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没有诉讼信任的诉讼不仅没有解决民事纠纷,反而会成为新麻烦的制造者,不利于和谐法治秩序的构建。在诉讼信任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当事人积极参与案件审理,发挥其对法个体规范的理解;也需要法官转换思维,将普遍规范的法同当事人具体争议紧密结合起来考查。诉讼信任的形成和构建需要新的审理模式,在审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当事人对诉讼的态度和诉讼中的真实需要设置完善的程序来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积极参与审理,成为民事诉讼的利用主体。

  • 标签: 诉讼信任 民事纠纷 民事诉讼 纠纷解决
  • 简介: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以何种身份提起诉讼,不仅体现着检察机关所要保护的法益,更彰显着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诉讼地位决定了在诉讼中拥有的诉讼权利(力)。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即原告说、民事公诉说、法律监督者说、双重地位说、公益代表人说和公益诉讼人说。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诉讼地位,需要根据诉讼的特点、各种学说的优劣综合分析得出。

  • 标签: 检察机关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诉讼地位
  • 简介:2013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及新《环境保护法》均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但却都没有对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进行专门规定。实践中绝大多数法院仍然适用普通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然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诉讼地位、专业水平、举证能力与被告实力相当,甚至比被告优越。此时适用证明责任倒置的学理基础不复存在。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方式更有利于平衡原被告之间的诉讼地位和诉讼能力,维护诉讼程序公平价值。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举证责任分配 证明责任倒置
  • 简介:文章通过空间正义理论对邻避冲突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邻避设施供给必须实现公共价值追求的目标正义、负外部效应均衡分担的工具正义以及公众参与和风险沟通的过程正义等三大要件的有机统一。对武汉市某临终关怀医院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表明,当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效应、负外部性非均衡转嫁、公众低度参与以及风险沟通不足等空间生产非正义情形时,邻避设施供给就会引发邻避冲突,甚至演变为以"封路维权""街头散步"等为标志的空间抗争事件。案例研究还发现,实现邻避设施供给的正义性要件,应当由政府和公众共同讨论来决定公共价值的边界范围,构建起公民全参与和风险持续沟通的决策机制,以"空间正义"为议题搭建起协商式补偿机制,消除不同主体对空间生产价值追求不一致造成的冲突。

  • 标签: 邻避设施 空间正义 公共价值 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