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石墨材料联合米诺地尔对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对24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进行背部脱毛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石墨组、米诺地尔组、实验组,每组6只。正常组仅进行了脱毛处理,石墨组于脱毛区域每天使用石墨材料覆盖并通电处理1 h,米诺地尔组每天外用5%米诺地尔1 ml,实验组每天外用5%米诺地尔1 ml后,再局部使用石墨材料通电处理1 h。干预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毛囊细胞凋亡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增殖抗原(Ki-67)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检测Wnt5a蛋白(Wnt5a)、Wnt10b蛋白(Wnt10b)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和Wnt10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采用多因素分析。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与其他3组比较,实验组小鼠的毛囊数目明显增多,毛乳头膨大,深入皮下组织,多数处于生长期。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处理第14天,实验组Wnt5a高于米诺地尔组(7.37±0.14比4.93±0.15,F=0.15, P<0.01),实验组Wnt10b高于米诺地尔组(7.92±0.08比6.45±0.09,F=0.14,P<0.01)、实验组β-catenin高于米诺地尔组(7.37±0.06比6.53±0.04,F=0.57,P<0.01)。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β-catenin表达水平高于米诺地尔组(1.48比1.17),实验组Wnt10b表达水平高于米诺地尔组(1.19比0.90)。结论石墨材料联合米诺地尔可能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水平来调控小鼠的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

  • 标签: 石墨烯 米诺地尔 脱发 毛发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企业石墨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情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9月,收集2019年1至8月在我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某石墨生产企业中54名接触石墨粉尘的作业人员的体检资料,分析年龄、工龄与心肺功能的关系,用χ2检验比较体检指标的差异。结果该企业共有石墨作业人员54人,职业健康体检异常15例,异常率27.8%,其中右心功能异常7例,肺功能异常8例。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心功及肺功异常率有升高趋势(χ2=0.042,P<0.05)。结论随着石墨的研发及大量生产,工作人员接触与暴露石墨的机会增多,本文旨在了解石墨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否存在威胁,为职业病预防工作提供早期依据。

  • 标签: 石墨烯 职业健康体检 结果分析 职业病 健康管理
  • 作者: 孙玄玄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3-13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3期
  • 机构:2004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用机械剥离法将石墨层片剥离,获得了碳原子sp2杂化连接的单层石墨层片[1]。此种可稳定存在的二维单原子厚度碳原子晶体——自由态石墨烯(Graphene)[2]。石墨烯与富勒烯和碳纳米管比较,其价格便宜,原料易得,且质量轻,理想比表面积大(2630m2/g)[3],导热性能好[3000W/(m·K)][4],拉伸模量和极限强度与单壁碳纳米管相当[5-6],石墨烯所表现出的种种优良性能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方面,石墨烯都展示出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石墨烯是无机材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在电子、传感器、电池、超电容器和催化剂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掺杂对石墨烯实现功能化,促使石墨烯的带隙展宽,对其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石墨因其具有优良的特性,一直受到广泛地关注。以铜箔为基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石墨制备方法。本文主要对铜箔在石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对铜箔制备工艺进行介绍,可以更直观地看出铜箔对于石墨制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介绍了表面预处理方法,以提升石墨的制备质量。

  • 标签: 铜箔 石墨烯 化学气相沉积
  • 简介:摘要氧化石墨是一种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可对职业暴露人群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本文从氧化应激、物理损伤和酶活性紊乱等分子机制综述了氧化石墨及其衍生物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讨论当前细胞毒性减轻机制的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石墨材料职业健康风险防控和生物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细胞毒性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纳米材料 职业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酰胺功能化石墨纳米带(GONRs-AM)并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性能。方法对所制得的GONRs-AM进行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通过批处理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GONRs-AM吸附铀的影响。结果GONRs-AM对铀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94.5 mg/g,该吸附过程是受pH影响的,自发的放热过程,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结论GONRs-AM对铀的吸附性能较好,可用于放射性废水中吸附分离铀。

  • 标签: 氧化石墨烯纳米带 酰胺 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灵敏且简便的检测方法,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石墨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通过在石墨传感界面锚定化学小分子,然后修饰上DNA四面体探针,实现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通过测试传感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可将探针与目标物杂交结合的生物信号转化为器件的电学信号,并通过晶体管器件的信号放大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结果靶向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RNA的ORF1ab序列的DNA四面体探针与目标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结合。测试了唾液中不同浓度条件的2019-nCoV的核酸模拟样本,观察到随着目标核酸的浓度增加,晶体管传感器件的狄拉克点产生规律性的向左偏移。在100 μl的待测液,传感器件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5拷贝/μl,且响应时间低至5 min。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场效应晶体管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灵敏度并缩短了检测时间。

  • 标签: 病毒 核酸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石墨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导电、光学等特性,在包括眼科在内的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石墨与干细胞研究联系起来,研究其对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的调节作用。本文对石墨及其衍生物对神经干细胞命运的调控予以综述。

  • 标签: 神经元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神经干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石墨气凝胶(GO-A)对钍的吸附特性。方法采用水热还原组装法制备GO-A,并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考察其对放射性废水中钍的吸附效果,包括溶液pH、吸附时间、钍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影响因素。结果在pH为3.0、GO-A的用量为20 mg、溶液体积25 ml、25℃振荡4 h的实验条件下,GO-A对钍的最大吸附量为85.8 mg/g。结论GO-A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固液分离方便,对钍具有较高的吸附净化能力,将为含钍放射性废水处理以及环境监测的样品前处理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

  • 标签: 石墨烯 气凝胶 吸附
  • 简介:摘要石墨因其出色的气敏特性成为了近年研究热点。对石墨吸附气体后的电学性质研究,是将其应用于气体传感器,半导体仪器等器件的基础。本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仿真进行指导,通过MaterialStudio仿真软件以及Castep模块对石墨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建立石墨吸附一氧化碳分子物理模型,优化模型结构,结合理论与实验经验计算石墨吸附气体的电学性能;对比本征、掺杂Al、掺杂N石墨对气体分子吸附的影响,并得到吸附模型的稳定结构、能带以及态密度,对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征石墨对一氧化碳气体的吸附属于偏弱的物理吸附。对于吸附一氧化碳气体来说Al掺杂石墨与吸附气体形成了共价键,吸附类型也变为较强的化学吸附,N掺杂石墨适当的增强了吸附效果,但整体吸附能力并没有像Al掺杂石墨一样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 标签: 石墨烯,一氧化碳,第一性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墨氧化物纳米颗粒负载NBDC6-神经酰胺(NPP/C)对乳腺癌细胞(Luminal A型)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NPP/C为实验组,以荧光标记的神经酰胺(NBDC6-Ceramide)为对照组,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荧光显微镜观察转运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平板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移动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裸鼠皮下成瘤测量肿瘤增殖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NPP/C转运释放的神经酰胺效能明显高于NBD C6-Ceramide。CCK-8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不同时间吸光度(A)值分别为0.20±0.03比0.17±0.04(t=1.039,P>0.05),0.41±0.05比0.26±0.02(t=4.335,P<0.05),0.52±0.04比0.38±0.03(t=4.363,P<0.01)和1.25±0.06比0.59±0.07(t=8.128,P<0.01)。细胞克隆平板结果示两组细胞数分别为(577.3±41.0)个和(962.7±74.5)个(t=-7.850,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提示实验组细胞移动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流式细胞学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29±8.44)%和(20.51±17.35)%(t=5.284,P<0.01)。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裸鼠体内验证,两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分别为(942±73) mm3和(1 472±109) mm3(t=8.265,P<0.01);实验组移植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PP/C纳米颗粒可抑制乳腺癌细胞(luminalA型)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标签: 神经酰胺 石墨烯氧化物 纳米粒子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氧化石墨(GO)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两种膝骨性关节炎(KOA)动物模型的软骨修复作用。方法选择12周雄性新西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只):A组采用改良Hulth+软骨缺损法建立KOA动物模型,B组采用改良木瓜蛋白酶控释剂注射法建立KOA动物模型。每组造模后分为4个亚组:空白对照组(n=3)、GO组(n=4)、UCMSCs组(n=4)、GO+UCMSCs组(n=4)。分别于动物模型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0.5 ml的质量浓度为9 g/L的NaCl溶液、GO颗粒润滑剂(GO质量浓度为30 μg/ml,溶剂为质量分数为0.25%的透明质酸)、UCMSCs悬液(5×106个/ml)、GO颗粒润滑剂载UCMSCs混合悬液(GO质量浓度为30 μg/ml,UCMSCs浓度为5×106个/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治疗后8周各组动物的血清一氧化氮(NO)、Ⅱ型胶原蛋白(COL-Ⅱ)、糖胺聚糖(GAG)、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8周,A、B两组中GO+UCMSCs组的血清NO、IL-6、TNF-α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血清COL-Ⅱ、GAG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的血清NO水平低于B组中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097±0.352) ng/ml比(23.662±0.056) ng/ml,P<0.05];A组中UCMSCs组、GO+UCMSCs组的血清COL-Ⅱ水平分别高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5.589±0.063) ng/ml比(14.429±0.092) ng/ml,(19.372±0.063) ng/ml比(16.257±0.416) ng/ml,均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GO+UCMSCs组的血清GAG水平分别高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832±0.891) ng/ml比(18.709±0.552) ng/ml,(37.439±2.155) ng/ml比(26.554±0.450) ng/ml,均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GO+UCMSCs组的血清IL-6水平分别低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6.082±0.323) ng/ml比(18.367±0.861) ng/ml,P<0.05;(7.426±0.294) ng/ml比(8.680±0.242) ng/ml,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GO+UCMSCs组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低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466±0.177) ng/ml比(10.013±0.197) ng/ml,P<0.05;(5.139±0.183) ng/ml比(6.210±0.058) ng/ml,P<0.01]。结论GO载UCMSCs能促进两种KOA动物模型软骨细胞分泌,降低关节内炎症因子水平,起到软骨修复作用。

  • 标签: 关节炎,膝 间质干细胞 脐带 氧化石墨烯 软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硫化铜(CuS)/氧化石墨(GO)纳米片的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仿生骨膜作为新型血管化骨组织工程薄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GO与CuS/GO纳米片分别复合PVA/CMC基底薄膜后,设为PVA/CMC/GO组、PVA/CMC/CuS/G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观察并分析骨膜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另外设立PVA/CMC组(仅有PVA/CMC基底薄膜)与空白对照组(无材料)。在体外细胞水平上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分别检测CuS/GO纳米片浓度为0、50、100、200、400、800 μg/mL的PVA/CMC/CuS/GO薄膜)、活/死细胞染色、溶血实验评价生物相容性;细胞迁移和成管实验评价材料成血管作用;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作用;免疫荧光染色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菌平板计数法与抑菌圈法评估骨膜抗菌作用。结果PVA/CMC/GO组和PVA/CMC/CuS/GO组的骨膜材料基底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复合薄膜表面呈不规则片状凸起。生物安全性实验显示浓度为100 μg/mL CuS/GO纳米片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血管分化实验提示PVA/CMC/CuS/GO组的HUVEC细胞迁移率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VA/CMC/CuS/GO组的细胞成管面积与长度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体外成骨分化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的MC3T3-E1细胞的ALP与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PVA/CMC/CuS/GO组免疫荧光染色ALP与Ⅰ型胶原的荧光强度,RT-qPCR成骨基因ALP、BMP-2、骨钙素、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菌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与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大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复合GO与CuS/GO纳米片的PVA/CMC薄膜材料兼具理想的生物相容性与抗菌性能,可促进体外成血管与成骨分化,尤其是具有成血管成骨耦合功能的PVA/CMC/CuS/GO抗菌骨膜材料,有望为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 标签: 纳米复合物 仿生材料 骨膜 骨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含氧化石墨(GO)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并探讨原位光聚合GO-GelMA复合水凝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0.2 mg/mL的GO溶液50 μL均匀涂抹于导电胶上,烘干后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GO的结构和大小。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GO处理的0 μg/mL GO(不加GO溶液,下同)组、0.1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10.0 μg/mL GO组,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培养48 h的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将HSF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别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GO处理的0 μg/mL GO组、0.1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36 h HSF的迁移率(样本数为5)及划痕后12 h HUVEC的迁移率(样本数为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4、6、8 h后HSF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样本数为3)。将配制的含相应终质量浓度GO的GO-GelMA复合水凝胶设为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观察其交联前后的性状,检测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泡3、7 d后GO的释放情况(样本数为3)。在16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采用原位交联的含相应终质量浓度GO的GO-GelMA复合水凝胶处理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每组4只,观察治疗3、7、14 d创面大体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治疗3、7、14 d创面血流灌注并计算平均灌注单位(MPU)比值,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治疗7 d创面血管新生情况并计算血管密度(样本数均为3)。取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和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治疗7 d的创面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GO分布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样本数为3),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VEGF的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法。结果GO为多层片状结构,宽度约为20 μm、长度约为50 μm。培养48 h,10.0 μg/mL GO组HSF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0 μg/mL GO组(q=7.64,P<0.01)。划痕后24 h,4组HSF迁移率相近(P>0.05);划痕后36 h,0.1 μg/mL GO组HSF迁移率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48、10.81、10.20,P值均<0.01)。划痕后12 h,0.1 μg/mL GO组HUVEC迁移率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11、8.99、14.92,P值均<0.01),5.0 μg/mL GO组HUVEC迁移率明显低于0 μg/mL GO组和1.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81、5.33,P<0.05或P<0.01)。培养4、6 h,4组HSF的VEGF表达均相近(P>0.05);培养8 h,0.1 μg/mL GO组HSF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和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4.75、4.48,P值均<0.05)。4组GO-GelMA复合水凝胶在交联前均呈红色液体状,交联后呈微黄色凝胶状且流动性无明显差异。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复合水凝胶各时间点均无GO释放,其余3组GO-GelMA复合水凝胶中的GO于浸泡3 d部分释放,至浸泡7 d全部释放。治疗3~14 d,4组小鼠创面可见水凝胶敷料覆盖在位并保持湿润,创面逐渐愈合。治疗3、7、14 d,4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相近(P>0.05)。治疗3 d,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PU比值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q值分别为10.70、11.83、10.65,P<0.05或P<0.01)。治疗7、14 d,4组小鼠创面MPU比值均相近(P>0.05)。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治疗7 d的MPU比值明显低于治疗3 d(q=14.38,P<0.05),治疗14 d的MPU比值明显低于治疗7 d(q=27.78,P<0.01)。治疗7 d,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为每200倍视野下(120.7±4.1)根,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的每200倍视野下(61.7±1.3)、(77.7±10.2)、(99.0±7.9)根(q值分别为12.88、7.79、6.70,P值均<0.01);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和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q值分别为5.10、6.19,P<0.05)。治疗7 d,相较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成簇新生血管更多,且聚集于GO附近;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GO和新生血管分布区域有大量VEGF表达。结论GO质量浓度低于10.0 μg/mL对HSF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0.1 μg/mL的GO能够促进HSF和HUVEC迁移,能促进HSF分泌VEGF。原位光聚合GO-GelMA复合水凝胶敷料能够通过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新生,增加创面早期血流灌注,且GO对新生血管有富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O促进创面细胞分泌VEGF相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水凝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新生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 氧化石墨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解剖虽然在国内兴起,但现在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理论框架。解剖的""实际是指构成特定平面或称为"神圣平面"的"",因此不能把""之间的解剖就理解为解剖,解剖的目的也绝非是为了追求"微出血"和"零出血"。现阶段理论学说的多样化以及解剖名词的不规范,是阻碍解剖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剖的或层面始于胚胎期,但因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旋转、融合等而失去了原来的解剖表现,从而模糊了临床对解剖的认识。笔者结合尸体解剖、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还原了结直肠手术相关的来源和延续,并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为例,对"系信封"以及完整系切除等解剖核心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从的整体性上阐释了重要术语的解剖学定义,以期规范解剖名词的使用。从胚胎学、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来理解的来源和构成,将有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解剖理论体系。

  • 标签: 解剖 术语 系膜 筋膜 盆腔
  • 简介:摘要丙醇是一种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化学中间体,在国内已造成多起职业损害,本文对1例职业性丙醇接触导致皮肤损害、吸入性肺炎临床治愈的病例进行资料整理。患者工作中意外吸入大量丙醇并有皮肤暴露,主要表现为吸入性肺炎和呼吸衰竭、眼部损害及皮肤大疱,经过短期激素冲击治疗、机械通气、防止感染、局部处理等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本病例提示吸入丙醇中毒可以引起化学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皮肤接触可以引起皮肤大疱,应及早治疗并重视激素的使用。

  • 标签: 烯丙醇 中毒 吸入性肺炎 呼吸衰竭 皮肤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