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冈下筋膜触发(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冈下肌 纤维肌痛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筋膜触发大鼠模型脊髓背角P物质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模型组(48只)。模型组大鼠通过钝性打击+离心跑建立触发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对针刺治疗组进行4周的针刺治疗,按摩治疗组则进行4周的按摩治疗。于治疗前和模型组干预4周后(治疗后)测量4组大鼠的疼痛阈值。第2次(治疗后)疼痛阈值检测完毕后,对4组大鼠进行取材,分别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对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和突触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有14只(93.33%)依然存在触发,显著高于按摩治疗组治疗后的8只(50.00%),针刺治疗组治疗后的7只(4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按摩治疗组的疼痛阈值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模型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大鼠的疼痛阈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的疼痛阈值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P物质/GAPDH比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按摩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治疗组P物质/GAPDH比值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按摩治疗均可缓解触发模型大鼠的疼痛,有效地灭活触发,并降低脊髓背角P物质的含量。

  • 标签: 肌筋膜触发点 疼痛 针刺 P物质 突触素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针刺筋膜触发(MTrPs)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性别、年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A组,n=30)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组(B组,n=30)。A组采用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1次;B组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做针刺MTrPs治疗,1周1次,共计4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术前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及6个月时,B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者治疗后3及6个月时VAS 0~3分例数(19/30例,17/30例)均多于A组(14/30例,11/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绪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时的S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B组无焦虑患者(22/30例)多于A组(14/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比较术后1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46.7%、36.7%,术后3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33.3%、66.7%,术后6个月时两组优效率分别为20.0%、60.0%。B组术后3及6个月时优效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结论单纯脉冲射频和脉冲射频联合针刺MTrPs均可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但两者联用时临床疗效更持久。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触发点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股四头触发湿针对髌股关节炎(PFOA)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FOA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触发湿针针刺组(WN组,n=25)和口服药物组(OD组,n=25)。WN组每周治疗1次,连续3周为1个疗程;OD组口服塞来昔布200 mg/d,连续3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T0)、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T1)及6个月(T2)采用数字等级评价量表(NRS)对患者疼痛程度、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1、T2的NRS评分均低于同组T0时(P均<0.01),两组患者T1、T2时AROM、Lysholm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同组T0时(P均<0.01),且各组内T1和T2时NRS、AROM、Lysholm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N组T1和T2时的NRS评分均低于OD组(P均<0.05),WN组T1、T2时的AROM、Lysholm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OD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四头触发湿针针刺治疗和口服药物均可有效治疗髌股关节炎,湿针针刺对于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更佳。

  • 标签: 髌股关节 关节炎 肌筋膜触发点 股四头肌 湿针 超声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大筋膜联合前锯脂肪筋膜瓣假体植入的乳房重建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拟行乳房重建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胸大筋膜覆盖包裹假体行乳房重建,观察组采用胸大筋膜联合前锯脂肪筋膜瓣覆盖包裹假体行乳房重建。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乳房美学外观情况,根据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2.61±12.38)ml、(88.76±13.57)ml,引流管拔管时间分别为(3.51±0.62)d、(3.64±0.58)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64、0.853,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2.59±0.29)h比(1.72±0.32)h,t=11.217,P<0.001],对照组引流量高于观察组[(215.45±47.69)ml比(151.36±31.67)ml,t=6.233,P<0.001],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14.51±2.32)d比(10.79±1.86)d,t=6.965,P<0.001]。观察组术后乳房外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6.77%(30/31)比74.19%(23/31),χ2校正=4.679,P=0.031]。两组术前FACT-B各项目(健康、情感、功能、社会/家庭、其他状况)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各项目及总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01),且术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5%(2/31),与对照组的22.58%(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校正=2.080,P=0.149)。结论采用胸大筋膜联合前锯脂肪筋膜瓣假体植入进行早期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可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提高乳房美学外观,改善患者远期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胸肌 筋膜 假体和植入物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采用压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观察组在压痛点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压痛点注射和体外冲击波均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软组织张力(软组织位移距离)、疼痛程度[目测类比法(VAS)]、压力痛阈[压力痛阈测试(PPT)]以及功能障碍程度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包括施加1 kg和施加2 kg时的位移距离)、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分别为施加1 kg(6.53±1.18)mm、施加2 kg(5.57±0.90)mm、(2.35±0.94)分、(63.48±14.35)N、(10.23±3.4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压痛点注射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可显著增强腰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腰部的软组织张力,缓解疼痛程度,提高压力痛阈,改善功能障碍。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软组织张力 压力痛阈
  • 简介:摘要髂筋膜间隔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股动脉穿刺并发症。该文报道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监测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术后56 h出现右侧下肢活动障碍并力下降,完善检查后考虑髂血肿压迫股神经导致髂筋膜间隔综合征,经保守治疗后患者力恢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 并发症 髂肌血肿 髂肌筋膜间隔综合征
  • 简介:摘要腰背筋膜炎是临床上易被忽略的常见痛症,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及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成本。物理因子疗法作为康复医学科常用的治疗手段,现逐渐广泛用于腰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但物理因子疗法种类较多,治疗效果各有不同且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物理因子治疗腰背筋膜炎的机制及疗效,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 标签: 腰背肌筋膜炎 物理因子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ott触发风险评估联合循证护理预防腰椎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骨科腰椎手术患者325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62例(2019年10月—2020年3月)和干预组163例(2020年4—9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干预组联合应用Scott触发风险评估和循证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核心胜任能力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干预后,手术室护士岗位态度、知识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压力性损伤管理核心胜任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护理联合Scott触发风险评估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压力性损伤管理核心胜任力,且能减少腰椎手术患者手术相关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 标签: 手术室 压力性损伤 Scott触发点 循证护理 风险评估 核心胜任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的方法确定前锯筋膜平面阻滞的范围。方法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4具,年龄18~64岁,身长163~170 cm,男女各2具,以其一侧胸壁为一研究对象,4具尸体共8个研究对象。尸体置于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筋膜平面阻滞,注入亚甲蓝甘油果糖溶液40 ml。30 min时逐层解剖胸壁,记录不同体表标志下蓝染情况。结果胸壁解剖可见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呈蓝染。于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蓝染范围分别为:9.95(1.18)、11.90(1.32)、12.80(1.32)和11.35(1.22) cm。第2~9肋于腋前线、腋中线和腋后线均呈蓝染,第1肋于各个体表标志下均无蓝染,锁骨中线下,各肋骨蓝染率分别为,第2肋为0,第3肋为7/8,第4肋为7/8,第5肋为6/8,第6肋为6/8,第7肋为5/8,第8肋为4/8和第9肋为0。结论前锯筋膜平面阻滞可阻滞第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药用制剂 扩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对腰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多功能电刺激仪 表肌电生物反馈 腰肌筋膜疼痛 生活质量综合评分 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左正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5
  • 出处:《中国全科医学》2021年8月 第25卷 第35期
  • 机构:六盘水首钢水钢总医院,贵州 六盘水553000
  • 简介:目的:分析银质针导热治疗在腰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的74例腰背筋膜炎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划入治疗组与观察组(n=37)。治疗组实施银质针导热治疗,观察组实施神经阻滞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临床疗效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距,治疗后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均相对较低,与观察组患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恢复率是83.78%,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恢复率是97.3%,治疗组的症状恢复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进食、如厕、床椅转移及平地行走分数均低于治疗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研究证明,治疗组患者在经过银质针导热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无的有8例(21%),1~3个的有22例(59%),3个以上的有7例(20%),治疗组的总发生率为7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神经阻滞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无的有2例(6%),1~3个的有16例(43%),3个以上的有19例(51%),治疗组的总发生率为94%,在采用银质针导热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神经阻滞治疗后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腰背筋膜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 标签: 银质针导热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张力增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等数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及SPSS model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涉及针灸处方33个,穴位77个,穴位总频次达398次。其中单穴应用频次最高为合谷(23次),其次为外关(22次);选穴多属手阳明大肠经(87次)、足少阳胆经(68次);特定穴应用总频次达386次,其中频次最高为交会穴(123次);合谷与外关为核心腧穴且二者关联性最强。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张力增高首选合谷,上肢多选手阳明大肠经穴,下肢多选足少阳胆经穴,且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选穴。

  • 标签: 针灸处方 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盆骶调筋针法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本院86例产后骨盆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筋膜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骶调筋针法。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估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TGF-β1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9.55%(3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30)。治疗后,观察组ODI、VAS、PFIQ-7及PFIQ-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79、14.05、10.61、10.10,P值均<0.001);下腰痛、肢体疼痛、步态跛行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73、12.16、10.89,P值均<0.001);血清TGF-β1[(163.81±28.05)μg/L比(124.56±19.23)μg/L,t=5.76]、IGF-1[(64.52±9.14)μg/L比(49.86±7.62)μg/L,t=5.0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盆骶调筋针法联合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产后骨盆痛患者的骨盆功能,缓解盆腔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 标签: 骨盆痛 产后期 盆骶调筋针法 肌筋膜手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质针联合乙哌立松治疗腰部筋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确诊为腰部筋膜炎的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质针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银质针组采用单纯银质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银质针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口服乙哌立松。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法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及1、3、6个月时对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根据VAS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1周及1、3、6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银质针组(P均<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银质针组优效21例,良效12例,优良率82.5%;联合治疗组优效25例,良效11例,优良率90.0%;联合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银质针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质针联合口服乙哌立松可有效缓解腰部筋膜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腰功能,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肌松弛药,中枢性 乙哌立松 腰骶部 筋膜炎 银质针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 标签: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电刺激 手法按摩 表面肌电
  • 简介:摘要治疗筋膜疼痛综合征时,在相应扳机点改用透刺手法,可有效提高解痉止痛效果;而肌肉能量技术可改善肌肉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二者联合运用可缓解筋膜挛缩、促进力恢复、纠正体位不正,亦符合中医理筋与活血结合治疗的理念,临床常获佳效,附验案一则加以分析。

  • 标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扳机点 透刺疗法 肌肉能量技术 筋(中医) 经验心得 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