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最常见的黄斑病变,其进展缓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裂孔是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牵引机制的综合作用下,MTM可能表现为解剖结构稳定、病情进展或自发好转。MTM自发好转可能性小且BCVA改善程度不一,而MTM的恶化风险随其程度发展而提高。临床上应注意患者的随访,适时手术治疗,以防病变进展至威胁患者视觉的严重阶段。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脱离 综述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一般情况下,数据自然对数转换可使变量满足线性回归的应用条件。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自变量自然对数转换、因变量自然对数转换和两者都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后,不能直接用X和/或Y的改变量解释回归方程和系数的原因,并阐述了用X和/或Y的百分比改变来解释回归方程和系数的原理。最后,用三个实例演示自变量、因变量、两者都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对拟合线性回归的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

  • 标签: 模型,统计学 线性模型 对数转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然杀伤(NK)T细胞是一群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它表达T细胞受体,是被CD1d分子呈递的糖脂类抗原激活的一群免疫调节细胞。活化的Ⅱ型NKT细胞可导致Ⅰ型NKT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和CD4+T细胞失活,并抑制Th1/Th17等促炎细胞增殖及功能,使机体具有耐受的性质,限制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对疾病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回顾了Ⅱ型NKT细胞的一些主要特征及其在哮喘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 标签: Ⅱ型自然杀伤T细胞 硫酸脑苷脂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因素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成功概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权重进行量化评分,分析双胎妊娠自然分娩评分系统的产前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有自然分娩意愿并最终于本院分娩的所有双胎妊娠孕妇114例。纳入标准为第1胎为头位,非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非其他复杂性双胎。根据是否成功自然分娩,包括自然分娩组96例,试产过程中中转剖宫产术组18例。产前因素包括:(1)双胎的绒毛膜性、第2胎的胎位(包括头位和非头位)、双胎的体重及体重差异等胎儿因素。(2)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次、体质指数、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是否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及是否有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母体因素。(3)接产医师的职称、临产方式(自然临产还是引产及引产方式)、分娩过程中是否应用分娩镇痛等其他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绘制列线图,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验证,并确定界值。结果(1)产前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合并GDM(是否GDM与是否使用胰岛素)、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共5个产前变量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有明显的影响。对影响权重进行量化后,各因素的影响如下:孕妇年龄<35岁为64分;无GDM为100分、合并GDM不使用胰岛素为47分、合并GDM使用胰岛素为0分;妊娠期增重正常为82分;产次≥2次为58分;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为57分。(2)绘制出相应预测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的列线图。(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 1,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564 7,对应的评分为168分。结论孕妇年龄、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GDM情况(是否GDM、是否使用胰岛素)、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是影响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产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后,总分达到168分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妊娠,双胎 自然分娩 妊娠 体重增长 胎儿体重 产前暴露迟发效应 预测
  • 简介:摘要研究发现肠道真菌在微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间接影响肠道细菌等途径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肠道微生态中真菌及其产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和真菌与细菌互相作用的现有研究进行详细综述,系统阐述肠道真菌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HBV相关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等肝肠疾病的关联,并提示了肠道真菌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微生态系统 肠道真菌 肠道疾病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样细胞在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20例女性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URSA组,对照A组(正常妊娠女性)和对照B组(正常未孕女性),每组40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T淋巴细胞和NKT样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3+CD16+CD56-)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4、三种孕激素,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2)的水平。结果URSA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的CD3+T淋巴细胞和CD3+CD16+CD56-NKT样细胞亚型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的CD3+CD16+CD56+NKT样细胞亚型表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A组和对照B组的CD3+CD16+CD56+NKT样细胞亚型表达明显高于URSA组[A组:(4.02±1.54)%,B组:(1.92±1.02)%,URSA组:(6.45±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96,P<0.05)。URSA组的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A组[(110.27±50.12)ng/L比(69.38±31.25)ng/L,t= 4.380,P< 0.05];URSA组的IL-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A组[(21.34±10.02)ng/L比(40.97±19.85)ng/L,t= 5.583,P< 0.05];URSA组的Th1/Th2比值明显高于对照A组[(6.84±2.49)比(2.34±1.74),t= 9.370,P< 0.05]。同时,URSA组的血清β-HCG、P、E2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778、11.992和21.922,P值均<0.05)。结论NKT样细胞的表达在URSA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临床上URS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自然杀伤T样细胞 自然流产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因果推断中,时序(或方向性)的概念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因果思维出发,以真实因和真实果的发生时间将大自然时间轴划分为3个时域和2个时点,从而锚定了因果推断只能实现于第3时域。测量时序可分为5种类型:跨第1和3时域纵向时序(实验性时序)、跨第2和3时域纵向时序、同时域纵向时序、同时域逆纵向时序和同时域横向时序(观察性时序)。这种分类法适用于首次或多次测量、及时和延后测量等所有测量策略。除了实验中真实因的测量(或干预措施)在其发生之前(第1时域)或观察和实验中真实因的测量在真实果发生之前(第2时域)的情形外,所有其他测量策略类似于历史重建或"考古",测量时序的重要性次于测量的准确性。从研究设计应整合偏倚设计的观点来看,本文提出基于大自然时间轴的测量时序五分类法,概念清楚并将有助于判断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为正确进行因果推断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因果思维 因果时序 测量时序 因果推断 流行病学 观察 实验
  • 简介:摘要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诊断上很难与IBD鉴别。本例患者初期拟诊断为IBD,后期并发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仍间断发生口腔、食管、肠道溃疡,临床综合诊断考虑CD,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后溃疡痊愈,后期出现口腔巨大溃疡和结肠深溃疡,均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经消化科、血液科、病理科等多方会诊后将第一次肠镜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认为患者起病初期存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后期临床拟诊断为CD,最后演变为NK/T细胞淋巴瘤。

  • 标签: Crohn病 淋巴瘤 EB病毒 继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按摩护理辅助瑜伽操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护理组和瑜伽操组各48例。瑜伽操组给予常规护理+瑜伽操方法,联合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按摩护理方法。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形体指标、盆底肌张力恢复、盆底肌力变化及其临床指标情况。结果产后12 w,两组产妇的腰围、臀围、腹部皮褶数及BMI形体指标均较产后明显改善,且联合护理组的各项形体指标改善幅度大于瑜伽操组(P<0.05)。联合护理组产妇在产后12 w的盆底肌张力恢复率明显高于瑜伽操组(P<0.05)。联合护理组产妇产后24 h阴道出血量少于瑜伽操组(P<0.05),产后7 d宫底高度低于瑜伽操组(P<0.05),恶露及排尿时间均短于瑜伽操组(P<0.05)。产后12 w,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评分及盆底肌Dmax、持续收缩60sH值指标均明显提高,且联合护理组明显高于瑜伽操组(P<0.05)。结论按摩护理辅助瑜伽操可减轻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的形体指标,快速恢复盆底肌力,改善产后临床指标(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恶露时间与排尿时间),提高盆底肌张力恢复率。

  • 标签: 自然分娩产妇 按摩护理 瑜伽操 形体指标 盆底肌力 子宫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路胶质瘤的自然消退现象,提高对儿童视路胶质瘤的认识。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例发生自然消退的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月龄(3~5月龄),肿瘤开始消退的中位年龄为10月龄(8~13月龄),从肿瘤发病到开始消退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个月(4~10个月)。其中1例伴有间脑综合征,1例伴有肿瘤播散转移。结论视路胶质瘤的自然消退现象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伴发间脑综合征和颅内转移播散的儿童视路胶质瘤也有肿瘤自然缩小的可能,但肿瘤缩小并不意味着症状能完全改善。

  • 标签: 视路胶质瘤 儿童 自然消退
  • 简介:摘要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治疗方式。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障了患者最大利益,与开腹手术相比,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然而,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需要在腹壁建立辅助切口来取出标本,这不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对患者术后镇痛和腹壁美容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传统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取出标本这一理念,在优化微创技术的同时避免了腹壁切口。本文现就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辅助切口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关注。诸多肝胆疾病进程中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微生物通过病原菌和(或)微生物直接作用、代谢产物、调控胆汁酸代谢等途径参与急慢性肝病进程。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肝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生和进展中的机制,探索干预肠道微生态治疗肝胆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肝病 胆道疾病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手术是多种结直肠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如术前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抗生素的使用)可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增加术后感染、胃肠功能失调、吻合口漏及疾病复发等风险。本文探讨了结直肠外科围手术期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围手术期的微生态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及理论依据。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肠道微生态 围手术期 菌群失调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早期自然流产(SAB)原因及染色体异常分布特点。方法抽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1例SAB患者纳为观察组,根据患者B超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分析孕早期SAB原因。并将70例孕检无异常、自愿行人工流产者纳为对照组,于患者无菌清宫手术中取出绒毛组织15~20 mg,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处理,研究孕早期SAB患者染色体异常分布特点。结果91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原因不明性流产最高,占54.95%(50/91),其余常见原因包括先兆流产、早期妊娠死胎、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及死胎;观察组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绒毛染色体常见异常核型有常染色体三体占28.57%(26/91)、性染色体单体占9.89%(9/91),其余异常核型包括三倍体、双重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等,对照组1例染色体异常核型为三倍体。结论早期SAB主要由原因不明性流产所致,FISH技术检测在检测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情况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早期SAB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孕早期人工流产者,其以常染色体三体占比最多。

  • 标签: 自然流产 孕早期 染色体异常
  • 简介:摘要保肛手术的原则是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基础上尽量保存肛门括约肌功能。由于肿瘤位置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骨盆深部操作困难,易造成组织游离不确切,肿瘤下缘定位不准,组织牵拉过度,远端直肠切除过多等缺点,且腹壁辅助切口疼痛影响术后康复。精准功能保肛术(PPS)借助刘氏经肛微创切除系统,在经腹手术中尽量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盆腔自主神经,经肛手术中依靠透明螺纹扩肛器在开放直视的清晰视野下进行肿瘤下缘的测量、定位与切除。肠管离断后,标本经肛取出,避免腹壁切口。肠道支撑器撑托结肠残端,并与肛管行手工垂直褥式缝合全层肠管后放置特制肛管,无需常规预防性造瘘。PPS术同时解决了精准切除和功能保肛两大难题。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精准功能保肛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然分娩产妇分娩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自然分娩的2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无创分娩镇痛仪进行阵痛,并通过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对产妇无创阵痛效果评价,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不佳组87例,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良好组193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其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次、妊娠期合并症、产程疲劳是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合并症(OR=11.358,95%CI =2.824-45.677)、产程疲劳(OR=11.245,95%CI =1.007-1.23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正相关,产次(OR=0.089,95%CI=0.028-0.28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负相关。结论产次、妊娠合并症以及产程疲劳是自然分娩产妇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自然分娩中,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镇痛效果。

  • 标签: 自然分娩产妇 分娩减痛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妊娠期合并症 产前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年龄≥35岁)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or repetitive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与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且符合纳入条件的RS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年龄不同分为高龄RSA组66例,正常孕龄RSA组334例,另收集179名正常体检妇女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统计分析检查结果。结果高龄RSA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为77.27%(51/66),与正常孕龄RSA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83.53%(279/3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显著高于正常妇女封闭抗体阴性率23.46%(42/179)(P=0.001);封闭抗体封闭效率结果显示高龄RSA患者CD3封闭效率0.10(-0.50,0.60)显著低于正常妇女CD3封闭效率0.60(0.0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龄RSA患者CD8封闭效率0.00(-0.60,0.63)显著低于正常妇女CD8封闭效率0.3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高龄RSA患者CD8+T细胞比率(26.93±7.25)显著低于正常孕龄RSA患者(29.22±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高龄RSA患者CD4+/CD8+比值(1.64±0.99)显著高于正常孕龄RSA患者(1.37±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高龄RSA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比率(16.13±7.10)显著高于正常妇女(14.0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高于正常孕龄RSA妇女(15.57±7.02)。结论高龄RSA患者与正常孕龄RSA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差异;自然杀伤细胞比率升高可能是RSA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龄RSA患者。

  • 标签: 反复自然流产 高龄 封闭抗体 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