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一文中,谈了我们对副词独用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词的分类时说过这样的话:"一部较详细的语法书,从原则上讲,应当把每一个可列举的词类的成员全部列举,不应当满足于举例。"由于篇幅的限制,在那篇文章里未能按照吕先生所说的精神去做。现在幸得《语言研究》编辑部的支持,能在

  • 标签: 句末语气词 独用 汉语副词 谓语 知识分子 北京人口
  • 简介:胡明扬主编的《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称《考察》)一书,没再接续过去一向占主导的偏重理论、偏重划分标准讨论的内容模式,而是在总结检讨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转向了各种词类区分的可行性的实际调查。由于著者能以发展的眼光审视...

  • 标签: 词类问题 汉语词类 词类划分的标准 句子成分 兼类 柔性处理
  • 简介:摘要现代汉语中“与”有实词和虚词用法,虚词用法是从实词用法发展来的,本文考察了“与”的语法化过程,并述说了其语法化过程的机制。

  • 标签: 虚词&ldquo 与&rdquo 语法化 语法化机制
  • 简介:借助计算机自动提取,本文对2002年《人民日报》(网络版)全年真实文本中外文字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考察,给出了作者对字母词语中几个问题的分析讨论,包括对外文字母在该报纸语料中使用情况的分类、字母词语的工程界定(ELWP)、单字母ELWP、含数字ELWP的分类分析和并列结构ELWP处理等.希望对字母词语的规范和中文信息处理有所裨益.

  • 标签: ELWP 字母词语 单字母ELWP 含数字ELWP 并列结构
  • 简介:本文分析、考察了让转复句“X是X,就是……”,结果表明:句间连接词为“就是”的让转复句,虽与“可是”“但是”类有共性:前后间均表示让转关系。但“可是”“但是”类后项也可以为意愿类;而用“就是”连接的让转复句,后项语义表征通常只能是非意愿类。“但是”类,前后转折义较重、较明显。与“可”类、“但”类比较,“就是”属“轻转”,基本语义表示“美中不足”。

  • 标签: 让转复句 语义表征 意愿类 非意愿类
  • 简介:“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六书证谲》的观点得不到原书内证和中国古代虚实语法体系的支持,周伯琦所论实为六书理论中假借造字法的“语辞之借”。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第一次把语音假借从虚实关系中撇开,具有语法化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态和先驱地位,但其仍未彻底摆脱假借说影响。

  • 标签: 虚字 实字 语法化 假借
  • 简介:一种语言的时间系统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方位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共同表现出来的。本文通过对汉族儿童习得时态助词、时间副词、时间名词、时序词及其相关句法结构的状况的考察,分析研究了儿童习得汉语时间系统的过程和机制。

  • 标签: 时间系统 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 时间关系 方位词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上/下的两个基本的义点出发,分析上/下由歧变原则而演化出的繁多的意义和其复杂的用法。并试图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上/下意义和用法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希望通过对上下词义的梳理,以有助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

  • 标签: 上/下 认知 演化 不对称性
  • 简介:摘要日语复合动词数量大,生产性高是现代日语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日语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复合动词“~きる”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在日语教材《综合日语》的导入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 标签:
  • 简介:敦煌曲子词中有4例、变文中有2例阴入混押的现象。敦煌世俗材料的异文别字中,也存在同一个阴声韵可以与不同韵尾的人声相混,同一人声也对应不同的阴声韵。敦煌曲子词与变文中,人声字同阴声字合押并不多见。但敦煌诗歌中,无一例阴人互押的现象。曲子词和变文中的阴人混押现象,体现了在唐五代时期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区的方言中,人声韵尾开始消变了。

  • 标签: 敦煌韵文 阴入相混 入声尾消失 唐五代 河西方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以动宾式“发+X”组合的认知语义考察为基础,分析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认知语义基础。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指出此类心理动词在构词上体现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并从时间量与程度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在量性特征上的无界性。

  • 标签: 发+X 心理动词 量性特征 无界性
  • 简介: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庄子》中的一价动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描写一价动词的语义特征、配价结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庄子》 动词 配价 句式
  • 简介:宁波方言被动句的主语语义类型十分丰富,在“NP1+拨+NP2+VP”式被动句中,NP1非受事的情况主要有:施事、感事、工具、材料、地点、对象、蒙事七类,整个句式所要表达的是言说者蒙受“拨”字引出的事件。言说者的主观性对该句式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宁波方言 “拨”字句 蒙事 被动
  • 简介:"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

  • 标签: “除”类连词 “除非”条件句 历时演化
  • 简介:基于秦汉简帛文献语料库,以“貣”与“贷”,“赀”与“訾”两组字为例,全面考察它们在秦汉简帛材料中的使用情况和文献类型分布,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把握秦汉简帛文献用字习惯。

  • 标签: 秦汉简帛 用字习惯
  • 简介:苗瑶语元音系统以五到十元音型为主,其中七元音型和九元音型最多;元音音位的平均数目为8个,较为接近汉语方言的元音音位平均值8.6;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元音系统类型数目、元音平均数目由北到南、从西往东呈现逐步递减之势;元音系统的构型以三角形为主,只有5个点属于四边形;出现频率较高的元音音位是/iaueoειy/;/eo/与前响二合元音的高频出现是苗瑶语显著的类型特点;/y/成为常见音素体现了汉语对苗瑶语元音系统的深刻影响。

  • 标签: 苗瑶语 元音系统 元音类型 元音共性
  • 简介:本文以语料库的方式分析“廿”和“卅”的使用情况。在大陆,以20世纪50年代初为界,前后两个时期“廿”和“卅”的用法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表数字的功能日趋淡化,指称对象愈来愈单一。在台湾,这两个字的用法基本上保持了1950年之前在大陆使用的特点,即可以较灵活地与其他数字汉字进行搭配,较自如地起到数字表达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廿”“卅”的记数功能在台湾地区得到延续,而在大陆地区则明显萎缩并几乎消失殆尽的原因。

  • 标签: 海峡两岸 廿 使用
  • 简介:哲学史上著名的“是”与“应当是”的“休谟法则”,一直未能在元伦理学层面得到很好的解决。直觉主义、情感主义最后都陷入了主体哲学的困境。若把“休谟法则”中的事实/价值二分法的问题转换成符号学中的符号/价值的问题,将有助于解决这个困境。本文分别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实用主义符号学角度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 标签: 事实/价值 符号/价值 元伦理学 结构主义符号学 实用主义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