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荷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皮瓣外科手术中,皮瓣的穿支血管定位以及血运情况是临床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IRT)作为一种便携、无创、快速、经济的探测手段逐渐应用于皮瓣外科中,其可以通过探测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精确地描绘组织表面的温度分布。本文综述IRT在皮瓣外科领域的应用方向,包括穿支血管探测以及血运监测两大方面,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高皮瓣手术的预后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皮瓣外科 穿支血管 血运监测
  • 作者: 柴永馨 毕爱玲 温莹 毕宏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济南 250002;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技术(强化)重点实验室 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济南 250002
  • 简介:摘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近几年新兴起的脑功能成像技术,适合在受试者接受刺激任务时同步检测大脑皮层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眼科临床中常见的视觉障碍症状常伴有视皮层的功能异常,fNIRS可以在视觉任务或治疗期间同步检测视皮层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为弱视、青光眼、视神经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脑参数。(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17-221)

  • 标签: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血流动力学 氧合血红蛋白 视皮层
  • 简介:摘要肺癌发病率、病死率高,在其早期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是肺癌微创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手术过程中,肿瘤组织难以分辨、引流淋巴结难以定位、肺段界线难以识别等挑战使得术者难以完全切除肿瘤。近年来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与电视辅助胸腔镜相结合,在术中定位肺部结节、标记前哨淋巴结、识别肺段界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是预防有症状或者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但是术中阻断颈动脉缺血期可能会引起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术中脑缺血,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可以通过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的变化从而反映颅内灌注,判断缺血的发生,由于其操作简单、无创,可以进行术中连续监测而广泛应用于CEA。文章结合近年国内外最新研究,分析CEA术中各种神经监测技术的实用性及准确性,围绕CEA术中各种神经监测技术、NIRS与其他监测技术之间的相关性、NIRS在预测术中缺血及术后过度灌注方面发挥的作用展开介绍,多方面探索NIRS在临床中的作用,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近红外光谱 脑缺血 脑氧饱和度 过度灌注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红外线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维护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结合远红外线照射动静脉内瘘,对照组予以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线在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方面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远红外线照射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无创、可实时监测和客观评价中医拔罐疗法治疗效果的技术。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来评估13名健康志愿者在进行拔罐疗法治疗冈下肌的过程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红蛋白([Hb])和血容量([tHb])浓度变化。结果在拔罐过程及其前后处理期间,观察到随着拔罐开始拔罐部位周围组织中的[Hb]和[tHb]均明显下降(均P<0.05),[HbO2]明显升高(P<0.05),表现出氧摄取的增加。在拔罐撤除后,上述血液动力学变化仍能持续一段时间。结论拔罐疗法在促进肌肉功能的血液动力学方面具有潜在的积极治疗效果;功能NIRS术在拔罐等物理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血液动力学 拔罐疗法 组织诊断 医学光学诊断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群移植(FMT)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483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MT所用菌液保存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新鲜菌液组(菌液制备完成后0~4℃冷藏6 h内,29例)、菌液保存1周组(-80℃冷冻保存1周,187例)、菌液保存1个月组(-80℃冷冻保存1周至1个月,121例)、菌液保存3个月组(-80℃冷冻保存1~3个月,89例)、菌液保存6个月组(-80℃冷冻保存3~6个月,38例)和菌液保存12个月组(-80℃冷冻保存6~12个月,19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1周和1月的每周完全自主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FMT治疗满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分组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全体患者总体排粪次数为(3.83±1.22)次/周,Wexner便秘评分为(6.74±3.56)分,GIQLI评分为(108.76±15.38)分,临床治愈率为57.8%(279/483),临床改善率为66.3%(320/483),治疗满意度为(3.85±0.93)分。全组病例在FMT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FMT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出现FMT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共115例(23.8%),包括恶心25例(5.2%)、呕吐13例(2.7%)、腹泻21例(4.3%)、腹痛16例(3.3%)、腹胀33例(6.8%)、咽喉部疼痛56例(11.6%)、发热16例(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各分组之间,FM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的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GIQ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临床改善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FMT治疗后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类型并发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新鲜菌液样本或-80℃冷冻保存1年内的菌液样本均可安全地应用于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短期随访疗效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菌液保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联合硝酸咪康唑散治疗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选取该院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硝酸咪康唑散治疗,每晚1次,观察组采取硝酸咪康唑散+红外线治疗,早中晚各1次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 w。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均降低,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DLQI评分,治疗后评分逐渐降低,但观察组患者DLQI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联合硝酸咪康唑散治疗失禁相关性皮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 标签: 红外线 硝酸咪康唑散 失禁相关性皮炎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性肠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性肠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术中定位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性肠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术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肠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术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肠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肠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移植途径的菌群移植(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自愿接受FMT治疗的270例S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供体采用非亲属健康成年标准供体。FMT治疗途径包括经鼻肠管(入空肠)输注肠菌溶液移植治疗(鼻肠管组,120例)、经口服肠菌胶囊治疗(口服胶囊组,120例)以及经结肠镜途径输注肠菌溶液移植治疗(结肠镜组,30例)3种方法。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组移植菌群均为从100 g新鲜粪便提取出,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菌群移植,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治疗等待时间分别为(1.5±0.5)d、(0.4±0.3)d和(3.6±0.8)d(F=9.210,P=0.03)。移植途径建立费用分别为(495±20)元、(25±10)元和(1 420±45)元(F=10.60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FMT治疗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4.2%(89/120)、60.0%(72/120)和53.3%(16/30)(χ2=5.990,P<0.05);治疗后3个月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1.1%(69/97)、53.6%(45/84)和44.0%(11/25)(χ2=7.62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肠镜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7%(23/30),高于鼻肠管组(39.2%,47/120)和口服胶囊组(21.7%,26/120)。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呼吸道不适(17.5%,21/120)、恶心呕吐(10.0%,12/120)和腹泻(36.7%,11/30)。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未有FMT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结论鼻肠管途径具有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可操作性,而口服胶囊途径的治疗等待时间更短且花费更少。但不同移植途径所带来不良反应有所不同,建议进行个性化移植途径选择。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移植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红外线照射联合腰椎牵引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MRI或CT确诊)分组治疗,根据入院顺序、发病部位和病因按数字表随机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红外线照射联合腰椎牵引康复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腰椎牵引常规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疼痛评测、治愈程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JOA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腰椎牵引与红外线照射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疗效增加,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牵引 康复护理 红外线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X线容积成像技术探讨在线红外定位系统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放疗红外定位系统对反光定位球位置变化反应的准确度,运用X线容积成像技术与放疗红外定位系统同时对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初治的19例鼻咽癌肿瘤患者摆位误差进行测量,比较患者用OPS摆位与普通摆位所用时间和误差。结果反光定位球位置变化值与OPS测得值成线性关系,线性关系常数b1在三维方向分别为0.999、0.998、1。运用XVI测量在X、Y、Z轴向摆位平移误差分别为(1.54±0.97)、(1.33±0.99)、(1.55±0.94)mm,摆位旋转误差分别为(1.61±0.94)°、(1.49±0.93)°、(1.62±0.84)°;运用OPS测量在X、Y、Z轴向摆位平移误差分别为(1.61±1.01)、(1.43±0.93)、(1.66±0.96)mm,摆位旋转误差分别为(1.52±0.88)°、(1.48±0.87)°、(1.41±0.82)°,两种摆位误差测量方法在摆位平移误差与旋转误差两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所需时间统计可见普通摆位所用时间为(134.63±26.38)s,OPS摆位所用时间为(139.31±28.35)s,P>0.05。结论在线放疗红外定位系统的运用既可以避免患者低剂量照射,提高摆位效率,还可以及时对患者位置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治疗精确度。

  • 标签: X线容积成像 在线红外定位系统 鼻咽癌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t,NIRF)下甲状旁腺自体荧光强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F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估NIRF技术在术中辨认甲状旁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18~74岁。测量术中甲状旁腺、甲状腺及背景在NIRF下的FI,并统计NIRF和白光检出甲状旁腺的枚数,用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用χ2检验分析NIRF和白光对甲状旁腺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中,标准化甲状旁腺FI大于标准化甲状腺FI(1.72±0.68比1.25±0.40,t=6.555,P<0.001)。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体质量指数、术前血Ca2+、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无关(P值均>0.05)。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疾病类型有关(F=2.636,P<0.05),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0.70±0.28)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1.86±0.70)、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1.69±0.49)和NG(1.64±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1.129、-2.019,P值均<0.05),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FI(1.34±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8,P>0.05)。PHPT、PTC、NG和PTC合并NG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外3例SHPT,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高于白光下的检出率[98.32%(117/119)比84.87%(101/119),χ2=13.974,P<0.001]。在SHPT中,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为25.00%(3/12)。结论近红外荧光下甲状旁腺FI不受其他临床变量的影响,除SHPT外,NIRF技术可提高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能力。

  • 标签: 甲状旁腺 荧光强度 影响因素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胺对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内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的体内外阻断效果。方法制备2日龄新生大鼠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氧糖剥夺(OGD)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OGD组及美金胺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OL前体胞外谷氨酸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和OL前体凋亡率。制备缺血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PVL组及美金胺组。分别进行光镜下脑白质病理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OL表达率及电镜下进行脑白质髓鞘形成状况评估。结果体外与对照组相比,OGD组OL前体胞外谷氨酸水平增高[(24.60±2.42) μmol/L比(9.49±1.08) μmol/L,t=9.28,P<0.01],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增加[(32.9±6.9)%比(6.9±3.5)%,t=4.41,P<0.01 ],OL前体凋亡率亦明显增高[(24.77±2.05)%比(6.65±1.39)%,t=15.01,P<0.01 ]。经美金胺处理后,胞外谷氨酸水平[(14.70±1.70) μmol/L]、胞内钙离子浓度[(23.1±2.0)% ]和OL前体凋亡率[(11.80±2.06)%]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6.13、5.18,均P<0.01)。体内与假手术组相比,PVL组大鼠脑白质均呈中至重度病变,脑白质内MBP阳性OL表达率[(5.94±1.37)%比(15.40±3.22)%,t=4.63,P<0.01]明显降低,髓鞘数目(4.00±1.00比14.67±2.70,t=6.11,P<0.01)明显减少,髓鞘厚度[ (33.83±3.21) nm比(79.67±6.45) nm,t=10.43,P<0.01]明显变薄。予美金胺处理后,脑白质病理(Z=88.479,P<0.01)、髓鞘数目(10.30±1.50,t=6.01,P<0.01)及髓鞘厚度[(57.21±4.05) nm,t=7.47,P<0.01]均显著改善,脑白质内MBP阳性OL表达率[(11.02±1.35)%,t=4.40,P<0.05]亦明显增高。结论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内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是发生缺血性PVL的重要途径,美金胺可有效阻断此异常信号传输,有望为早产儿缺氧缺血PVL的防治提供新途径。

  • 标签: 美金胺 缺血 未成熟脑白质 谷氨酸 异常信号传输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严重心脏电风暴患者,经艾司洛尔、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无效,经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星状神经节后,频发的室性心动过速与室颤消失,电风暴得以治愈,并文献回顾。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偏振光近红外线 电风暴 心律失常,心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莫匹罗星软膏外涂联合远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长期透析导管隧道感染形成难愈创面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长期透析导管隧道感染形成难愈创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外涂联合远红外线局部照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创面愈合参数(结痂时间、肉芽出现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49/50),高于参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结痂时间、肉芽出现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分别为(2.79±0.93)d、(7.61±1.82)d、(15.49±3.02)d、(24.68±5.07)次,均低于参照组(4.55±1.58)d、(10.29±2.61)d、(22.58±4.97)d、(41.31±7.9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为(1.69±0.43)分,低于参照组(3.04±0.52)分,SF-36评分为(51.44±5.39)分,高于参照组(43.18±6.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莫匹罗星软膏外涂联合远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长期透析导管隧道感染形成难愈创面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降低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长期透析导管隧道感染 难愈创面 莫匹罗星软膏 远红外线
  • 简介:摘要为了改善亚低温治疗效果、尽量减少亚低温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负面影响和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亚低温治疗情况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机制,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血流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脑血流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以改善亚低温和复温过程中的脑血流波动,帮助患儿平稳渡过亚低温和复温阶段。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低温,人工 血流动力学 谱学,近红外线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苦杏仁对老年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组织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间隙连接蛋白43(recombinant connexin 43, Cx43)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方法随机将60只老年SD大鼠分为苦杏仁实验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通过喂饲复方苯乙哌啶建立便秘模型。苦杏仁实验组大鼠给予苦杏仁煎剂(0.17 g·kg-1·d-1),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10 d后处死大鼠测算肠道推进率,提取结肠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组大鼠肠道推进率的差异明显(F=17.515,P<0.01),模型对照组优于空白对照组、苦杏仁实验组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3组大鼠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565、186.912、35.760,94.879、71.543、99.986;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苦杏仁实验组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1)。结论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与SCF、c-kit、Cx43的变化密切相关,苦杏仁可能是通过修复部分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Cx43的表达而发挥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

  • 标签: 苦杏仁 慢传输型便秘 干细胞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 间隙连接蛋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