所医院的助产士采取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助产士高危预警评估能力的自我鉴定、助产士高危预警评估能力的培训现状3部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91.4%(148/162),调查的助产士均为女性,40.5%(60/148)的助产士年龄为26~35岁,有65.5%(97/148)的助产士分布在三级甲等医院,81.8%(121/148)的助产士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61.5%(91/148)助产士所在医院有严格的培训及考核标准,医院相关部门不重视和医院条件有限是影响助产士高危预警评估能力高低的主要原因;助产工作年限越高、年龄越大、职称越高,高危预警评估能力越强(均P<0.05)。三级甲等医院对助产士高危预警评估能力的重视程度高于三级乙等和二级及以下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P=0.02)。在助产士是否满足医院高危妊娠的相关培训方面,二级及以下医院有48.0%(12/25)助产士不满足,高于三级乙等医院30.8%(8/26)和三级甲等医院21.6%(2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P=0.04)。结论目前广州助产士对高危预警的评估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建议制定相关高危预警评估能力的统一培训制度和考核标准,以规范化提高助产士临床的高危预警评估能力。

  • 标签: 助产士 高危预警 现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1958至2018年广州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的发病特征和存活情况,探讨尘肺病的发病趋势,为制定尘肺病防治政策和评价尘肺病防治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基于尘肺病病例卡和数据库及回顾性随访中收集的数据,对1958至2018年广州报告的全部尘肺病新发病例作描述性分析,包括发病例数的年代分布、病种类型、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和存活情况,以及诊断年龄和接尘工龄的变化趋势。结果1958至2018年广州累计报告1 194例尘肺病新发病例,其中男性1 147例(96.1%),女性47例(3.9%)。尘肺病病种以矽肺(60.1%,718/1 194)和电焊工尘肺(21.5%,257/1 194)为主。累计报告例数位列前三的地区是黄埔区(29.0%,346/1 194)、南沙区(12.6%,151/1 194)和白云区(11.1%,132/1 194)。累计报告例数位列前三的行业大类是土木工程建筑业(25.0%,298/1 1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1%,192/1 194)以及非金属矿采选业(15.7%,187/1 194)。尘肺病新发病例诊断年龄为47.8(23.6~79.1)岁,接尘工龄为12.3(0.4~49.1)年。诊断年龄和接尘工龄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随访到963例尘肺病新发病例,其中存活467例(48.5%),以矽肺(41.3%,193/467)和电焊工尘肺(43.3%,203/467)为主;死亡496例(51.5%,),死亡年龄为69.9(32.4~96.9)岁。结论应根据广州尘肺病的发病特征,加强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职业病诊断机构应采集尘肺病新发病例尽可能完整的粉尘接触史;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尘肺病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

  • 标签: 尘肺病 流行病学 矽肺 电焊工尘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患者的过敏原情况。方法共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就诊的5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抗体检测,用χ2检验分析过敏原分布情况及统计学差异。结果在507患者标本中,男267例,女240例,年龄2~90岁。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者402例,其中男性阳性率为79.4%(212/267),女性阳性率79.2%(190/24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而过敏原阳性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2,P<0.05),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以户尘螨(62.2%,250/402)、粉尘螨(55.9%,225/402)及蟑螂(50.0%,201/402)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以鸡蛋白(22.9%,92/402)和牛奶(19.9%,80/402)为主。结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过敏性患者的过敏原以户尘螨、粉尘螨、牛奶、鸡蛋白和蟑螂为主,不同年龄和季节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日常生活可以重点关注。

  • 标签: 过敏性疾病 过敏原 特异性IgE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州8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阳性事件检测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助力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使用构成比等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8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阳性事件涉及8家不同检测单位,波及个案19例,个案密接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3起为新冠疫苗核酸污染样本造成的个案核酸初筛假阳性事件,1起为高校实验室新冠病毒基因片段污染造成的个案核酸筛查假阳性事件,3起为新冠核酸检测初筛快检方法误差造成的假阳性事件,1起为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其他误差造成。结论新冠疫苗接种单位疫苗污染和实验室新冠核酸初筛使用快检方法误差是本次新冠病毒假阳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疫情处置中新冠核酸快检方法仅作为辅助判断;核酸采样点需对可能存在疫苗污染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防控;新冠病毒相关实验室应严格做好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假阳性 快速核酸检测 疫苗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社区儿童保健医务人员配置现状和职业状态,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月2—10日对广州11个区在岗的所有儿童保健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区儿童保健人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广州每万名0~6岁常住儿童、每平方千米分别配备5.63名和0.08名社区儿童保健医务人员,按服务人口、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3和0.47。调研收回有效问卷574份,其中197人(34.3%)有离职意向。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渐进残差和平方根(RMSEA)=0.04,比较拟合指数(CFI)=0.97],税前平均月收入、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对离职意向的影响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0、-0.46和0.22,工作满意度通过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离职意向(效应值=0.10)。税前平均月收入、聘任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0和-0.16,文化程度、单位所处区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6和0.20。结论广州远郊区社区儿童保健医务人员配置数量不足,儿童保健医务人员离职意向偏高,收入、聘任方式、文化程度、工作区域是影响儿童保健医务人员离职意向的因素。

  • 标签: 儿童保健服务 卫生保健设施,人力和服务 厌倦性,职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和佛山护士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和认知,分析影响护士意愿的相关因素,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6—8月选取广州、佛山各2所二级医院和2所三级医院共8所医院的62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62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2份。结果612名护士中仅31.21%(191/612)的护士愿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56.70%(347/612)持中立态度;78.76%(482/312)的护士愿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最大动机是增加经济收入,90.03%(551/612)的护士最大的顾虑是担心执业风险和人身安全。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及工作时间的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4、26.27;P<0.01)。结论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多持观望态度,应尽快完善护士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护士的权益和安全,有针对性地吸引低年资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 标签: 护士 护理服务 互联网+ 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