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布局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结论显示:一方面,"增长极"、"点—轴系统"、"网络开发"三个理论呈现递进关系的三个阶段,进而形成"点—轴—网"理论模式。城市体育设施"点—轴—网"空间模式的构建包括:依据市场、交通、行政原则进行中心点的选择;基于城市地理环境及空间结构建立轴;通过轴与其腹地整合形成网络。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沈阳市体育设施"点—轴—网"建设布局模式。研究结论认为,以经济地理的方法与理论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问题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种选择。

  • 标签: 体育设施 空间布局 “点—轴—网”模式
  • 简介:交通运输地理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交通运输条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从四个方面对交通运输地理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1)交通运输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的发展历程;(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交通运输地理的发展历程;(3)交通运输地理的三驾马车——航运、海运和铁路运输研究——的发展历程;(4)经济政策、交通运输规划和想象力对交通运输地理发展的影响。

  • 标签: 交通运输地理学 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 航运 海运 铁路运输
  • 简介:为何科学革命只发生于欧洲,是李约瑟之谜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之归于地理禀赋。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

  • 标签: 中国 技术创新 李约瑟之谜 经济地理学 工商业 社会
  • 简介: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 标签: 研发产业 集聚 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空间二元性发展态势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呈现出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从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人口与产业的非协同集聚着手,构建人口与产业分布的不匹配度指标,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与产业分布差异明显,地区差距在2003年之后开始减小,东部匹配度降低最显著。且东中西部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度诱因不同:东部地区为产业集聚主导,中部地区为人口集聚主导,西部地区是三大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水平相当,因此政府需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加以指导。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地区差距 分布不匹配 劳动力流动
  • 简介:新经济地理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市场潜能 收入差距 劳动力转移 集聚
  • 简介:政府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公信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向度。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空间经济建模技术,显著具有空间差异性的政府公信力完全可以纳入到空间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这不仅可以深入探究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而且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出,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推进力量。

  • 标签: 政府公信力 区域经济增长 新经济地理学
  • 简介:基于经济地理以及产业集聚理论,本文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和发展模式,以此深化和完善已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尝试从理论上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重大现实困境。通过对圈层经济结构的形成机理的分析和初步的现实经验分析,文章得出结论:圈层经济结构有利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区域贸易格局、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产业聚集 圈层经济结构 区域协调发展
  • 简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部血迹斑斑的封建帝王争权夺利的角斗中国古代谍报就是一部阳光背面的历史。本文初探了中国古代间谍战的发展过程,并对古代间谍的各个侧面做了简要分析。

  • 标签: 中国古代谍报史 间谍
  • 简介: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大学物理在素质教育中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如何用物理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 标签: 大学物理 素质教育 物理学史
  • 简介:4月20日上午,到八宝山送别苏星。9时前后下了半个多小时的大雨,在北京的春天很少见。天泪为他送行。

  • 标签: 《新中国经济史》 苏星 宝山
  • 简介: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中国经济思想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发展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达到教育和教养的双重目标.文中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中国 经济思想史 传统文化 教学
  • 简介:本文基于“中国理学研究向何处去?”特刊所收录的5篇文章.探讨中国理学研究要实现从中国实践到达理论创新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理学研究要遵循什么样的逻辑?第二,谁来主导中国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三。如何通过建设学术社区与学术平台促进中国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就研究逻辑而言,中国理学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又要超越实践去抽象出背后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路。这个过程需要在普适化理论和中国情境之间进行反复的相互验证。就研究主体而言,每一位从事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或对中国管理研究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参与并影响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建议,为了促进中国理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应该共同建立开放式、包容性的学术社区以及高质量的学术平台.促使中国理学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实践相关性与理论创新性的学科。最后,我们以《管理学季刊》为例,介绍其创刊目标和办刊特点。探讨如何把季刊打造成一流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理学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标签: 中国管理学研究 研究逻辑 研究主体 学术社区 学术平台
  • 简介:中国,关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运作时间最长的官僚系统。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管理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多,然而,这更多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而并不是因为研究中国能够为学术概念和理论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我在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上是一个"向内窥探的外来者"(anoutsiderlookingin),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首先回顾有关中国管理研究的演进过程,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仅仅是源于好奇,目前已经具有了合法性;然而关于中国的研究目前仍遭遇到需要套用现有理论与方法的尴尬。本文认为普适主义和本土化研究的模式均不可取,而是应该遵循一种混合型的研究模式(ahybridapproach),即中国管理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中国的独特性,从这种独特性出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情景化的组织理论和管理模式。

  • 标签: 中国管理 本土研究 学术普适主义
  • 简介:2015年8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第4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栏目发表了一组论文(4篇)。其中有3篇论文比较清晰地描绘了上自远古时期下至新中国成立时漫长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演变进程,初步形成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发展雏形。这3篇论文分别是刘铁明的《中国近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简史》,李小娟、黄波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以及李芝山、廖玉玲的《论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标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 发展史 中国封建社会 管理研究 经济学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8/45元本书从夏商周三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以"经"与""为关键词,选择各朝代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关键点,以勾勒出其时代面貌,将中国古代文明置于世界大历史的视野中,以一种全局性的理解,讲述华夏世界及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

  • 标签: 正统性 中国古代文明 夏商周 历史认知 认识图 景中
  • 简介:随着管理学理论的借鉴学习和学科的成形以及优秀研究队伍的形成.加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丰富多彩,建构管理学中国理论已经做好了基础性准备。我们原来普遍采用的是引进模式。其前提是先理解、学习西方理论,再审视它们与中国现实的关联,现在是否可以考虑开启一种新模式.即先去寻找差异性事实,然后回来创新理论。有别于西方的中国企业的管理事实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中国民营企业行为问题:二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三是新经济、新技术带来的管理实践新现象问题。

  • 标签: 管理学 中国理论 差异性事实 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