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的使用近况进行综述,包括单一治疗模式、多种治疗模式的联合应用、护士干预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枸橼酸抗凝的使用对肝衰竭的影响。通过综述,总结出最佳的医治方案,解除困惑,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肝 治疗模式 抗凝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例早期移植物肝脏失功能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替代疗法在此类患儿中的临床意义。例1原发病为胆道闭锁,例2原发病为尼曼匹克病,2例患儿肝移植术后均出现移植物肝脏失功能和多脏器功能不全。术后2 d启动间断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方案,经1周干预后2例患儿均成功逆转了急性期的多脏器功能不全,肝功能得到恢复。儿童肝移植术后可尝试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这一技术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并可改善继发的多脏器功能不全。

  • 标签: 非生物型人工肝 血浆置换 肝移植 早期移植物肝脏失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羔羊胃维生素B12胶囊原料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用0.9%氯化钠溶液提取,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采用二乙基氨乙基纤维素52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离、纯化凝乳酶和胃蛋白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HPLC分析原料药的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依次用水、磷酸盐缓冲液和碳酸氢钠完全提取原料药,并进行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消除活性测定。利用热水提法提取原料药中的糖蛋白,测定其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的促生长活性,分别用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结果纯化得到2种不同离子强度的凝乳酶F6-2、F7-2和胃蛋白酶F7-1的酶活力分别为27 557.10、17 532.60和17 728.15 U/g;SDS-PAGE分析显示3种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相似,为35 000~40 000。原料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3.03%。当样品浓度为5 g/L时,3种提取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37.80±0.45)%、(23.20±0.78)%、(62.80±0.74)%; 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57.87±0.55)%、(5.03±0.25)%和(26.67±3.10)%。糖蛋白提取物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均有促生长作用,其中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粪肠球菌的促进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蛋白的蛋白质链由15种氨基酸组成,多糖链由葡萄糖和乳糖2种单糖组成。结论利用多种色谱方法从羔羊胃原料药中分离、分析到至少2种凝乳酶和1种胃蛋白酶成分;原料药富含抗氧化活性成分;羔羊胃中糖蛋白成分具有体外促益生菌生长活性。

  • 标签: 羔羊胃 凝乳酶 抗氧化活性 益生菌活性
  • 作者: 叶小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 简介: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抗滴虫原虫、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抗生素,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不能用于治疗寄生虫病。

  • 标签: 抗微生物类药物;药物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模式非生物型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血浆灌流模式)25例、B组(血浆透析滤过模式)34例、C组(血浆灌注模式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模式)26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TBIL、ALT、ALB、PT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A组和B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A、B、C组三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灌注模式、血液透析滤过模式及联合治疗均能够改善急性肝衰竭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 标签: 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义眼座-细胞复合体在体外的生物活性。方法将12个大小约3 mm×3 mm×2 mm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个:实验组接种50 μl浓度为1×106/ml的血管内皮细胞悬液;对照组接种等量无细胞培养液;两组均放入10%完全培养基(10%胎牛血清与90%高糖培养液配制)后5、10及15 d,对两组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前列环素及内皮素进行定量检测;20 d后做义眼座病理切片,观察义眼座内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皿内细胞正常增生,实验组三种因子在不同时间的分泌量存在差异(P<0.05);细胞因子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第15天VEGF、PGI2、EDN1因子分泌量分别为(6 147.31±691.50)pg/ml、(104.92±6.32)pg/ml和(6.32±0.49)pg/ml,对照组未见细胞因子,实验组义眼座块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长入,部分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义眼座内生长情况良好,细胞-义眼座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 标签: 工程,组织 细胞,内皮,血管 义眼座,羟基磷灰石 培养,体外 活性,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修补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评价。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3医院,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172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将患者随机分配至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组(试验组)或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组(对照组),每组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RB术)治疗,并在干预后1、3、6个月接受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次要评估指标包括腹股沟疼痛、舒适感、血清肿、手术部位感染及生殖系统等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有3例丢失,其中2例(对照组)均失去随访,1例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区域产生炎症(暂停)。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疝复发的病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分别为5例(5/86,5.95%)和2例(2/86,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上2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可以作为一种腹股沟疝补片的选择,具有复发率低、可吸收、远期舒适性好等特点,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标签: 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 猪小肠黏膜下层 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肺腺癌预后基因,探讨预后基因与免疫治疗反应性的关系,同时筛选其潜在药物。方法在基因表达谱(GEO)数据库用GEO2R对GSE30219、GSE31210、GSE32863、GSE33532、GSE40791和GSE75037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取P<0.05且Log2(fold change)≥1的基因,用在线网站取交集得共同上调基因。在GSE31210、GSE42127、GSE68465、GSE72094数据集和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获取生存资料,用R软件对上调基因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7个预后关键基因。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2)网站验证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使用人类蛋白图集(HPA)在线工具验证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京东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使用仙桃学术分析关键基因与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最后通过CellMiner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的敏感性药物。两组间的比较通过Student’s t检验评估。结果共获得142个共同上调基因,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GEPIA2网站验证得到7个预后关键基因,即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DC20)、瓣状核酸内切酶1(FEN1)、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ECT2)、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母胚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和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1(SLC2A1)。通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在作用于DNA的催化活性方面,以及在细胞周期、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等信号通路上。此外,免疫相关性分析显示7个关键基因与肿瘤突变负荷(TMB)、表面抗原分化簇274(CD274)表达以及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评分(TIDE)明显相关。最后,7个关键基因得到37个对应的敏感性药物。结论CCNB2、CDC20、FEN1、ECT2、MCM4、MELK和SLC2A1可以作为肺腺癌预后不良标志物,且可能与免疫治疗低反应性相关,同时得到37个对应的敏感性药物

  • 标签: 肺腺癌 预后 免疫治疗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并评估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分为三组:①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磷酸三钙冻干支架组(冻干组),应用冻干法制作的SF-TCP复合支架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②3D生物打印组(3D打印组),以PCL为原料通过3D生物打印机打印一个中空的多层圆柱体框架,后以软骨细胞外基质、S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原料配置新型生物墨水,并在PCL框架上方继续3D生物打印含有活细胞的软骨层,最后于底层的PCL框架中充填自体松质骨,以此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③自体骨软骨移植组(马赛克组),通过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术后3个月通过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系统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通过测定硫化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GAG)和胶原蛋白含量可分析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的程度。通过测定缺损修复区域组织的压缩模量评价修复组织的性状。结果3D打印组新生软骨的压缩模量(2.56±0.30)MPa和马赛克组(2.51±0.13)MPa相接近(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1.37±0.14)MPa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058,P<0.05)。3D打印组中sGAG的含量(14.49±0.7)μg/mg和马赛克组(14.98±0.81)μg/mg接近(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8.72±0.73)μg/mg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73,P<0.05)。三组的胶原含量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结果表明,在基质、细胞分布、细胞群活力和软骨下骨4项评分中,3D打印组与马赛克组的得分接近(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44,P<0.05);在表面和软骨矿化2项评分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能够简化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的体外构建,并且可以在体内较好的修复软骨缺损。

  • 标签: 生物打印 打印,三维 细胞外基质 羧甲基纤维素钠 丝素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生物制剂是诱导和维持IBD缓解的重要药物,合适的药物浓度对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IBD治疗中进行药物监测(TDM),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药物使用,更好地指导治疗策略。本文主要综述生物制剂TDM在IBD应用的最新证据,提出TDM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药物监测 药物浓度 抗药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肩关节镜手术(ASS)后局部麻醉药肌间沟阻滞和关节腔内阻滞以及口服镇痛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n=47)在全麻诱导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P组(n=33)在伤口缝合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组(n=28)在伤口缝合后接受关节腔内局麻阻滞;N组(n=43)不进行处理。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的主要指标结果为NRS评分,次要指标结果包括在手术期间和在PACU期间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手术过程中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手术结束24 h内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比例、情绪评分、术后吸氧率、镇痛的满意度。结果在PACU期间,A组与P组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P<0.05);术中A组和P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L组与N组(P<0.05)。在离开PACU之后24 h内,各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V比例、需要氧气支持比例、情绪评分得分、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度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ASS早期获得了较好的镇痛。关节腔内局麻阻滞似乎没有优势。常规口服镇痛药物可在术后24 h内缓解痛。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手术 肌间沟臂神经丛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术后患者常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多表现为睡眠剥夺和睡眠紊乱。近来研究提示全身麻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钟诱发这类术后并发症。分析总结动物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改变生物钟基因表达,可能与麻醉药物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特异性的神经元受体有关;全身麻醉后动物的昼夜节律发生改变,典型的如行为节律紊乱(尽管行为节律紊乱的结果不一致)。文章认为引起生物节律改变的因素多且复杂,环境因素及人工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影响,今后关于全身麻醉药物生物钟基因、昼夜行为节律的相关实验应当更加完善以及更深入地探讨其中的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全身麻醉后昼夜节律紊乱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

  • 标签: 全身麻醉药 生物钟 昼夜节律 视交叉上核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复杂,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出现开创了自身免疫相关疾病治疗的新纪元。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未来IBD新型治疗模式的开展提供依据。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 简介:摘要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异常已经受到人们日益的关注,包括传统的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碘剂等,也包括新型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异常可源于药源性甲状腺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外源性甲状腺素治疗,也可源于药物对体外检测的干扰。本文重点阐述了几种药物在甲状腺激素调节、合成与释放、转运和代谢等多环节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影响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治疗,以及干扰甲状腺功能检测的部分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加强人们对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了解,并对药物引起的体外检测干扰有所警惕。

  • 标签: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疾病 抗甲状腺药物 生物标志物,干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α-半水硫酸钙(α-CSH)、磷酸八钙(OCP)与RGD多肽(RGD)复合,探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材料浸提液备用并作为实验组,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CCK-8实验将材料浸提液与前期实验保存的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以完全培养液、0.64%苯酚溶液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状态,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购自武汉万千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MK小鼠(6个月龄,18~22 g)腹腔内,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物学行为及死亡情况评估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新西兰大白兔(3个月龄,2.0~2.5 kg)背部脊柱两侧皮肤,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的情况评估材料的皮内刺激反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实验中α-CSH组1、3、5、7 d时BMSCs的相对增殖率(RGR)分别为85.87%、91.49%、91.30%、91.20%;α-CSH/OCP组分别为86.99%、92.53%、94.11%、89.98%;α-CSH/OCP/RGD组分别为91.45%、97.40%、97.66%、95.10%,3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的BMSCs的RGR均>80%,按照细胞毒性分级其为0~1级,说明材料无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实验小鼠术后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神经反应方面均未见异常,说明材料无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中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材料的原发刺激指数(PII)分别为0.125、0.250、0,均在0.0~0.4范围内,其反应类型为极轻微型。结论α-CSH/OCP/RGD多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α-半水硫酸钙/磷酸八钙/RGD多肽 复合材料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物体内培养软骨微组织-仿生基质复合体的生物学转归。方法采取中华小白猪肋软骨,切割并筛选径长小于200 μm的微组织,复合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仿生基质形成软骨微组织-仿生基质复合体,于实验猪体内分别培养2个月、4个月后取出复合体,测量体积变化及吸收率,两组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大体标本观察、苏木精-依红染色切片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转归。结果体内培养中复合体内软骨微组织可较好存活,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结构稳定的整体,仿生基质可被吸收,移植2个月后平均体积为(2.100±0.115) ml;吸收率为23.333%~36.667%;移植4个月后平均体积为(1.756±0.083) ml;吸收率为36.667%~4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93,P<0.05)。体内培养过程中出现两种形式细胞增殖,但增殖范围较小,细胞分泌较少。结论动物体内培养软骨微组织-仿生基质复合体可见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培养4个月可见少量细胞增殖,但尚无法满足整形外科要求。

  • 标签: 软骨微组织 软骨移植 仿生基质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送检率的有效方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PDCA循环法,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方面对标本送检率不达标的科室进行管理,增加标本送检率。结果通过10个月的改进措施,目标科室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总体送检率(含限制类、特殊类)分别由26.93%、32.07%、72.70%上升至70.92%、77.11%、92.31%,均达到并超过国家相关要求,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由原有的9.11 d缩短至8.28 d。结论PDCA循环法的运用显著提高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送检率,从整体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高。

  • 标签: PDCA循环法 治疗性抗菌药物 标本送检率 医院感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