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正>语法分析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是切分语法单位,划清各种语法单位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各种语法单位内部进行分类,指出这一类与那一类不同的语法特点;三是分析各种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综合各种语法单位的结构规律。切分出来的语法单位,划分出来的语法类别,分析出来的结构成分和综合出来的结构类型,都需要给予术语性的名称,也都需要给予恰当的定义,这是体现语法体系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定义是研究成果的总结,是把研究对象的主要属性用简明的语言形式固定下来,便于教学,便于理

  • 标签: 语法单位 偏正词组 意义单位 语言单位 定义 语法术语
  • 简介:谈谈“韵书”和“韵部”的定义王开场一、韵书目前有些工具书和音韵学专著对“韵书”下的定义似嫌不够确切。请看下列定义:A、[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新版《辞海》合订本2039页)B、[韵书]我国古代按字音编排的字典。(罗邦柱、赵世举主编《古汉语知识辞典》5...

  • 标签: 上古韵部 《中原音韵》 韵书 “韵” 《切韵》音系 中古韵部
  • 简介:  杭州西湖边有个著名景点叫初阳台,杭州还有个非常语文老师叫郭初阳.郭初阳三十出头,在杭州最优秀的一所中学教语文.我不认识.但我认识了他出的一本书--《言说抵抗沉默》,副题是"郭初阳课堂实录".……

  • 标签: 想推倒 推倒教科书 教科书经典
  • 简介:“食客”最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从职业的角度看,他们非工非农,非士非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活跃在当时的政治、外交舞台,如李斯、商鞅、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更是集体著述了《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后来每一个朝代都有食客出现,但是其人数和影响力较之春秋战国时期要小得多。所以说春秋战国的食客更具有代表性。“食客”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至今为止研究专著仅有一部,研究论文只是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有过两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定义 古代 《吕氏春秋》 研究专著 八十年代
  • 简介:异形词的定义及词形规范的范围和原则孙光贵,钱宗武,汤淑琴,宋元一异形词的定义无论“异形词”也好,“异体词”也好,都是“从‘异体字’联想到的” ̄[1],而异体字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 ̄[2],因此,异形词的“异”的含义应该与“异端”...

  • 标签: 异形词 正体字 《语文建设》 书写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 孙光
  • 简介:文章先探讨了汉语词缀的定义、范围、特点和词缀识别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然后基于这些研究分析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词缀处理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标签: 汉语 词缀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 简介: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了盛教授的文章.所谓提出问题就是提出疑问."有疑处方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没有疑问的人,事实上到处都是疑问,只是自己还不知道罢了.就此而言,"提不出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

  • 标签: 提不出问题 问题问题
  • 简介:时下有关赞扬中国式应试教育的文章,在新闻媒体上露面的频率越来越高,且毫无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如《教育改革不要引进洋垃圾》一文说:“‘有一个数是10的87%,那么关于这个数下列哪个答案是正确的?’(1)大于10,(2)小于10,(3)等于10。这种题目,如果让中国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做都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美国17岁的高中生中,有49%的学生不会解答这道题。这是198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调查的结果。面对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任何人——不论是美国总统

  • 标签: 应试教育 教育改革 调查报告 小学高年级 高中生 频率
  • 简介:<正>第一题进门换上拖鞋这个连谓词组至少有以下两个涵义:一是进了门再换上拖鞋;一是换上拖鞋再进门。您能不能从这个歧义现象中悟出点道理来?第二题为什么回答“你去不去?”可以说“不,”或“不去。”而回答“他去不去?”却不能单说个“不。”需要说“不去。”才行呢?第三题下列口头上常说的惯用语,都有什么修辞作用?打狗看主人懒驴上磨屎尿多一根绳儿上的蚂蚱(即蝗虫)一根藤上的苦瓜

  • 标签: 拖鞋 连谓 根藤 打狗 上磨 惯用语
  • 简介:<正>第一题A、给你添麻烦B、给你书C、问你去不去上海D、问你一个问题其中,词组A和B、C和D,以至A、B、C、D,在句法构造上是不是一样?为什么?第二题A、他管:卖服装,我管:卖鞋。B、他管:服装,我管:鞋。C、他管:你服装,我管:你鞋。

  • 标签: 句法构造 服装 助动词 词组 同义句 副词
  • 简介:<正>问题一朱德熙先生在《说“的”》一文中说,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副词(如“好好、大大、高高”等),有的不是词(如“扁扁、咸咸、绿绿”等),因此都不能作定语。最近我们听到这样的话:

  • 标签: 定语 难处理 述补结构 单音节形容词 重叠式 语法功能
  • 简介:  我给语文教师进修班培训班上课,每讲完一个专题,总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员们提问题,我则"答学员问".只要与"文学和人生"这个大题目有关,什么问题都可以提.……

  • 标签: 提不出问题 问题问题
  • 简介:本文对汉语语法学界对“动词、形容词名用”时的词性判定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了几种代表性意见的分歧和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文章认为,张志公当年提出的“名物化”主张还是很好地考虑了“这本书的出版”等类现象的特点,也是有利于解释这类复杂现象的,至于用“名物化”名称好还是好“动名词”好,毕竟是非实质性的问题

  • 标签: "名物化"问题 动名词 词类 汉语 语法 词性判定问题
  • 简介:“中缀”也叫“词嵌”,在《语言与语言词典》(R.R.哈特曼、F.C斯特克,2000)中的定义是“插入词中的词缀”即一种嵌入词中的附加成分。汉语中的中缀问题的产生应以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为起始,文中提出了“骈列”“前加”“后附”等构词方式。在此基础上,黎锦熙先生于1923年草拟了《复合词构词方式简谱》,后改为《汉语构词法——多音词表》,表中从相属的复合词中分出了词头、词嵌、词尾。

  • 标签: 中缀 汉语 《马氏文通》 构词方式 附加成分 复合词
  • 简介:<正>一、下面几段话里,都有“人到齐了”这句话。试问它在不同的情景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请你指出在每段话里,它都表示了什么意思?1、下午两点,几位常委陆续走进小会议室,大家一坐下来就谈起一些最近发生的事。这时,老书记看了一下大家说:“人都到齐了。”2、在一家饭店的宴会厅,先后来了许多宾客……主人小声告诉服务员:“人都到齐了。”3、在车间,二十多个先进工人围住了一台车床,目光一齐注视着站在车床旁边的那个脸上略带羞涩的小伙子,小声议论着什么。车间主任环视了一下人群,对小伙子说:“人都到齐了。”

  • 标签: 小伙子 先进工人 续走 现代口语 宴会厅 车间主任
  • 简介:y,w两个字母的性质和用法怎样?y,w两个字母的读音和i,u一样,但是它们的性质和用法与i,u不同c根据方案的规定,i,u,(?)和甩i,n,(?)开头的韵母单独作音节的时候,用y,w两个字母分别作为它们音节开头的标志。所以y,w两个字母也可以叫做“头母”。现在先说i,u两组韵母;

  • 标签: 问题解答 小高 二字 兀没 毋单 子祀
  • 简介:白居易的妻室问题,是长期困扰白居易生平研究的一道难题.本文以白居易集中涉及其妻室的全部作品为审视点,并结合有关材料,认为白居易一生凡两娶.原配杨氏为杨虞卿从父妹,结婚时间在元和三年夏;继室为杨汝士胞妹,结婚时间在大和元年前后.

  • 标签: 从父妹 胞妹 杨氏 原配 继室
  • 简介:文章在对汉语史分期问题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意见,认为王力先生设立过渡阶段的方案是正确的,另外应该增加远古、近古两个时期。

  • 标签: 汉语史 过渡阶段 远古期 近古期
  • 简介:在重新审视以往同源词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文章论证了词的词源意义相同和古音相同或相近是判定同源词标准的观点,认为字形的联系是判定同源词的辅助手段.

  • 标签: 同源词判定 词源意义 字形
  • 简介:本文通过实例阐述猜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以此说明在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数学教育应重视猜想的教学.

  • 标签: 智力 创造性思维 直觉 类比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