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己未年(1619)后金与内喀尔喀五部盟誓,这是满蒙关系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其后,更多的蒙古部落归附后金政权,为后金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梳理《无圈点档册》等满汉文献的原始记载,比较不同文献对盟誓史实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该事件的原貌及其影响。

  • 标签: 后金 喀尔喀 满蒙盟誓 满文文献
  • 简介:在与清雍正朝同时代的日本江户时代享保年间,即18世纪上叶,儒生荻生北溪、深见有邻以满足德川幕府的清朝情报咨询为己任,编辑《华夷变态》,翻译《大清会典》,撰著《清朝探视》,从满语官职称谓的理解与翻译的角度考察清朝政权的本质,认定其为沿袭明朝六部典例,增辟满洲特色职官,并由清朝皇帝、宗室王公、蒙古王公充斥统治阶级层的政权。

  • 标签: 大清会典 清朝探视 唐船风说书 满语
  • 简介:一般认为,满文作为“国书”在清代前期的公文中曾经广泛使用,但在清后期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年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公文仍然用满文书写,同当时该衙门及其所辖驻防八旗体制的长期存在和清代对满文的尊崇与公文应用满文的规定有关。尽管全国范围内满文早已停用,但该衙门档案满文在书写、遣词造句等方面仍相当标准规范,这是满文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只有对一般和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解,才能全面把握满文发展的历程轨迹。

  • 标签: 清末至民国 呼伦贝尔地方公文 使用满文 考察报告
  • 简介:片帆东去海天长,故垒迢迢接大荒。欲觅渔樵无处问,定知人事几沧桑,这是《桦川县志》著录的林乃芗一首瓦力霍吞怀古诗。“瓦力霍吞”即清代舆图“宛里和吞”,也作“宛来城”、“里城”,都是满语waliyahahoton(废城)的不同汉字译写,它位于桦川县东北梧桐河会松花江处的对岸,今里河村附近古城。《桦川县志》载:“瓦力霍吞北临江,东、西、南三面旷野,山上有古城。东西一百三十六丈八尺,南北一百三十一丈四尺,面积一万七千九百七十五丈五尺二寸。圯垒高五尺余,雉堞隐然。东西二门相对,正南一门瓮圈犹存,西北门俯瞰长江,遥与西南

  • 标签: 万里城 桦川县志 宛来 三十六 渔樵 松花江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