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视力,而且要提高视觉质量,视觉质量是除视力之外更高层次的视觉能力。目前,许多角膜屈光手术主要是以瞳孔中心作为检查及治疗的对准中心,由于体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患者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角膜屈光手术术中可能会发生偏心切削,使散光欠矫、诱发散光、增加高阶像差等,影响术后视觉质量。因此,测量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可指导手术的设计,对加强瞳孔中心定位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的测量方法、虹膜识别技术测量体位变化下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情况与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对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术后散光、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综述。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眼球旋转 瞳孔中心移位 散光 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在暗视到明视状态下瞳孔中心位移情况以及瞳孔直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9—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使用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获得从暗视(0.017 lx)到明视(10.400 lx)下的瞳孔中心位移和轴向,并对其进行矢量分析,同时获得暗视和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参数。结果暗视和明视状态下双眼瞳孔直径均呈明显正相关(暗视:rs=0.85,P<0.001;明视:r=0.85;P<0.001),双眼间从暗视到明视瞳孔直径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01)。右眼在暗视、明视状态下瞳孔直径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左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暗视转变为明视状态,瞳孔中心主要向鼻上方向移位。68例受试者右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66例受试者左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所有受试者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均在0.3 mm以内。瞳孔直径的变化量与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双眼瞳孔中心位移与年龄、屈光度以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从暗视到明视状态下近视患者的双眼瞳孔中心位移具有对称性,主要向鼻上方移位

  • 标签: 近视 瞳孔 暗视 明视 光照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veLight FS200飞秒角膜瓣瞳孔中心偏离与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眼科中心应用Wavelight FS200进行FS-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25例125眼,依据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是否偏离瞳孔中心分成无偏离组57眼和偏离组68眼,2个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基线资料匹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追踪观察2个组术后1周、1个月的UCVA、散光、球镜度、角膜曲率及高阶像差情况。结果术后1周和1个月,2个组视力、角膜曲率、残留球镜度数及球差、彗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无偏离组≤-0.50 D和>-0.50 D的眼数分别占87.7%(50/57)和12.3%(7/57),偏离组≤-0.5 D和>-0.5 D的眼数分别占73.5%(50/68)和26.5%(18/68),2个组间不同散光度数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48);术后1个月,2个组间不同散光度数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1,P=0.068)。术后1周和1个月,无偏离组的三叶草差分别为0.05(0.04,0.08)和0.05(0.03,0.07),均低于偏离组的0.06(0.04,0.10)和0.06(0.05,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45,P=0.022;Z=-2.370,P=0.018);术后1周和1个月,2个组球差和彗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过程中的瞳孔中心偏离对于远期视力及散光等视觉质量未发现有意义的影响,术后早期散光及部分高阶像差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视觉体验。

  • 标签: 激光/治疗用途 飞秒激光 角膜瓣 角膜曲率 高阶像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有研究认为先天性瞳孔残膜发生可能由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障碍及成纤维母细胞持久的合成活性所致,但也有病例报告认为与母亲在孕期感染性因素相关,其临床形态有较大差异性,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同。目前对于其治疗,主要根据残膜的大小和对视力有无影响而定,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及手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43-448)

  • 标签: 先天性瞳孔残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在4 mm和7 mm瞳孔直径下视觉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2-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SMILE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46例,年龄18~36岁,均选择右眼数据用于统计。采用欧卡斯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术眼在4 mm和7 mm瞳孔直径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调制传递函数(MTF)、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和斯特列尔比(SR)变化。采用主观质量问卷评估患者主观视觉质量。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MTF及SR值等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MILE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SMILE术后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SE)较术前明显改善(F=210.976,P<0.001;F=144.129,P<0.001)。SMILE术后3个月,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数分别为0.97±0.11、1.00±0.06,SE在±0.5 D内的患者占100%。SMILE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4 mm及7 mm瞳孔直径下SR、MTF、MTF cutof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mm瞳孔直径(明视环境)下各空间频率下MTF、MTF cutoff、SR先降后升,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7 mm瞳孔直径(暗视环境)下,MTF cutoff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MTF、SR在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暗视环境下,年龄、术前暗瞳大小为SR及空间频率20、25、30 c/d MTF的影响因素(B年龄=-0.440、-0.409、-0.404、-0.389,均P<0.05;B暗瞳=-0.404、-0.333、-0.371、-0.368,均P<0.05),年龄为MTF cutoff及空间频率5、10、15 c/d MTF的影响因素(B=-0.522,P=0.003;B=-0.403,P=0.008;B=-0.409,P=0.008;B=-0.416,P=0.004)。术前暗瞳大小为夜视力、眩光光晕得分的影响因素(B=-0.370,P=0.020;B=-0.417,P=0.013)。结论:SMILE术后早期明、暗环境下视觉质量较术前有所降低,暗环境下视觉质量与术前暗瞳大小及年龄呈负相关。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视觉质量 瞳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出生后发现左眼瞳孔区部分变白2个月患儿就诊眼科。左眼10:00方位虹膜表面白色纤维机化条索自瞳孔缘向鼻侧延伸至虹膜根部,局部稍隆起,瞳孔呈针尖状。散大瞳孔瞳孔略微开大,呈斜椭圆形,长轴位于10:00至4:00方位轴向,约0.3 mm×1.0 mm,诊断为左眼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予以左眼散大瞳孔联合右眼遮盖治疗,未予以手术治疗,治疗期间患眼视力逐渐提高,定期随访观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5-86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双眼暗视至明视状态下Kappa角水平偏移量及垂直偏移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近视中心明确诊断为近视的患者,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例(240眼),采用博士伦Orbscan II角膜地形图仪分别于暗视及明视条件下进行检查,记录明暗视下瞳孔直径大小、Kappa角的大小及水平偏移量和垂直偏移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眼在暗视和明视下的瞳孔直径和Kappa角大小;采用散点分布图分析双眼在明暗视下Kappa角的象限分布。结果:左右眼在暗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均明显大于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7,P<0.001;t=13.48,P<0.001)。暗视与明视状态下左眼的Kappa角均大于右眼的Kappa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21;t=5.27,P=0.008)。由暗视转向明视状态时,双眼Kappa角的分布呈现镜像对称,水平方向主要向鼻侧位移,垂直方向主要向上方位移。右眼矢量位移(0.168±0.100)mm,左眼矢量位移(0.171±0.069)mm;87.5%右眼矢量位移小于0.3 mm,92.5%左眼矢量位移小于0.3 mm,绝大多数近视患者的矢量位移在0.3 mm以内。结论:从暗视至明视状态下,随着瞳孔缩小,近视患者的Kappa角分布主要向鼻上方位移。

  • 标签: 近视 明视 暗视 Kappa角 瞳孔
  • 简介:摘要糖尿病患者瞳孔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其异常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眼底疾病的检查及治疗,目前临床针对该病变的应对措施非常有限。本文对糖尿病患者瞳孔功能异常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瞳孔功能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不同瞳孔参数对伴老视的近视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连续就诊的中度近视合并老视患者60例(120眼)。患者在中间视觉环境(1 cd/m2)按瞳孔大小分为3组:小瞳孔(SPG)组(≤5.5 mm)、中瞳孔(MPG)组(5.6~6.4 mm)和大瞳孔(LPG)组(≥6.5 mm)。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行视力、瞳孔反应以及像差检查,比较3组裸眼视力(UCVA)、近视力(UCNVA)、瞳孔反应以及像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瞳孔参数、视力、像差的变化,术前不同组间各瞳孔反射参数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时MPG组和SPG组的UCVA高于LPG组(术后3个月:F=10.62,P<0.001;F=14.21,P<0.001;术后6个月:F=14.88,P<0.001;F=14.81,P<0.001);SPG组和MPG组的UCNVA均优于LPG组(术后3个月:F=37.62,P<0.001;F=25.62,P<0.001;术后6个月:F=37.60,P<0.001;F=38.11,P<0.001)。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MPG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LPG组和SPG组。术后1、3、6个月,MPG组和SPG组患者的收缩幅度、收缩速度和瞳孔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LP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瞳孔扩张潜伏期MPG组和SPG组优于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张持续时间和扩张速度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垂直彗差(C7),水平彗差(C8)和球差(C12)均增加,LPG组患者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视激光屈光手术后6个月,中、小瞳孔大小的患者均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 标签: 瞳孔 老视 Q值调整 FS-LASIK 像差
  • 简介:摘要自主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是除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以外的第三类光感受器细胞,位于视网膜内层,由于其内含黑视蛋白,故具备自主感光能力。瞳孔对光反应(PLR)主要由ipRGCs介导产生。ipRGCs可通过黑视蛋白直接感受光信号产生PLR,也可被来自视杆、视锥细胞的信号激活产生PLR。由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黑视蛋白产生的PLR各具特点,可采用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信号选择性刺激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黑视蛋白,通过对产生的PLR进行分析可间接反映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含黑视蛋白的ipRGCs的功能,这一方法称为彩色光瞳孔测量。现主要对ipRGCs介导PLR的通路、视杆/视锥细胞和黑视蛋白引起的PLR特点、彩色光瞳孔测量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希冀为相关眼科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瞳孔对光反应 自主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黑视蛋白 彩色光瞳孔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移位情况,探讨偏侧咀嚼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移位类型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根据临床症状和颞下颌关节MRI诊断为ADD的111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78例,年龄(31.0±10.9)岁(18~60岁)。根据有无偏侧咀嚼将患者分为无偏侧咀嚼组(40例)和偏侧咀嚼组(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及ADD类型。根据偏侧咀嚼的侧别,将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分为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观察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疼痛、关节杂音以及ADD的分类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偏侧咀嚼与临床症状和移位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无偏侧咀嚼和偏侧咀嚼两组患者中,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疼痛的比例[89%(63/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70%(28/40)](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同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侧(P<0.05)。MRI检查显示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双侧ADD的比例[58%(41/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37%(15/40)](P<0.05)。偏侧咀嚼患者同侧和对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wR)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偏侧咀嚼患者左右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ADDwR和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同侧出现ADDwoR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P<0.05)。偏侧咀嚼与ADD患者的疼痛症状(OR=3.375)和关节盘移位的侧别(OR=2.278)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偏侧咀嚼ADD与无偏侧咀嚼ADD患者的移位类型与临床表现不同,前者出现疼痛和双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偏侧咀嚼ADD患者的同侧颞下颌关节发生疼痛、关节杂音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偏侧咀嚼与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盘前移位侧别相关。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 可复性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偏侧咀嚼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骨水泥移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76.5±8.6)岁;骨密度T值-3.3±0.6。依据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可分为4个类型:骨水泥原位松动4例,骨水泥松动前移6例,骨水泥前移伴椎体骨块后移2例,骨水泥后移1例;其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例,钉棒固定椎板切除联合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7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患者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畸形cobb角及观察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变化评估疗效,保守治疗患者观察症状评估疗效。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7(5, 12)个月。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5.0(4.0, 5.0)分、3.0(2.0, 3.0)分、3.0(2.0, 3.0)分]均较术前[8.5(8.0, 9.0)分]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50.6%±4.2%、37.8%±4.5%、29.3%±5.6%)均较术前(93.2%±3.6%)显著持续改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10.0(9.0, 11.0)°、9.0(9.0, 11.0)°、10.0(9.0, 12.0)°]均较术前[12.5(11.0, 14.0)°]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恢复Frankel分级有显著改善。3例保守治疗患者,1例治愈,1例随访无变化,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患者的疼痛、脊柱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症状。

  • 标签: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成形术 骨水泥移位
  • 简介:摘要瞳孔对光反射是视网膜及视神经传入通路的一个潜在功能性标志,当青光眼出现单眼或双眼不对称发展的视神经病变时,可产生异常的瞳孔对光反射或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随着瞳孔对光反射检测设备不断发展,目前基于瞳孔动态影像识别技术检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准确度有所提高。本文对近年来新型瞳孔检测方法在青光眼损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估瞳孔测量仪对青光眼检测的准确性和发展现状,为探索青光眼筛查的检测手段提供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52-157)

  • 标签: 青光眼/诊断 瞳孔对光反射
  • 简介:摘要先天性瞳孔-虹膜-晶状体膜伴前房角发育不良(congenital pupillary-iris-lens membrane with goniodysgenesis,CPILMG)是一种罕见的眼前节疾病,典型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瞳孔、持续生长的瞳孔膜和前房角发育不全,常单眼发病,无家族遗传性。患者通常伴有遮蔽瞳孔区的白膜和虹膜膨隆,易出现形觉剥夺性弱视和闭角型青光眼。其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少部分深前房和瞳孔膜能自发消退的患者可随访观察。目前关于CPILMG多为病例报道,临床上易与Axenfeld-Rieger综合征和永存胎儿血管系统等疾病混淆,详尽了解CPILMG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将有助于明确临床诊疗评估。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深入对CPLIMG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415-419)

  • 标签: 先天性眼部疾病/鉴别诊断 瞳孔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PORT)流程中含靶区纵隔移位规律和实施中期评估的价值。方法100例NSCLC术后N2期和R1-2切除并任何N期患者,以骨性解剖建立坐标轴,测量纵隔三维方向在PORT流程中的移位规律。采用WilCoxon、Kruskal-Wallis、χ2检验统计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PORT流程中X(前后)、Y (左右)、Z(上下)方向纵隔移位分别为0.04~0.53、0.00~0.84、0.00~1.27 cm,纵隔移位距离的大小顺序分别为Z>Y>X;ROC曲线计算临界值分别为0.263、0.352、0.405,>临界值者分别为25(25%)、30(30%)、30例(30%),纵隔三维方向移位不同(P=0.007、<0.001、<0.001);X、Y、Z方向的纵隔移位与切除部位(P=0.355、0.239、0.256)、手术方式(P=0.241、0.110、0.064)均相近。全组纵隔移位>和≤临界值、放疗中程模拟(m-S)后修改和原计划放疗的比较分析显示PORT患者放射性食管炎(RE)、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均相近(均P>0.05);但m-S后修改计划病例≥3级R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原计划PORT患者,分别为0、7%(P<0.001)。结论NSCLC根治术后N2期和/或R1-2切除病例的PORT流程中存在纵隔移位,20%~30%患者发生明显的移动,PORT流程中期重新定位并修改靶区和放疗计划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利。

  • 标签: 纵隔移动 癌,非小细胞肺/术后放疗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溧阳市中医医院25例(25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行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耗时及术后视力。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25例硅油全部顺利取出,无硅油残留。随访末期视力≥0.1者18眼(72.00%),优于术前的5眼(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7,P=0.000)。无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或人工晶状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 标签: 灌注,前房 取出术,硅油,经瞳孔 手术,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