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德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进程,使青岛城市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客观上为青岛此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德国近代史的解读,可归结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来自三个方面: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帝国海军部的“样板殖民地”,以及德意志民族的“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

  • 标签: 近代德国 青岛 城市建设 指导思想
  • 简介:基于平等原则的德国高校体系,在社会需求、国际竞争等挑战下,正走向差异化和竞争。精英倡议计划给这一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体现在高校的功能差异方面,即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区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高校声望等级形成和贫富分化上。本文通过对德国大学平等传统和差异化进程的介绍,以及对精英倡议计划的分析,对该计划对于高校差异化的各方面影响及其后果进行梳理,指出精英倡议计划的片面性,以及教学和科研、“整体高质量”和“尖端的精英”二者兼顾、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 标签: 精英倡议计划 德国高教改革 差异化
  • 简介:本文首先阐释了欧盟条约对欧盟卫生政策权限的规定以及欧盟据此采取的卫生政策措施与行动,继而分析了欧洲法院依据欧洲内部市场的四项基本自由原则以及竞争法所作出的卫生政策领域的判决,在此基础上指出,卫生政策的直接权限至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在各成员国手中,但是欧盟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通过欧洲法院的判决已深深地渗透到成员国的卫生政策领域的决策自主权中,这一渗透过程虽然是不系统的、不连贯的,却是卓有成效的,它不仅打破了各成员国卫生政策作用范围的国家界限,而且对各成员国卫生体制和卫生政策的重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欧洲一体化 卫生政策 欧洲法院 新功能主义
  • 简介:中德历史发展比较初探李治一、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关于对外关系的记载。西汉时,汉武帝曾多次派人出访中、西亚各国,远达条支(今伊拉克东部),犁勒(当时属罗马帝国统辖,一说为条支的庇特拉港,另一说为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然而,正式的中德贸易则...

  • 标签: 发展比较 中国与德国 德意志民族 中德关系 传教士 高等师范院校
  • 简介:从国家法角度看,德意志帝国没有由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消亡。作为平等的国际法律主体,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于1973年同时被联合国接纳,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在1990年两德统一之前,联邦德国与德意志帝国在国际法上的主体身份是一致的。1990年10月民主德国根据《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之后,联邦德国成为整个德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惟一代表。对于德国的法律地位和柏林曾一度拥有的相对特殊的地位,关、英、法、苏四国的行动具有决定性影响。

  • 标签: 德国统一 德国的法律地位 柏林的特殊地位 基本法
  • 简介:德国东部经济的改造与反改造──步履艰难的私有化进程肖辉英两德统一以后,德国政府从两个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改造,一是彻底改造原东德的上层建筑;二是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几年来其私有进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但整个过程步履维艰,留下的问题依然不少。1...

  • 标签: 私有化 民主德国 德国东部经济 托管局 房地产 私有化进程
  • 简介:本文首先对德国的非洲研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德国非洲研究的主要机构及研究特色进行了简要总结。经研究发现,德国的非洲研究从殖民时期到当前经历了多次转向,经历了从语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从服务于殖民主义政治化研究到后殖民时期的去政治化研究的变迁,从纯粹西方视角的以非洲为客体的研究到以本土知识为重、强调非洲主体地位的转型,其知识积累、学科设置和科学研究均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中国可借鉴德国非洲研究的经验,通过加强非洲语言文化的通识教育,夯实非洲人文与社会研究,强化非洲研究的国际化建设,以提升非洲研究的水平。

  • 标签: 德国 非洲研究 历史沿革 主要机构 启示意义
  • 简介:战后对普鲁士全盘否定占据了史学界相关研究的主导地位,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观点系“军国主义和反动载体”观。本文认为此论片面强调了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忽略了贯穿普鲁士历史发展主要阶段的改革所具有的社会进步意义;孤立地看待了18、19世纪历次战争,没有对普鲁士为结束民族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为此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受其制约的特殊条件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是对历史并非全面的把握。

  • 标签: 民族统一 普鲁士改革
  • 简介:德、日同为二战侵略的罪魁祸首,但两国对待其侵略历史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本文着重介绍战后德国如何清算历史和战胜过去,以为仍在错误思维中徘徊的日本提供参照.

  • 标签: 德国 日本 二战史观 侵略历史 态度 二战
  • 简介:国民特征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从文化认知视角来看,国民特征具有内在隐性特征和外在显性特征二大特点,在这两者关系中,显性民族特征反映隐性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历史特殊性。基于这一对国民特征的认知,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视角阐述影响德国国民特征的诸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当代德国国民的基本特征。

  • 标签: 德国国民特征 日耳曼精神 普鲁士精神 路德职业观
  • 简介:2月3日,德国联邦教研部正式启动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过程研究项目“国家教育调查研究”(NationalEducationPanelStudy/NEPS)。班贝格大学社会学教授汉斯一彼得·布洛斯菲尔德(Prof.Dr.Hans-PeterBloss-feld)担任项目负责人,班贝格大学教育科学纵向研究所(InstitutfurbildungswissenschaftlicheLangsschnittforschung)负责具体实施。

  • 标签: 德国历史 教育过程 最大规模 教育调查研究 联邦教研部 项目负责人
  • 简介:由德国司法进行的纳粹罪行审判是德国反省纳粹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乌尔姆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以及联邦议院对纳粹罪犯追诉时效的辩论,对德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德国人反省纳粹历史的自觉意识的产生和变化是其主要成果之一.

  • 标签: 自觉意识 纳粹 历史 反省 罪行 战后
  • 简介:荷尔德林与一些18世纪德国作家相似,通过关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表达历史哲学观与诗学观。万有和谐的理念构成其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历史的发展演进遵循由过去的和谐与繁荣转为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不和谐,再转向未来更高层次的万有和谐。本文结合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分析梳理他对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演绎。

  • 标签: 荷尔德林 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 和谐观 诗艺理想主义
  • 简介:萨维尼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历史法学派的创立人.他主张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坚决反对制订民法典.他的理论对世界各国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萨维尼 自然法 民族精神 法典化
  • 简介:欧盟外交一致性的缺乏已广为研究学者和政治家诟病。为增强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欧盟通过了《里斯本条约》,创设了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并随后建立欧洲对外行动署辅助高级代表工作。新职位和新机构的建立能否如期增强外交一致性?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结合巴尔默分析框架中的治理机制概念,对条约改革的影响进行学理分析,进而从比较公共政策的视角,探讨欧盟外交可能继续面临的三个方面的冲突。最后,文章认为,改革后的欧盟外交政策制度框架将会变得更为复杂,政策一致性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但新制度对成员国利益和价值塑造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 标签: 《里斯本条约》 欧盟外交 历史制度主义 治理机制