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联系文语境,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就《敦煌文校注》中的“写、喻、货求、转转、在、仿便、称算、次第、隔事、忙然”等词语提出了不同的校注意见。

  • 标签: 敦煌变文校注 献疑
  • 简介:古代作品常有如下的用词现象:今水已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吕氏春秋·察今》)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楚辞·离骚》)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管子·小匡》)句中有着重号的词,或二,或三,或四,各成一组。各组中的每个词虽有细微的差别,而总的意义是共同的;结构虽不凝固,却已成一个整体,解释不宜割裂。

  • 标签: “变文” 古代作品 吕氏春秋 成一
  • 简介:基于ERS体理论研究发现,在意义方面,“刚刚(刚)”指称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之间主观性的短暂时段,在不含其它时间词的单句中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表现在;“刚才”指称说话时间之前客观性的短暂时段,在单句中不能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表过去。在体意义方面,与体助词“了”共现时,“刚才”引入情状变量句子表经历体,“刚刚”不能引入情状变量;与体助词“了”不共现时,“刚刚”引入情状变量句子表将行体、动态/静态起始体以及静态完成体,“刚才”不能引入情状变量。

  • 标签: 参照时间 刚刚(刚) 刚才 时与体 情状变量
  • 简介:<正>本文选释《敦煌文集》词语八条,以音为次:"不辞"、"不敫(敷)"、"少多"、"冲融(从容)"、"触事"、"可"、"宛(宛然)"、"要跡"。另对他人或笔者以前解释过的词语——"塞当"、"望空便额"、"咀(口取)"——补充一些例句,重加说明。例句后所注书名、篇名,有的为简称,可参看文末引书目录。例句所注书、篇名后只有一个数目的,指页数;有两个数目的,点前指卷数,点后指页数。唯《祖堂集》沿用该书影印本编号。[不辞]《文集》里"不辞"一语时见,寻绎其义,为"不可"也,"不能"也。所谓"不可""不能",非为能力不及,而是主观上认为不适宜而不愿做。如:(1)吾与汝母子恩□义重,吾不辞放汝游学。(秋胡,154)缺字疑为"深"。此言我不能放你出外遊学。

  • 标签: 敦煌变文 祖堂集 词语 景德传灯录 特殊用法 例句
  • 简介:<正>由郭在贻、张涌泉、黄征合著的《敦煌文集校议》已于1990年11月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该书共40万字,对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敦煌文集》以及此后一百余篇有关补校性论文进行了全面的订补和商榷。作者首先利用敦煌原卷缩微胶卷逐字逐句逐篇地核校

  • 标签: 敦煌变文 校议 出版社 缩微胶卷 补校 涌泉
  • 简介:从语法意义和语法表现形式的关系来考察,汉语动词尚未形成完整的体标记形态系统,也没有时制范畴."了、过、着"是体()意义的综合句法标记,不能看作后缀或词尾.汉语的体意义是通过词汇手段或词汇一语法手段表示的,语境和上下文对确定动作时间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的、正(在)、呢、来着"不用来指示时间或表达体意义,而是起元语言确认(断定)功能,应看作词汇手段.

  • 标签: 动词 时体标记词汇一语法手段
  • 简介:都昌方言的式形容词可分为重叠式和附加式两类,这些式形容词的各种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各有其特色.都昌方言式形容词都有描写作用,比基式都多了表程度的附加意义.

  • 标签: 都昌方言 变式形容词 特征
  • 简介:本文认为时间结构包括量、时点和时段三个主要方面。文章对《史记》的量成分、时点成分和时段成分进行了详细描写和穷尽性统计,揭示了《史记》时间表达的全貌,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数据。

  • 标签: 时量 时点 时段
  • 简介:古文字形体讹变影响《说文》谐声:或催生新的声符,或导致某些声符消亡。《说文》在谐声判断上的某些失误即和讹有关。

  • 标签: 古文字 讹变 《说文》谐声
  • 简介:体研究可采用“剥离法”确定“体”的本质功能,并可设置基础语境认识“体”。对应不同的形式层次,有不同宽度的体,不能以附着于动词或句子而简单决定“动相”与“事相“。“完句”等因素剥离后,显现“了”的本质功能:“了1”应是动作的“完成”,而非“实现”;“了2”是“说话为止的新情况实现”。某些“体”中含有主体性关注,应可分离出“样貌”(Posture)因素。

  • 标签: 时体 事相 动相 完成体 “剥离法”
  • 简介: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而不同国家、民族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都离不开翻译交际的桥梁。然而,本文将从汉藏新闻翻译如何达到使听众更加易懂的效果,怎样才能达到所谓翻译途径中不可或缺的标准性,以及在新闻稿篇翻译应注意的几项问题进行简要概括。

  • 标签: 藏汉新闻 翻译 问题
  • 简介:卷舌音是舌尖上卷和舌体后缩音姿所构成的一种语音类型。从声学特征来看,卷舌音若是浊音或元音,第三共振峰频率明显下降。世界语言中卷舌音出现的频率较低,大约只有11%的语言用这种音姿发塞音。汉语卷舌音类在辅音和元音上均有表现,其在地理上大体上呈南北分治的格局,北方多有卷舌音,南方卷舌音要少一些。如果深入分析两种卷舌音的地理共现,或许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共关系。

  • 标签: 卷舌音 知庄章 “儿”后缀 儿化 共现 共变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曼”中古时期隶楷书常写作“”、“”、“”、“”等,经过一系列的形体讹,“楞”之俗字“擤”与“攫”之俗字“擤”成为同形字。通过清理“”、“”、“摱”、“槾”、“楞”、“”、“棱”、“”、“[木麦”、“[禾麦]”等一组字的关系,文章为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 标签: 讹变 同形字
  • 简介:摘要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形式,其中“说”又是语言运用最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片面强调英语的读写功能,而忽视了学生开口“说”英语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使学生达到“说”英语的效果。

  • 标签: 创设情境语言交流互换角色
  • 简介:<正>0背景和材料公元十二世纪初到十三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大陆经历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变迁。从金灭北宋到元灭金,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异族语言也大量渗入北方汉语,从语音、词汇、乃至语法都有影响,从而形成了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陆放翁《剑南诗稿》卷四"得韩无咎书寄使虏宴东都驿中所作四阙"说:"……上源驿中把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范成大在《揽弓暂录》驿中载道:"至东京,金改为南京。……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至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范成大出使金国是金世宗大定十年,即公元1170年。当时淮河以北的汉族

  • 标签: 蒙古语 现代汉语 元代汉语 过去时 蒙古秘史 古汉语
  • 简介:<正>《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无论就其使用的散文形式来看,或者就其表现的内容和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都是一篇值得我们注意的艺术精品。“喜雨”一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春秋谷梁传》中说,“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喜雨”一词。用了“喜”字,说明人对于雨的感受和评论,所以《尔雅》才说:“甘雨降,万民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代称雨,含有喜雨之意,将它和生民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庄子》中有段文章说到春秋的一次大雨的情况。“宋景公,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

  • 标签: 喜雨 苏轼 好雨 知时 “喜” 太守
  • 简介:从符号叙述学角度看,仪式作为历史的指示符号,具有记忆保存,当下展演,作用未来三种机制,兼具记录类叙述、演示类叙述、意动类叙述三种叙述类型的特点。同时,仪式作为一种指示符号,既指涉着过去的对象,又向未来的解释项敞开,总之仪式牵连着过去、现在、未来,形成一个线性的时间向度。

  • 标签: 仪式 指示符号 叙述 线性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