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心脏表现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1日至2月24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共入选55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型15例,重型4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1.8%),平均年龄(61.2±13.0)岁,83.6%(46例)有湖北接触史,38.2%(21例)合并高血压。危重型组与重型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LDH升高患者最多(重型20例,危重型7例),其次是AST(重型16例,危重型5例);重型组与危重型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中仅CK升高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例:1比4,P=0.027)。42例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39例表现异常,最常见的为非特异性T波改变。治疗前后进行过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的15例患者中,有9例氧合指数<100 mmHg(1 mmHg=0.133 kPa),突出的心电图改变为心率较前增快和ST-T段改变。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异常对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同时观察两者动态演变更能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重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电图
  • 简介:摘要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治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难点也是重点,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笔者总结四川成都及湖北武汉两地治疗经验,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呼吸支持、抗病毒治疗、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作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激素应用 呼吸支持 抗病毒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介绍1例腹泻、脓血便伴腹痛患者的诊治过程,讨论对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鉴别及治疗过程,尤其是需要注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情况。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脓血便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重型与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或难治性低氧血症,呼吸支持技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不同呼吸支持策略应用时机的把握及病情恶化的早期预测是临床救治中的难点,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因此,了解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掌握不同呼吸支持策略的应用指征,个体化评估疗效,将有助于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率,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呼吸,人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氧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至2月16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入院时诊断为COVID-19普通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月29日观察终点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重型/危重型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其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4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为28例(13.7%)和176例(86.3%)。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普通型患者年龄>65岁(OR=1.04,95%CI: 1.00~1.07)、入院时具有胸闷/气促症状(OR=7.99,95%CI: 1.91~33.41)、ALT升高(OR=3.83,95%CI: 1.30~11.26)、血肌酐升高(OR=3.47,95%CI: 1.20~10.00)及心肌酶综合指标异常(OR=4.37,95%CI: 1.65~11.53),可能是其之后病情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老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普通型患者,如果入院时主诉胸闷/气促,检测ALT、血肌酐升高或心肌酶综合指标异常,应警惕其进展至重型/危重型的可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常发生于高龄及多合并疾病患者,严重低氧事件是造成部分病例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危重型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针对可能的病生理异常,及早开始无创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严密监护氧合情况、降低患者氧耗量、积极心理干预、迅速处理低氧事件是无创通气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积极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合理的营养支持、准确的容量控制和安全个体化的血糖监控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通气 严重低氧事件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评估合并心肌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3日至24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54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确诊病例,年龄68.0(59.8,74.3)岁,男34例(63.0%),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高敏心肌肌钙蛋白>正常上限3倍以上,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慢性肾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合并心肌损伤组和未合并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24例(44.4%),糖尿病13例(24.1%),冠心病8例(14.8%),既往脑梗死3例(5.6%)。住院期间合并心肌损伤24例(44.4%),院内死亡26例(48.1%)。按有无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合并心肌损伤组(24例)和未合并心肌损伤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心肌损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肌损伤组[75.0%(18/24)比26.7%(8/30),P=0.001]。同时心肌损伤组的C反应蛋白[153.6(80.3, 240.7)ng/L比49.8(15.9, 101.9)ng/L]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852.0(400.0, 2 315.3)ng/L比197.0(115.3, 631.0)ng/L]水平也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肌损伤组(P均<0.01)。结论重型/危重型COVID-19多为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发生心肌损伤的比例高。合并心肌损伤的患者具有更高的院内死亡率。因此,应加强住院期间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功能的监测,重视合并心肌损伤的治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
  • 简介:摘要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的呼吸支持,儿童与成人既有相似,又有许多不同点。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组织国内儿童重症专家结合成人呼吸支持方案,分析了儿童和成人策略的异同,提出针对儿童病理生理特点的有效的呼吸支持策略。其目的是让全国同道在临床实践有限的情况下,有一个相对适于儿童呼吸支持的治疗流程,从而降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重型 危重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和危重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2020年1月29日至2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收治的58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结果58例患者中,重型36例(62.1%),危重型22例(37.9%),男性28例(48.3%),女性30例(51.7%),年龄(62.12±12.95)岁。既往有基础疾病者28例(48.2%),其中高血压21例(36.2%),糖尿病11例(19.0%),冠心病6例(10.3%),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3.4%),恶性肿瘤1例(1.7%)。发热54例(93.1%),咳嗽/咳痰46例(79.3%),胸闷/呼吸困难48例(82.8%),乏力/肌肉酸痛32例(55.2%),咽痛15例(25.9%),腹泻6例(10.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低7例(12.1%),白细胞升高6例(10.3%),淋巴细胞比例减低35例(60.3%),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7例(46.6%),血红蛋白下降24例(41.4%),CRP升高38例(65.5%),ALT升高32例(55.2%),AST升高25例(43.1%),LDH升高39例(67.2%),白蛋白减低43例(74.1%),PCT升高36例(62.1%),D-二聚体升高45例(77.5%)。CT影像学主要特点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双肺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影伴支气管充气征,以肺外带明显,多数患者存在双肺大面积实变影伴小叶间隔增厚。所有患者中,鼻导管吸氧9例(15.5%),面罩吸氧33例(56.9%),高流量鼻导管氧疗8例(13.3%),有创机械通气8例(13.3%);口服或静脉应用广谱抗菌药物29例(50%),临时或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14例(24.1%)。转归:痊愈出院21例(36.2%),病情平稳未达出院标准27例(46.6%),病情加重转ICU 3例(5.2%),死亡7例(12.1%)。[不简约]结论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在老年人和存在基础病者发生风险更高,临床症状及肺部CT影像学表现较重,多数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容易发生混合感染,肝功能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合并症,病死率高。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开展综合性治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疾病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为了降低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组织全国一线相关领域专家对武汉等重灾区重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制定相应专家共识,于2020年2月22日发布了第一版,2020年3月4日为修订版。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构建重型/危重型预警模型,为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的预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和流行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纳入普通组)和重型/危重型(纳入重症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汇总建立预警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警模型在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预判中的意义。结果共收治155例新冠肺炎患者,普通型125例,重型/危重型30例。①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患者年龄高,合并基础疾病比例高,体重指数(BMI)大,呼吸过速的比例高,并伴有持续高热、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5的比例高,白细胞计数(WBC)、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计数(LYM)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 6(IL-6)、C -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及CT示肺部多叶病变比例增高;而两组间性别、是否为武汉返乡人员、吸烟史、休克指数(SI)、CD4+/CD8+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R)=1.620,P=0.031〕、合并基础疾病(OR=1.521,P=0.044)、持续高热(OR=2.469,P=0.014)、WBC<2.0×109/L和(或)LYM<0.4×109/L(OR=3.079,P=0.006)、肺部多叶病变(OR=1.367,P=0.047)、IL-6≥30 ng/L(OR=2.426,P=0.010)是发生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③采取四舍五入法对各项危险因素对应的OR值进行记分,以年龄≥60岁记2分、合并基础疾病记2分、持续高热记2分、WBC<2.0×109/L和(或)LYM<0.4×109/L记3分、肺部多叶病变记1分、IL-6≥30 ng/L记2分,合计为预警模型评分,重症组预警模型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组(分:9.33±2.79比5.04±2.38,t=9.010,P=0.001)。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预警模型对早期筛检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95%可信区间(95%CI)为0.903~0.985;最佳临界值为6.5分时,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72.0%。结论重型/危重型与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可以帮助早期筛选重型/危重型患者,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险因素 预警模型
  • 简介:摘要日本斑点热是由日本立克次体感染、经蜱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例患者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焦痂溃疡,病程中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损伤、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出日本立克次体,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为日本斑点热,经多西环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 标签: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日本斑点热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自制一种新型简易呼吸器,观察呼吸器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方法基于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的特殊性和院感的要求,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医护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简易呼吸器,并于2020年2月15日至3月15日援鄂期间用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肿瘤中心收治的22例需要氧疗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新型简易呼吸器包含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呼吸器:ZL 2015 2 0410623.6,一种流体开关及吸氧装置:ZL 2017 2 0873509.6),主要由麻醉面罩、过滤器(人工鼻暂替)、L型连接管、软性呼吸囊、连接管和弹性固定带组成。使用时,用弹性固定带将麻醉面罩固定于患者口鼻处,将连接管插入氧表接口,调整氧流量为6~10 L/min,待软性呼吸囊充满后立即打开L型连接管上的排气口,排放体内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氧气;调低氧流量至2~3 L/min,通过软性呼吸囊起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RR),并随时调整氧流量。观察患者应用新型简易呼吸器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R和心率(HR)的变化,并收集部分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结果22例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应用新型简易呼吸器10 min后SpO2即较应用前明显升高(0.994±0.007比0.952±0.017,P<0.01),RR即较应用前明显降低(次/min:27.59±3.63比29.64±3.81,P<0.01);应用1 d后,各指标进一步改善。接受血气分析的13例患者经血气分析均提示无二氧化碳蓄积现象。结论新型简易呼吸器可显著改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同时可通过过滤器过滤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减少气溶胶的形成,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氧疗 呼吸 新型简易呼吸器
  • 简介:摘要自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以来,已有大量人传人的病例,其中超过1 700例医护人员遭受了感染。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呼吸治疗时有大量高危操作,例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高流量鼻导管治疗、气管镜检查、吸痰以及转运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患者气道内呼出病毒的大量传播。因此,我们根据目前最佳证据以及国内现有条件制定了本防范建议,旨在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重型及危重型感染患者 呼吸治疗 院内感染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22年3月23日至5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周浦医院收治的2 675例年龄≥50岁的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将合并房颤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结果2 67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69.0(60.0,81.0)岁,其中135例合并房颤,房颤发生率为5.05%。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为55~101岁,中位年龄84.0(74.0,89.0)岁;轻型组68例,普通型组30例,重型/危重型组37例(包括重型9例、危重型28例)。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年龄55~75岁比例为43.2%,新冠疫苗接种率为32.4%;新发房颤比例在3组中最高,长程持续性房颤比例则以轻型组最高(58.8%)。重型/危重型组伴发热(29.7%)、肝功能不全(13.5%)、肾功能不全(46.0%)、2型糖尿病比例(46.0%)及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高〔与轻型和普通型比较分别为(分):1.8±1.1比1.1±0.8、1.2±0.7,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比较,重型/危重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升高〔CRP(mg/L):27.2(6.0,60.8)比7.6(3.1,19.3)、12.8(4.9,26.3),ALT(U/L):31.3±15.4比15.4±9.3、19.3±11.7,AST(U/L):78.0±21.7比34.7±15.6、38.1±24.4,均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降低〔Hb(g/L):105.3±22.5比125.8±25.4、123.0±20.4,ALB(g/L):33.7±6.0比39.0±5.5、39.6±13.1,均P<0.05〕;另外,重型/危重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轻型组〔μg/L:2.5(1.5,3.4)比2.2(1.2,2.8),P<0.05〕。治疗方面,3组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危重型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最低(27.0%),使用低分子肝素比例则高于轻型组〔81.1%(30/37)比51.5%(35/68),P<0.05〕。新冠肺炎合并房颤患者病死率为18.5%(25/135),均为危重型患者,其中脑栓塞、肺栓塞及脑出血者占32.0%(8/25),40.0%(10/25)死于多器官衰竭(40.0%合并消化道出血),20.0%(5/25)死于心脏性猝死,12.0%(3/25)死于呼吸衰竭;而轻型、普通型及9例重型患者均无死亡。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房颤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肺、脑等多器官衰竭及栓塞性疾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奥密克戎变异株 心房颤动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给患者早期注射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涂以及伤口切开排毒等治疗基础上,根据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分为肝素治疗组和非肝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伤肢肿胀程度、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皮肤黏膜或消化道出血情况、输血情况、咬伤局部症状、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伤肢肿胀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肝素治疗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109/L:210.0(160.0,252.0)比136.0(104.0,198.5),P<0.05〕;而两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d时,肝素治疗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较3 d时明显缩短〔s:30.3(20.4,37.0)比34.7(24.0,73.4),P<0.05〕,且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g/L:0.60(0.31,1.07)比0.20(0.14,0.60),P<0.01〕。肝素治疗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肝素治疗组〔21.7%(5/23)比64.0%(16/25),P<0.01〕;肝素与非肝素治疗组分别有11例和18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及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肝素与非肝素治疗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6.91±1.92比7.48±2.2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周至1个月,均无死亡及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病例。结论对于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涂以及伤口切开排毒等基础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等综合治疗,有利于肢体肿胀及炎症消退,减少输血,促进凝血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抗蝮蛇血清 出凝血时间 竹叶青蛇咬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康复训练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3日至29日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1例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院内实施呼吸康复训练2周前后运动耐力、肺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呼吸康复训练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73±0.46)L/min,用力肺活量(FVC)(2.34±0.64)L/min,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74.82±11.9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为(60.17±7.91)%,Borg呼吸困难评分(2.81±0.40)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348.45±83.29)m。训练2周后,Borg呼吸困难评分(1.50±0.74)分,较前下降(t=-6.80,P<0.01);6MWD(425.00±68.29)m,较前增加(t=7.94,P<0.01);FEV1[(1.92±0.43)L/min]、FVC[(2.51±0.67)L/min]水平均较前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95;均P<0.05);FEV1%pred[(67.32±6.63)%]、FEV1/FVC[(77.82±8.39)%]较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5,0.96;均P>0.05)。结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肺功能仍存在不同程度气流受限,短期的呼吸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增强活动耐力,并改善肺功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利用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至3月收治的105例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等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构建死亡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死亡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05例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66例(占62.9%),女性39例(占37.1%);年龄(58.2±14.4)岁;住院期间存活63例,死亡42例;死亡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占69.0%(29/42),且年龄≥60岁者占78.6%(33/42)。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年龄更大(岁:59.2±12.5比51.2±11.4),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及并发心肌受损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更多(冠心病:33.3%比11.1%,高血压:28.6%比9.5%,心肌受损:73.8%比11.1%,血小板减少:61.9%比14.3%),机械通气比例更高(92.9%比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及并发症等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 〔优势比(OR)=2.852,95%可信区间(95%CI)为0.122~66.694〕、年龄(OR=3.257,95%CI为0.466~18.584)、合并冠心病(OR=7.337,95%CI为0.227~87.021)和高血压(OR=5.517,95%CI为0.258~65.024)、并发心肌受损(OR=7.322,95%CI为0.278~95.020)和血小板减少(OR=3.968,95%CI为0.325~35.549)是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死亡预测模型,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82.3%。结论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结局与性别、年龄、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用性别、年龄、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压、并发心肌受损和血小板减少构建的死亡预测模型对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Logistic回归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